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保障防線 農工黨中央2021年度重點考察調研綜述

發佈時間: 2021-09-05 09:17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劉彤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根據中共中央《2021政黨協商(會議協商)計劃》安排,由中共中央統戰部協調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分別圍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構建新發展格局”兩個主題開展重點考察調研。

按照工作安排和前期溝通協調情況,農工黨中央結合界別特色,將“強化生命健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確定為今年重點考察調研課題。

3月25日至5月14日,農工黨中央調研組深入北京、江蘇、上海、湖北、安徽等地,開展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地域的系統調研。調研組緊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健康中國目標任務,聚焦制約國家生命健康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建設的瓶頸問題和突出短板,力求推動生命健康領域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最大限度地調動黨內外議政建言力量,為強化生命健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聚眾智,凝聚共識。

集聚眾智 用情至深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在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解決事關國家安全、國家發展、國計民生等根本性問題,承擔國家職責,履行國家使命,在創新能力、保障能力、發展能力、研究成果等方面代表國家水準,具有不可替代性。

以醫藥衛生、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為黨派優勢資源的農工黨,歷來對我國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發展高度關注。在今年的重點考察調研中,農工黨中央將“生命健康”與“戰略科技”兩個關鍵詞緊密連接在一起,目光更加聚焦,調研更具針對性。

農工黨中央高度重視本次重點考察調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何維在確定調研主題、制定調研方案、組織調研隊伍、進行實地調研等方面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帶隊落實。調研組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國家部委和科研院所負責同志在京召開情況介紹會,並在北京進行調研。隨後,陳竺、何維率隊赴江蘇南京、泰州、徐州和上海等地開展實地調研。

為進一步多角度、全方位了解情況,陳竺率隊赴北京協和醫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補充調研,並與科技部負責同志召開專題會議,聽取意見,此後,又專程率隊赴湖北武漢、安徽合肥兩地補充調研。與此同時,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姚建年調研鵬城實驗室,請農工黨廣東、陜西省委會協同調研粵港澳大灣區、陜西等地有關情況。

從3月25日至5月14日,前後歷時1個半月,時間跨度之久,也可見農工黨中央用力之深,用情至深。

結合整體調研情況,調研組表示,當前,我國生命健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較雄厚,結構性佈局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有良好的配置和分佈,創新作用有效發揮,創新高地正在形成。其中,國內已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粵港澳大灣區、安徽合肥等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匯聚一流科學家,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聚焦生命健康等領域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準,強化原始創新能力,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

調研組還關注到科技力量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記憶留下深刻的一筆。在此次抗疫鬥爭中,我國醫療團隊迅速確認病原並開展科學溯源,24小時完成3個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序,5天提供全球首個新冠病毒顆粒電鏡照片,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用創紀錄短的時間甄別出病原體”的高度評價。快速研發系列診斷産品為疫情防控提供保障,72小時研發出高靈敏度和特異性的新冠診斷試劑,7天編制第一版《新型冠狀病毒實驗室檢測指南》。率先篩選一批潛在有效治療藥物並組織臨床驗證,5條技術路線同時發力,超過25種新冠疫苗同步開展研發,5種獲得有條件批准上市或緊急使用,疫苗研發總體進展位居世界前列。

對此,調研組認為,我國各條戰線的生命健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勇挑重擔,不辱使命,圍繞病毒病原學、檢測技術和産品、臨床救治和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方面開展協同科研攻關,為疫情防控取得戰略性成果作出巨大貢獻,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平安健康,皆是人民期盼。農工黨中央此次調研成果,將為築牢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保障防線提供重要參考。

優化資源 深度融合

大健康産業是近幾年國內潛力巨大的新興産業,在全國範圍內取得了快速發展,成為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增長極。

4月9日至11日,調研組開啟江蘇段的調研。江蘇省生命健康産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醫藥供給版圖中佔有較高比重。

