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中醫藥正逢其時——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加大中醫藥資源的發掘和保護”重點提案督辦調研綜述

發佈時間: 2021-09-14 09:33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陳晶 | 責任編輯: 李晶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屠呦呦從葛洪《肘後備急方》的截瘧記載中汲取靈感,發現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2020年的戰“疫”歷程讓人經久難忘,即便是到了一年後的今天,全球仍在遭受疫情的困擾,中國作為第一個及時穩住疫情的國家,中醫藥助力功不可沒,它不僅為全球抗疫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也為自身發展創造了大好時機。

從我國的中醫藥産業鏈中,可以分成幾大塊,包括中藥材的種植;採摘後加工成中成藥藥材;再製作成中藥配方顆粒、中藥飲片,以及進行中藥材貿易等等。然而,就在這一産業鏈中還存在著優質中醫藥資源總量不足、傳承創新發展不夠、中藥材品質良莠不齊等問題。要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堅持中西醫並重和優勢互補,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就要破解制約中醫藥發展過程中的“攔路虎”。

為此,8月19日至26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率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調研組,就“加大中醫藥資源的發掘和保護”開啟了重點提案督辦調研之路。

問:中藥大省的藥材品質如何保證? 答:構建中藥材全程追溯體系

地處河西走廊一帶甘肅省,不僅是“中華醫學之祖”岐伯、“針灸鼻祖”皇甫謐的故里,也是中華醫藥的發祥地,這裡的中醫藥文化淵源久遠、底蘊深厚,中醫藥資源豐富獨特、量大品優,是全國中醫藥藥材主産區之一,有“天然藥庫”和“千年藥鄉”美譽。數據顯示,甘肅省276種中藥材資源被列入全國重點品種,佔全國363個重點品種的76%。當歸産量約佔全國産量的95%,板藍根佔全國産量的65%,大黃和黨參約佔全國産量的60%,黃芪約佔全國産量的50%,並有18個道地中藥材品種獲得國家原産地標誌認證。

同為中醫藥大省的山西省,中藥材資源豐富,省內分佈中藥材品種達1788種。遠志、連翹、黃芩和柴胡的年産量分別約佔全國的70%、50%、40%、25%。同時,中藥材種植覆蓋全省90%的貧困縣,貧困縣中藥材種植總面積佔全省的70%左右,中藥材已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産業。

對於甘、晉兩省的中醫藥産業發展,調研組成員一致表示,通過8天的實地調研,甘、晉兩省中醫藥資源豐富,産業基礎優勢明顯,均是我國中藥材主産區之一,同時,依託各自優勢推動建立了一批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的現代中藥材基地,為全國中藥材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援。特別是建立了符合中醫藥特色特點的服務體系、模式,充分發揮了中醫藥在重大疾病治療和康復中的優勢作用,對鄉村、社區醫療機構中醫藥診療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並形成了獨特經驗,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種植這麼多藥材,是如何保證品質的?這是調研組委員們的困惑之一。

“雖然中醫藥産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藥材品質和品質還存在短板和瓶頸,是當前中醫藥産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擔憂地説,中藥材是基礎性資源,也是中醫藥的基礎性産業,更是中醫療效的保障,只有守住中藥材的品質,把這個問題解決好,讓老百姓用上放心的藥,療效好的藥,中醫藥發展的根本才能得到保障。

毋庸置疑,藥材好,藥才好。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馬忠明也有著同樣的感觸。他表示,優質的中藥材是支撐中醫藥事業高品質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堅持保證中藥材品質,才能使中醫藥在健康養生、治病救人中發揮獨特優勢,進而促進中醫藥的産業化、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

“中藥材品質的問題也困擾著企業。”山西省振東健康産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種子品質是影響中藥材品質的基礎。與糧食相比,我國僅有少數的幾個機構在進行中藥材種子種苗選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農戶種植中藥材多為自留種,種子品質良莠不齊。再加上近年來中藥材種子種苗退化嚴重,長此以往,將不利於從源頭上控制中藥材品質。

“我很贊同,我們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困擾。”作為醫藥企業的掌門人,全國政協委員,翔宇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凡儒對此感同身受,我們企業有兩個生産基地,主要生産11類製劑及原料藥138個品種300多個品規,受農藥污染等影響,部分中藥材品質下降,對於像我們這樣的中藥企業發展來説影響很大。此外,生産中藥材的企業資質、藥材的種植、儲藏、採購等都缺乏統一嚴格的規範,都制約著中醫藥産業持續健康發展。

