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金文成:發掘農耕文化印跡 讓文化力量賦能鄉村振興

發佈時間: 2021-10-20 09:0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編者按】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不僅僅包含物質的富足,也包括文化的興旺繁榮;同時,文化也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近日,中國網議庫研究室專訪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金文成認為,要發掘和利用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通過創新賦能讓各類優秀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

中國網:無論當下還是更長遠看,鄉村振興都是國之大計。一般來説,談及鄉村振興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農民生活水準提高,物質富裕。但是從文化的角度好像關注得少點,您認為,該如何理解文化與鄉村振興的關係?

金文成: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當前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沒有鄉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只有把文化振興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

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文化獨具特色且源遠流長。像竹編、蠟染、剪紙、木雕、石刻、銀飾、民族服飾等傳統手藝都是農耕文明的産物。如今,我們應該讓農耕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繼續綻放絢麗色彩。

中國網:您認為,該中華農耕文明如何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

金文成:我認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食為政首的農政思想、秩序規範的治理機制、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念、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絢麗多彩的民俗節日等,都屬於農耕文化的範疇,或者源自農耕文化,深受農耕文化的哺育。

中國傳統村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生産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維繫著中華文明的根,寄託著中華各族兒女的鄉愁。具體到鄉村發展,幾乎每個村子都有一種文化,每幢宅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農業文化遺産地都有獨特的價值。我們需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價值,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在鄉村發展中注入文化元素,設計更好的産品和服務,擦亮名片,把保護傳承和開展利用有機結合,為中華農耕文明賦予新時代的內涵。

中國網:近年來文創産品火熱,如何把文創設計引申到農耕文化和鄉村發展空間?有沒有可能培育一支“鄉村設計師”隊伍?

金文成:鄉村文創産業是提升鄉村産品附加值、實現鄉村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如上所説,鄉村有自己的文化寶庫,作為文化工作者,比如你説的設計師,要能夠打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並從中汲取營養,通過創新賦能把傳統文化融入鄉村産業發展中。比如,結合創意設計,可從視覺層面來發掘,也可從品牌角度來提升,讓獨特的鄉村文化可視化,讓傳統手工藝現代化,讓鄉土資源真正活起來。

鄉村文化寶庫蘊含著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産、鄉村非遺産品,又有晴耕雨讀、辛勤勞作、孝老愛親的優良品質,還有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追求,這就要求鄉村設計師以歷史的、長遠的、發展的眼光去審視、去考量、去設計。

此外,要激發文創熱情,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智慧,尊重地方生活系統的多樣性,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用設計將鄉村的發展資源轉化為生命力,繪就鄉村美好圖景。提升鄉村品位,推動鄉村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效融合,促進鄉村産業與數字産業、文旅産業的融合發展,推動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

當然,發掘和設計要根據鄉村宜居宜業的要求,將塑形與鑄魂的有機融合。

中國網:我們發現有些農村地區居住環境的綠色化、舒適性還有待改善,距離“宜居宜業”還有一定的差距,從鄉村設計的角度講,您有何建議?

金文成:鄉村的設計應倡導人與土地和諧共生、順應自然、因地制宜、取用有度的中國式生活美學。應通過創新設計,加強農房建設管控,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通過創新設計,引導鄉村風貌改善,強化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

我還想強調兩點,一是,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同樣需要基礎設施支援,要加快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促進農村基礎設施更完備、農村公共服務更便利。二是,鄉村的各種文化建設包括文化和設計,都應重視鄉情鄉愁這個紐帶,一方面通過鄉情鄉愁研發文化産品、開發文化創意項目,另一方也以此吸引各類人才回鄉創業。

中國網記者:張寧銳 盧佳靜

推薦閱讀:“最美退役軍人”張華榮:“一帶一路”建設中民營企業家的擔當與堅守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