位於江蘇泰州的中國醫藥城是我國首個省部共建的醫藥高新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這裡的疫苗工程中心是中國規模最大、江蘇省唯一的疫苗成果轉化基地,累計孵化企業19家,參與和開展了覆蓋全國5條技術線路的6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和臨床樣本檢測工作。

從實驗室到市場一站式的生物醫藥孵化平臺,調研組近距離感受著疫苗工程中心先進的科研手段和現代化的管理方式,深入了解産學研用深度結合的最新實踐。去年初抗疫關鍵時期,中國醫藥城多家企業生産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1500多萬個,為全國約350家疾控機構、醫療單位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服務。最近,當地啟動了今年“健康惠民一號工程”,為十萬居民開展幽門螺旋桿菌和腸癌的早期篩查。

在南京召開的座談會上,調研組了解到,2020年江蘇省全社會研發投入佔比達2.82%,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3.2萬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6.1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同時,江蘇佈局了多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孵化器數量也居全國前列,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具有先發優勢。江蘇是全國醫藥産業發展最快、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目前,在生命健康領域建有企業重點實驗室15家,其中國家級4家,産生了一批具有標誌性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例如,國內首個治療艾滋病的原創新藥艾博衛泰,首個PD-1單抗,首個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的自主創新藥澤布替尼等一批標誌性産品,都來自江蘇。

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得到了調研組的高度認可。

生命健康領域科技創新對鏈條的完整性、系統性要求很高,需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生産服務類企業等在科技成果資源、人才聯通共用、合作聯動等方面互通協同,如此,才能提供高品質的科技供給,優化整合生命健康領域創新資源。

離開江蘇,調研組又奔赴上海,實地考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強生創新孵化器、復旦大學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等醫療及醫學研究機構。

上海是中國科技基礎最為雄厚、創新資源最為集聚、創新主體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在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方面具有先發優勢。特別是上海在生命健康領域科研實力雄厚,生物醫藥産業基礎紮實,明確把生物醫藥作為落實“上海方案”集中攻堅的三大“創新高地”之一,形成了以“張江藥谷”為引領、臨港新片區等為依託的“1+5+X”生物醫藥産業基地佈局,致力於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産業集群。

在考察上海強生創新孵化器過程中,調研組了解到,這是首家獲得上海市政府認定的外資開放式創新平臺,採用“無附加條件”入駐模式,為包括制藥、醫療設備、消費品和健康科技在內的創新佼佼者們提供加速成長的土壤,為世界各地的患者創造和加速提供拯救生命、改善生活的健康解決方案。

國內生物醫藥産業鏈生態逐漸完善,讓“開放式創新”正成為國內外新藥研發領域創新合作的新共識。

在上海召開的座談會上,調研組肯定了上海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卓越成績與進步。作為具有開放視野的國際性大都市,調研組希望上海未來能在加快創新資源有效整合、發揮總體協同優勢上大膽探索,加強國際合作。同時,調研組建議,上海要在科技自立自強上下功夫,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突出帶頭作用,在替代和獨創兩個方面實現全面均衡發展,促進生命健康領域科技創新主體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迴圈。

高水準的創新主體是開展高水準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也是科技強國的重要標誌。

通過對長三角地區一批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實地考察,調研組更加肯定了在“強化生命健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要充分發揮醫藥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激勵醫藥企業勇於創新,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勇於推動生産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持續把醫藥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生命健康創新主體。

“要引導醫藥企業圍繞自身需求,持續加大生命健康基礎研究投入,研究核心關鍵技術,努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擁有獨門絕技,避免同質化,實現專業化、有特色,在專業化基礎上形成規模化。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激勵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研究投入。要支援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産業鏈,在大企業的支援和輔導下實現技術創新。”調研組表示。

同時,調研組還建議,國家發揮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組織者的作用,要注重優化創新佈局,促進協調發展,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生命健康創新高地,強化中央和地方協同落實重大任務,要注重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激勵地方政府肩負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發展亟須來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指導完善科技園區建設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撐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重大區域戰略的有效實施。

