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

發佈時間: 2021-09-29 09:21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全國政協“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文史資料工作”專題調研綜述

■ 調研背景

文史資料工作是人民政協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具有“親歷、親見、親聞”特點,在“存史、資政、團結、育人”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共十八大以來,全國政協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在加強和改進文史資料工作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探索,徵編出版了一批高品質文史資料圖書。但作為人民政協的一項傳統工作,面對形勢的發展、時代的變化,文史資料工作在創新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

9月5日至1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劉新成率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文史資料工作”調研組,赴青海省、黑龍江省開展專題調研。劉新成指出,要進一步提高對做好政協文史資料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把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廣泛凝聚共識的要求貫穿到文史資料工作全過程。要更加注重發揮政協文史資料的獨特作用,通過徵編出版各級政協委員及其所聯繫社會各界人士撰寫的“親歷、親見、親聞”史料,記錄留存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故事,傳播政協聲音,擴大政協影響力。

根據全國政協工作部署,明年將召開全國政協文史工作座談會,總結經驗,交流工作,推動文史工作在新時代更加彭勃發展。同時,2007年制定的《政協全國委員會關於加強文史資料工作的意見》修訂工作也已經啟動。因此,本次專題調研成果將為這些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參考。

紐帶——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

這是一片高傲孤寂的土地。

透過車窗向外望去,雄渾的青藏高原山脈綿延無際。山壁上凸顯出淩厲的褶皺,讓人直觀感受到地殼運動巨大的衝擊力。

這裡是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9月5日至8日,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的腳步一直在這片土地跋涉——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查汗都斯鄉、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青海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比例較高的省。近年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持續推進少數民族百年實錄徵編工作,青海省政協結合地域特色,徵編出版了土族、撒拉族少數民族百年實錄,並參與完成《藏族百年實錄》文史資料圖書徵編工作。

青海省燦爛的少數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為文史資料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其中,唐卡藝術就是藏族人民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一走進化隆縣宗喀噶哇倉非遺文化中心,調研組立刻被大廳內展示的精美絕倫、大氣非凡的唐卡深深吸引。該中心負責人、青海省省級化隆宗喀白日光唐卡代表性傳承人更登才讓介紹了國家級非遺項目“藏族唐卡—化隆唐卡”的發展情況。

唐卡起源於藏傳佛教,除了在宗教信仰方面服務信眾外,還記載和傳播了藏醫、民俗、自然知識等,被稱為藏族的“百科全書”。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以化隆唐卡藝人為主體的宗喀藝人群體,在全國各大城市展示宗喀文化藝術風貌,將宗喀白日光唐卡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化隆唐卡品種日益豐富,涵蓋十字繡唐卡、掐絲唐卡、珍珠唐卡、菩提葉唐卡等種類。

“畫一幅唐卡用多久時間?”“怎麼實現這種文化的傳承?”“現在這個行業受到的關注度怎麼樣?”……委員們一邊欣賞,一邊詢問。

“一幅唐卡一般由畫師花費數月潛心繪製而成。少則一個月,多則好幾年。”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調研組來到位於二樓的人才培養基地。

畫室內,幾位年輕的學徒正在潛心作畫。

“我正在畫的是送子觀音。”李毛有些靦腆地説道。李毛是一位藏族姑娘,她從17歲開始跟著老師學,至今已有三年。像李毛一樣的年輕學生還有很多,待到他們學成後就可以獨立開業,創收不成問題。

調研組了解到,近年來,隨著黨和政府持續出臺對民族文化遺産傳承保護的扶持政策,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得到較快發展,曾經被忽視的民間工藝美術行業受到普遍關注。唐卡隨時代進步不斷創新,將傳統與現代元素進行融合,形成了當代的宗喀文化藝術特色,受到海內外歡迎。如今,化隆唐卡行業營業收入2500余萬元,從業人員達600余人。2021年5月,化隆宗喀白日光唐卡成功申報國家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我們天津美術館多次舉辦唐卡藝術展,每次都會吸引眾多天津本地以及周邊城市的觀眾前來參觀。大家可以近距離地領略到高原的文化魅力和少數民族濃郁風情。”全國政協委員、天津美術館副館長盧永琇説:“這啟示著我們,要重視挖掘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特別是像唐卡這樣有民族特點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應該成為文史資料的重要內容,以此連接各民族的深厚情感,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和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

在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工作中,坐落于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熱貢藝術博物館也表現出色。

同仁,藏語稱為“熱貢”,意為“夢想成真的金色谷地”。熱貢藝術博物館館藏的民族文物包括考古發掘品、歷史傳世品、近現代各民族的生活生産用品、服飾服裝、宗教用品、民族文化文獻等。“博物館不僅開展宣傳展覽和藝術交流工作,還通過挖掘、蒐集、整理、徵集藝術精品和文物,積極開展對熱貢藝術的歷史發展、藝人結構、作品分佈、發展趨勢的調查研究。”工作人員介紹,博物館現在已擁有歷史、考古、民族學、文物研究、唐卡研究、攝影、鑒定、修復等方面的專業性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吳尚之由衷讚嘆:“熱貢藝術博物館辦出了特色,也辦出了水準。新時代博物館的作用,不僅在於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還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不斷融入社會,走近大眾,從而吸引更多觀眾,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引領作用。”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王亞民認為,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極大地充實豐富了文史資料,通過這項工作,我們既可以認知過去的歷史,也可以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團結各民族同胞,樹立文化自信。