這個問題怎麼辦?委員們邊調研邊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要推動傳統醫學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中藥科技創新和中藥材品質提升也必須堅持將中藥的原創理論和獨特作用,與現代科學和技術成果運用相結合,要引入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以企業為主體,以科技為支撐,以地方政府為保障,以相關部門協同為基礎,共同形成合力,力爭實現從源頭和全鏈條的管理和服務,從根本上提升和保證中藥材的品質品質。”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中醫藥局原局長、黨組書記王國強提出了解決思路。

“對於中藥材品質的問題,我自己一直在思考、在實踐。”在張伯禮看來,如果能實現100種大宗中藥材飲片從種植、發展到流通的專賣,就能保證中藥材的品質安全。為此,提升中藥材的品質,規範化種植,保證道地藥材基本藥效,生産無公害中藥材是保障中藥材産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此外,政府要加強監管,包括種質種源、源頭環境、標準和分級,還需加強第三方檢測監督,提高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檢測品質,充分發揮好藥監局、中醫藥管理局的監管作用。

據了解,為解決中藥材品質的問題,張伯禮倡導建立的中藥材基地共建共用聯盟,為保證中藥材品質做出了很好的示範。聯盟成立8年以來,搭建了交流平臺,讓大基地、大品種、大企業逐步實現共建共用,聯盟推出的“三無一全”認證,即無硫加工、無黃麴霉素污染、無公害,全過程可追溯,幫助企業控制産品品質,把優質中藥材推向市場,促進優質優價,推動了中藥産業可持續發展。

“我認為,中藥材優良品種及優質種子(種苗)是實現中藥材規範化生産的基礎和首要條件。中藥材種子(種苗)不同於其他農作物種子,現行的種子法偏重糧油果蔬種子管理,對中藥材種子(種苗)的針對性不強,我國至今也沒有專門的中藥材種子(種苗)管理條例或辦法。我們應加快制定中藥材種子(種苗)管理條例或辦法,從制度上保證中醫藥種子(種苗)品質有法可循。”馬忠明建議從優質種子(種苗)入手。

而在全國政協常委吳剛看來,只有通過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藥材發展實際的監管體系、法律體系、標準體系、政策體系,完善長效監管機制,才能促進中醫藥産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要著眼于加強中藥材全面發展,每個品質環節均嚴格把關,重點引導藥農經銷商保障品質,確保成品藥材符合國家標準。“中藥材種植受種源、環境、技術、管理、采收加工、倉儲運輸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極易出現中藥材品質參差不齊的情況,因此,建立藥材品質追溯體系是保證中醫藥品質的關鍵,它可以保證中藥材品質安全穩定,原料可追溯。”吳剛補充道。

“中藥材品質保障不單單是一個環節的提升,而是從種植、炮製、流通等各環節的整體把控,需加強事中監管、事後追懲,形成全程監管,以促成全産業鏈協同發力。抓好中藥材生産源頭,是促進我國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礎。”林凡儒在實踐中得出了結論。

問:如何破解醫保與中醫“兩張皮”?

答:探索多元複合的醫保支付方式

“我們中心大力推行中醫‘治未病’,開展了針灸、推拿、火罐、刮痧等21項中醫適宜技術,想通過家庭醫生來幫助社區行動不便的老百姓,中醫適宜技術到府服務,但目前中醫適宜技術還未納入醫保,這阻礙了老百姓能更好地享受醫療服務。”蘭州團結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見有調研組來,説起了經營中的困難。

“自2007年開始,甘肅省沒有一個新中成藥被納入醫保,可以説西北地區的中成藥沒機會進入醫保。”蘭州和盛堂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談及醫保,也説出了目前企業發展存在的瓶頸。