集體攻關 解決“卡脖子”

通過多年改革發展,我國生命健康領域科技創新體系的整體科技實力和創新效能顯著提升。但與滿足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健康需求相比,與新階段高品質發展要求相比,與創新驅動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要求相比,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目標相比,生命健康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還有待進一步強化,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此次重點考察調研過程中,調研組注意到,生命健康産業關鍵核心技術存在嚴重“卡脖子”風險,行業共性技術整體水準有待提升。

例如,在技術突破方面,新一代測序技術、基因合成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關鍵技術幾乎都是由國外學者和科研機構研發和創建,我國科研機構主要集中在容易快速産出經濟效益的技術方法改進和應用方向,底層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夠。我國90%以上創新藥物、高端診療設備、高附加值醫用耗材等依賴進口。在基礎科研領域,支撐研發活動的高端科研實驗儀器90%以上均依賴進口,創新研究需要的生物醫學資料等也基本來自國外。

“在生命健康領域裏的‘卡脖子’的問題其實比晶片更為嚴重,因為生命健康是一個相對來説智力比較密集比較高端的一個領域。”調研組成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董晨表示。

與發達國家運作多年相比,我國生命健康國家實驗室正在組建起步階段,如何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實現該領域科技的跨越發展,並形成中國特色,尚需探索努力。

董晨建議,國家能夠對一些關鍵的技術和裝備有攻關佈局,發揮舉國優勢,把基礎科研、應用基礎研究和我們的企業很好地結合起來,“揭榜挂帥”進行集體攻關。

當前,我國醫療科技創新力量統籌不夠、研究資源整合不足,沒有形成統一完整、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相關的管理職能分散在不同部門,協同機制有待建立。同時,監管科學水準有待提升,科技創新政策與人類遺傳資源管理、醫保等政策的統籌銜接不夠。

調研組成員、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江建議,對當前很多政策、很多體制機制的“卡脖子”問題,要從準入、定價、監管、政府採購等不同的環節都突破改革,可以先行試點。

調研組表示,要加強生命健康科技戰略頂層設計,系統謀劃生命健康領域到2035年和2050年的發展思路和重點任務,明確主攻方向,形成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加大生命健康重點領域科技投入力度,制定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研發,為解決事關長遠發展問題提供戰略性技術儲備。

國家實驗室建設事關世界科技前沿制高點搶佔。在這方面,調研組認為,要按照生命健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核心+基地+網路”的運作模式,加快將國家實驗室建設成為“核心”關鍵力量,與現有國家科研力量的職能定位體現差異化,研究方向與重點宜進一步集中到國家重大需求。依託大科學設施解決大科學問題,以聯合攻關等方式發揮重點突破與整體帶動作用,實現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創新。要以目標定任務,以任務配資源,進一步解放思想,國家實驗室既要實質化的組織運作,也要去行政化。要大膽創新國家實驗室管理體制和科研組織機制,在組織模式、治理結構、資源配置、績效評價、雙聘制度、軍民融合等方面賦予實驗室更大探索權。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進一步凸顯了公共衛生在生命健康領域的重要戰略地位。人們從中也認識到,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事關社會大局穩定的重大風險挑戰,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體系是國家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科技創新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應對的速度、品質與成效。

因此,調研組建議,在加快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的過程中,要重點關注科技創新的支撐,尤其注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對這一體系中的有效配置與作用發揮,並結合國家疾控體系改革,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要在疾控、科研、臨床、企業等機構間建立平戰結合的任務組織和團隊協同機制,開展經常性聯合攻關,加強練兵磨合,打通疾控—科研—産業—救治的創新鏈條。

考慮醫學和傳染病防控的特殊重要性,調研組認為,要以疾病領域重點問題為導向,補齊中醫藥、公共衛生短板,增加中醫藥和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作用,集中力量解決“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問題,突破一批重要共性技術。

破除壁壘 集聚人才

人才是科研隊伍的中堅力量,人才從哪來?