一連幾天的調研,大家深刻感受著青海各民族文化互鑒、交融的融洽氛圍:化隆人帶動拉麵經濟從大山走向城市,與各民族兄弟姐妹一起互敬互愛,互幫互助,讓其他民族同胞了解了藏族文化,更帶動本地區人民實現脫貧致富;以紀念西路軍“紅軍精神光照韆鞦”而更名的查汗都斯鄉紅光村,傳承和弘揚西路軍嚴守紀律、團結互助的精神,村內依然還保留全國唯一由西路紅軍修建的紅光清真寺;距今有700餘年歷史的郭麻日古城堡,既保留“廊房式”、嘛呢經輪等特色,也融入現代民宿的新鮮元素;熱貢龍樹畫苑每年培養藝人達200余人,帶動周邊村莊農戶從事熱貢藝術産業,培養本地貧困學子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大中專畢業生……

“就像譜曲的靈感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對家國的深厚情感一樣,文史資料工作也要以豐富的文化底蘊為基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戚建波説:“連日考察青海省的文化文史工作,讓大家看到了各族群眾愛黨愛國,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的生動實踐,百年黨史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團結史。”

調研組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這對於人民政協來説,是責無旁貸的使命。政協文史資料獨有的“三親”和統戰特色,無形中編織、加固了各少數民族同胞之間的情感紐帶和文化認同,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團結工作,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

力量——

讓歷史説話 用史實發言

踏入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的那一刻開始,腳下走的每一步,都沉甸甸的。

9月9日,調研組正式開啟黑龍江段的調研之路。首站來到位於哈爾濱市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

人體實驗、口服染菌食品、特別移送標準……那些觸目驚心的真實記載,讓每一位到此參觀的中國人震驚、動怒、悲慟。館內公開展示了日本細菌戰和七三一部隊的犯罪事實,全面揭示了日本戰時犯罪、戰爭責任和戰後貽害。

已經在這裡工作30餘年的館長金成民告訴調研組,多年來他一直忙於七三一歷史文物和史料的挖掘,這也是他唯一堅守的工作領域。

令調研組更為感動的是,雖然漫長的跨國取證之路並不平坦,但金成民從未氣餒。他自學日語,先後20多次赴日本跨國取證,採訪了40多位原七三一部隊成員,收集整理保存了400余小時的珍貴影像資料。這些都是加害者的第一手證言材料,曾被日本軍國主義嚴令“必須要帶進墳墓”,現如今陳列在展館中,讓世人清晰地看到七三一部隊的種種罪行。

在陳列館不遠處就是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這裡是迄今為止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戰遺址群。

大門有兩處玻璃遮罩的殘破的門柱。金成民説:“那是當年日軍慌忙撤退時炸毀大門時留下來的,我們現在腳下的每一處路面,以及遺址內所有的房間,都儘量保持了當年的樣子,目的就是為了讓後人感觸到這段歷史、銘記這段歷史。”

在金成民和工作團隊常年不懈努力下,已經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日軍準備和實施細菌戰,是自上而下、有預謀、有組織的國家行為。金成民和工作人員希望,將揭露罪證事實同保護戰爭舊址結合起來,使其承載記錄歷史職責,擔當祈願和平之任。

“史料看似只是一張紙、幾句話,但在歷史面前,就是鐵的證據,就是日本侵略者的罪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表示,史料本身就是論據,具有不可辯駁的説服力。以多種方式收集、整理、珍藏史料是人民政協的光榮傳統,也是新媒體條件下必須全方位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

調研組裏有一位成員,對此也有著同樣的感受。他就是東北抗日名將馬佔山的孫子,全國政協常委、青海省政協原副主席馬志偉。

此次調研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關注東北抗戰史料工作和“江橋抗戰”。九一八事變後,在風起雲湧的東北抗戰中,1931年11月4日,由黑龍江省代省長馬佔山將軍率領中國軍民打響了江橋抗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志偉長期致力於江橋抗戰史料收集研究,組織專家學者編寫40卷本系列叢書,親自撰寫有關祖父馬佔山的“三親”史料文章。他説:“江橋首戰,揭開了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序幕,開啟了全民族抗戰的征程。由於東北抗戰的自發性、分散性、艱難性和久遠性,前6年的抗戰史料收集和研究難度加大,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繼續加快推進史料收集研究和遺址保護,進一步推進江橋抗戰紀念地的建設。”

一路調研,一路思考,大家感受到,史料的教育作用比空洞的説教更入腦入心。

這一點認識,在位於大慶市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也得到印證。

該館外觀酷似“工人”二字,象徵這是一座工人紀念館。館內以介紹鐵人王進喜生平事跡為主,其中就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那段“王進喜跳進泥漿池”的詳細記載。館內還懸挂著不少王進喜説過的話——“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些勵志名言曾鼓舞著幾代人的青春。時至今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和科學的求實作風依然激勵著後輩。

在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丁偉看來,能夠教育人的東西常常是具體的、富有思想啟示的,而不是膚淺的、空洞的概念或口號。正如“鐵人精神”永遠銘刻在我們這代人心中一樣,歷史上那些真實、樸實、具體的人和事,才更豐滿,更有感染力。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原副院長林野對此表示認可,他説:“要提高對文史資料工作的認識,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做好這項工作,特別要重視搶救性的史料工作,要充滿緊迫感,不要讓珍貴的史料隨時間而消失。”

瓶頸——

可有可無?半路出家?

