陜西省政協為“做大做強西部影視文化品牌”建言獻策

發佈時間: 2021-12-07 11:41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路強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紅高粱》——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菊豆》——第43屆戛納電影節路易斯布努艾爾特別獎;《過年回家》——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黃河謠》——第14屆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行走在西安電影製片廠老廠區,西側一條南北走向的星光大道格外引人關注。在道路兩側,金熊獎、金棕櫚獎、銀獅獎、金雞獎……一二十尊世界或國內電影大獎的獎盃雕塑,記錄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影廠,也是西部電影曾經的輝煌。

然而此後若干年,西部影視漸漸沉寂。“有高原,無高峰。”在11月25日陜西省政協圍繞“做大做強西部影視文化品牌”主題召開的月度協商座談會上,多位委員、專家對西部影視現狀發出了同樣的感嘆。

高原是什麼樣的高度?據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高山介紹,近年來,在電影方面,陜西參與投資的《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市場反響較好,《垣上》《血狼犬》《柳青》等在國際、國內獲得多個獎項;在電視劇方面,國家廣電總局發佈的20部“2020中國電視劇選集”,陜西省《大秦賦》《裝臺》名列其中。2020年,陜西電視劇産量名列全國第五,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電視劇播出量佔全國29%。

按旁人看,也許這個高度已經足夠高了,但在陜西影視人眼裏,距離他們期望的“高峰”還有著一定的差距。

如何跨越從“高原”到“高峰”的距離?高山認為,要做好影視産業發展的頂層設計,高起點做好規劃,謀深、謀細、謀實陜西影視産業發展路徑;從産業化、專業化、市場化的角度做好西部影視産業發展規劃,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形成“點線面”結合發展的産業格局;儘快編制影視産業發展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時間表、制定路線圖,有力有序推進影視産業發展。

影視文藝精品的生産,很多都得益於財政扶持政策的支援。“長期以來,陜西影視産業發展所依賴的有效政策主要是2012年出臺的《關於支援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財稅政策的意見》。”省政協委員、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張阿利認為,由於政策更新較慢,已難以適應影視産業新發展。為此,他建議,完善獎勵評價體系,建立一套完整、細緻、高效的評價體系。根據影視劇的形態、題材、投資體量的不同,建立相應的評價與扶持政策,並精準實施。

“導致陜西影視難出‘高峰’的根本原因是優秀專業影視人才的匱乏。”省政協委員、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紀委書記宋紅梅認為,做大做強西部影視品牌,需堅持人才引領戰略地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造就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用好用活專業及複合型人才,可依託省內高校教育資源,培養高素質精專型影視後備人才。

很多好的影視作品都是脫胎于優秀的文學作品,“陜西文學創作在全國影響深遠,更有五部作品獲得茅盾文學獎,這些反應陜西風物人情的文學作品都是改編影視作品的絕佳IP。”省廣播電視融媒體集團二級諮詢員張曉提出,可從政府層面設立劇本創作獎,形成自己的專業IP運營團隊,通過“文學陜軍”與“影視陜軍”的強強聯手貢獻更多精品力作。

委員們還建議,要學習借鑒影視産業發達地區先進經驗,整合相關部門職能建立西部影視服務中心,暢通全省範圍內從城市到鄉村全方位的服務網路;加強産業互動,積極構建基於現代電影工業體系的西部影視“大電影産業鏈”……

對於委員、專家學者的這些意見建議,與會的副省長方光華給予充分肯定和積極回應。他表示,省政府將通過研究完善政策支援,優化産業佈局,打造高品質影視産業基地,做強劇本創作、影視製作等主導産業,策劃推出重大題材高品質影視劇,辦好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國際電影節等重點活動,擴大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提升西部影視文化品牌影響力。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