無疑,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養人才的沃土。

在南京大學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調研組認真聽取了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基本情況介紹,並就如何強化生命健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進行座談。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生命科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先後培養了42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等高端人才。

而南京大學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則是在依託生命科學學院建設而成,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圍繞重大疾病診療和新型藥物研發的蛋白質生物技術、新型模式動物和基因庫、天然産物的發現、鑒定和應用等國內外領先的生物技術與應用轉化。

調研組表示,南京大學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具有傳承優秀傳統與面向現代科學融合、基礎研究與成果轉化結合、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並重的鮮明特色,建設成果令人振奮。

如何發揮人才在“強化生命健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作用,是調研組始終討論、關注的問題。每到一個考察點,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問起人才引進與培育的情況:兼具臨床和科研能力的醫學生較少,基礎醫學院學科高層次領軍人才還較為缺乏,中小型生物醫藥類企業引人容易留人難……這些都是調研組收集到的資訊。

圍繞這些困境,調研組一方面建議,可以通過國家實驗室建設,形成對醫學多學科的廣覆蓋和龐大人才隊伍的核心聚焦,吸引聚集一大批頂尖水準、多學科融合國際醫學人才。要積極學習借鑒世界頂尖國家實驗室人才評價和科研管理經驗做法,排除干擾、破除壁壘,尊重醫學研究規律,做到充分相信、充分依靠科學家,引導樹立創新自信,發揚“十年磨一劍”精神,潛心鑽研醫學最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在原創發現、原創理論、原創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為解決“卡脖子”問題提供更多源頭支撐。

另一方面,調研組建議,要保障科研人才長期穩定經費。這就需要國家加強醫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前瞻部署,大幅提升生命健康科研投入在國家總體科技投入中的比重,進一步加大對國家財政科研投入體制的優化整合,圍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改革創新資金投入機制,對發改、科技、教育、工信、衛健、國資等多部門的財政科研投入予以統籌。

調研組表示,要綜合運用“揭榜挂帥”、“賽馬”等制度,做到不論資歷、不設門檻,激發各類科研人才活力,充分發揮多學科、建制化優勢,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下大力氣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加快在生命健康特別是醫學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搶佔科技制高點,以自主可控的創新鏈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實現對疾病精準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研究適時單設國家醫學科學基金,由國家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管理,加強體系化供給,重點支援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學、轉化醫學研究以及基礎性科研工作,鼓勵自由探索,團結協作,對醫學科研人才形成常態化的有力支撐。

同時,還要重視加強國家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注重學科交叉,探索“X+公共衛生”碩博培養模式,減少本科教育比例。探索中央和地方條塊結合管理模式,實行人員分類管理、差別化評價,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賦予疾控中心科研事業單位同等待遇的薪酬體系,穩定並強化科研人員隊伍,大力吸引人才、有效留住人才。

……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健康,是應有之意。

陳竺強調,滿足14億人的健康需求關係到民生福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凸顯了生命健康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強化生命健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既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援,也需要廣大科研和管理人員勇於擔當和敢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要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培養複合型人才。生命科學體系具有複雜性、多樣性的特點,面對問題時要有信心,積極應對,通過力量的整合,形成更多的學科交叉優勢和人才培養優勢。

何維建議,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佈局要合理安排生命健康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調整和優化,在保持一定規模的基礎上,做到量質齊升,注重提升研究多樣性,讓“冷門學科”在多元視野下尋求突破。要勇於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多種形式、多種渠道聚集人才。要堅持問題導向,促進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有效銜接,打通創新鏈與産業鏈,實現需求互補、優勢互補。

人類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築牢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保障防線,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年一度的大調研雖已結束,但農工黨中央對生命健康領域的關注卻遠不會停止。強化生命健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一個長期課題。我國已邁入新發展階段,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才能從容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突破技術封鎖,有效保障國家科技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資訊安全,牢牢把握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主動權,做到“守正創新、開拓創新,大膽探索自己未來發展之路”,在生命健康領域切實“履行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