在青海、黑龍江兩省分別召開的座談會上,來自省、市、縣三級政協從事文史資料工作的人員到會,與調研組展開深入交流。

會上,部分基層政協同志表達出一些困惑。

由於個別基層政協對文史資料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文史資料工作不是硬任務,不能帶來經濟效益,是一項“可有可無的工作”。還有的地方人員隊伍建設薄弱,專職人員少,從事文史資料工作的人員多是“半路出家”,經驗較少,且受經費、精力、積極性所限,一些搶救工作難以保障時間和效果。

互動交流中,調研組中的不少委員都回憶起老一輩政協同志對待文史資料工作的態度和方法。

政協文史資料工作,是1959年在周恩來同志的倡導下開展起來的。經過60多年的發展,在歷屆政協領導同志的關心和重視下,在各級政協委員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下,各級政協組織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徵集、整理、出版了大量具有“親歷、親見、親聞”特點的中國近現代史料,為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事業發展,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特殊貢獻。

進入新時代,文史資料面臨新的挑戰。當代人如何記錄當代事?

調研組在考察黑龍江文學館時注意到,該館雖然是今年7月剛剛成立,但在資料收集、策劃、布展和社會推廣影響方面已經具有權威性,特別是突出展示了黑龍江現代以來的68位重要作家、72位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優秀作家作品,專業性極強,為文史資料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受此啟發,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駐會副主席韓新安建議,推進文史資料建設可持續性發展,在選題策劃時要充分考慮成果的社會影響力,動員社會力量、專業人士、名家專家,力爭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在開展重大選題、重大課題的史料徵集時,需要跨地域、跨專業廣泛聯合,在堅守“三親”的同時,使之品牌化。

結合深圳市政協歷時數年完成“深圳口述史”的工作經驗,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原主席戴北方表示,新時代的文史資料工作大有作為,有為才能有位,文史資料徵集首先要做到真實性,真實準確是靈魂;其次要有緊迫感,特別是一些歷史見證人年齡大了,要及時安排採訪;要發揮實用性,文史資料重在使用,注重傳播、分享、交流成果;還要重視社會性,通過發揮政協優勢,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編制機構隊伍薄弱等問題,加強地方政協之間的交流,取長補短,共同促進。

有著多年民族宗教工作經驗的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衛元琪認為,文史資料記錄過去、服務當代、面向未來,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延伸。對當前文史資料工作隊伍不“專”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充實人才隊伍,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共識——

更高站位、更大格局

認識文史資料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

調研組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為開展好文史資料徵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確了重要方向,也提供了最好的機遇。

近年來,在全國政協的統籌指導下,青海省政協、黑龍江省政協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握重點,突出特色,在發揮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作用方面作出積極探索——

青海省政協健全機構,充實力量,把文史資料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注重文史工作同黨史學習教育、“委員講堂”相結合,並利用新媒體廣泛傳播,擴大影響;黑龍江省政協建立制度規範,把政協委員參與文史資料工作情況納入委員履職考核內容,積極拓展文史資料工作的領域,把文史資料工作與調研視察、委員學習培訓、書香政協建設緊密結合,凝聚起工作合力。

“文史資料的定位,反映的也是政協的定位。”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呂世光表示,文史資料是各級政協委員、社會活動家、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以及愛國人士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第一手資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要珍惜保護利用好這些資料,啟迪智慧,砥礪前行。

“新時代的文史資料工作不能就文史説文史,而要站在新時代人民政協事業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的大背景下,以更大的格局來看待文史資料工作。”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劉曉冰表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文史資料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三個關係——把握好政協文史資料和黨史、國史、地方誌的不同,突出自身統戰性和“三親”特點;把握傳統和現代、眼前和長遠的關係,文史資料工作是人民政協的一項傳統工作,也是一項有現實意義的工作,目光不應只局限于過去式,而是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記錄好當下,給後人留下精神財富;把握好徵集和編輯的關係,在堅持實事求是,秉筆直書,多説並存,廣徵博采的基礎上做好編輯、研究、整理、出版工作,發揮好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功能。

歲月不語,惟石能言。文史資料中所透露的精神指引,所散發的無言的力量力透紙背,撼動人心。

大家的共識是,文史資料工作深深紮根于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偉大實踐,在人民政協事業發展歷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認識文史資料工作的重要意義,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去從事這項工作,不斷改進薄弱環節,深入挖掘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社會作用,使之成為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的有力抓手,匯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薄力量。記者 劉彤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