“我們企業也面臨這樣問題。”蘭州新區佛慈醫藥産業發展集團負責人也有著同樣的憂慮。

“這個問題我來解答。”面對企業的困擾,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中醫藥局原副局長馬建中回應道,實事求是地説,國家醫療保障部門對中醫藥工作高度重視,在醫保報銷範圍方面,按規定把符合條件的中藥、中醫診療項目和中醫醫療機構等納入醫保報銷和定點範圍。但在已制定的醫保支援政策落實、中醫中藥報銷範圍顯示、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建立等方面,存在中藥和中醫診療項目醫保報銷範圍仍存在較多限制,同時還有中醫醫療服務收費項目數量少,價格偏低問題。“這也就説明,我們醫保政策還有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不斷地完善。醫保制度改革在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上,不應只停留在紙面上,要落實到位。”馬建中如是説。

怎麼解決?馬建中建議,國家醫療保障局會同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規定精神,探索實施符合中醫藥特點的多元複合的醫保支付方式;進一步擴大醫保報銷範圍,優先將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篩選發佈的適宜技術和中藥品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將中成藥上市後評價結果作為醫保目錄調整的參考;適當提高中醫藥服務的報銷比例,降低起付標準;修訂全國統一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技術規範;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納入調價範圍,及時進行中醫醫療服務價格調價評估。

問:如何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中醫人才?

答:讓他們有待遇、有地位、有舞

臺、有榮譽

調研組在調研中發現存在這樣的現象,有些社區和學校能留得住人,有些地方留不住;有些學校引得進人才,有些學校老師不願意來;有些地方中醫有著嚴格傳承,有些地方存在邊幹邊學的赤腳中醫,是什麼原因?

在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張金英看來,目前中醫人才培養還存在以下問題,如中醫就業人員能力體系存在弱項;中醫教學實踐資源建設不完善;人才培養方式創新不足;中醫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區域間人才培養差異大;缺少中醫資訊化技術支援,課程設置和職業能力融合度有待提高等問題。

如何解決?甘、晉兩省各有“高招”。

甘肅中醫藥大學負責人向調研組説起了自己多年探索與實踐。他們通過開辦中醫卓越班、岐黃英才班、免費醫學定向、全科醫學、骨傷特色班,創新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契機,積極發展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現有來自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等18個國家的留學生共計121人在校就讀,學生層次覆蓋本科、碩士和博士。同時,他們還成功申報並獲批了中國科協“海智計劃”甘肅工作基地絲綢之路中醫藥發展研究院工作站,選派骨幹教師赴國外開展學術交流及培訓工作,鼓勵教師海外研修。借助在“一帶一路”國家設立“岐黃中醫學院”打造國際化師資隊伍。

“我們醫院醫生的工資比縣醫院還高,有了好收入,醫生肯定願意留在這裡。”甘肅渭源縣中醫院醫院負責人自豪地向調研組説,這得益於他們和民政部門合作,成立了養老服務中心,推行了醫養結合體制。

“想要留住中醫藥人才,要先解決確有專長人員的轉正問題,要給他們編制。”山西省平遙縣中醫院道虎壁氏婦科傳承人拿自己切身經歷説,他有不少徒弟,可一部分學生沒有醫院正式編制,導致學習一段時間後紛紛離職,想要中醫藥傳承發揚光大,就要從留得住人才開始,建立中醫人員工資保障機制和從事中醫工作的激勵機制。還需重視發揮名老中醫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出臺有關優惠措施,使年輕的中醫畢業生能夠安心投身於中醫藥事業發展。

“中醫藥教育應當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以中醫藥內容為主,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注重中醫藥經典理論學習和中醫藥臨床實踐、現代教育方式和傳統教育方式相結合。”王國強建議,一是充分發揮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以及各地名老中醫藥專家在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設一支以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各省區市名中醫以及岐黃學者,中醫優才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隊伍,不斷滋養和壯大傳承的“源頭活水”。二是建立健全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和各地名中醫評選制度,完善各級褒獎激勵機制,構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建立健全師承教育運作和監管制度、評審評價制度,形成層次清楚、類別多元、多方參與的師承教育機制,圍繞醫教協同,推進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找準師承教育在院校教育中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建立早跟師、早臨床的學習制度,探索創新和建立健全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緊密結合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三是要充分發揮中醫藥整體醫學和健康醫學的優勢,建設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為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供覆蓋全民和全生命週期的中醫藥服務。特別要重視和發揮好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中醫要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根本,系統整理老中醫藥專家的臨證經驗,吸收現代科技的成果,加以創新提高,打造新的特色,形成新的優勢。要把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真正轉化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覆蓋全生命週期的健康技術、産品和服務。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