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望青年 讓中日友好的青苗沃野千里 | 世界同心圓10

發佈時間: 2021-08-30 15:5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張寧銳 江虹霖 張正朋 李培剛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這句話在中日關係中體現得尤為明顯。1972年之前,在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領導人親自主持下,中日關係以“民間外交”為開端,通過“以民促官”達到“半官半民”的局面,從而實現兩國邦交正常化,進而發展為“官民並舉”,這是發展中日關係的成功經驗。

中日之間,一衣帶水是客觀事實,而世代友好需要主觀努力。“正因為如今中日關係遇到了困難,所以我相信應該重新評價兩國民間外交的意義。”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説。

這也是這期節目的初衷。明年將迎來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走在前人搭建的友誼橋上,要正視歷史,也期待新的相遇。


“那段歷史非常重要”

半個多世紀之前,中日關係打破僵局正是從文體交流開始。

今年5月,日本第一代白毛女“喜兒”的扮演者松山樹子去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松山樹子女士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為推動中日友好交流作出重要貢獻。這也讓中日“芭蕾外交”的佳話再次被年輕人傳頌。

1955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團創始人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夫婦首次將中國電影《白毛女》改編成芭蕾舞劇,受到日本民眾熱烈歡迎。周總理曾稱呼松山樹子與中國的兩位“喜兒”扮演者為“中日友誼的象徵”。

1972年,正值中日關係發生重大轉折的關鍵時刻,上海舞劇團(即上海舞蹈學校芭蕾舞《白毛女》劇組 )赴日本公演《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得到了松山芭蕾舞團的鼎力支援。這次訪日接觸了日本政界,孫平化團長傳達了周總理對時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的訪華邀請,就此打開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大門。

除了“芭蕾外交”,我們熟知的“乒乓外交”也為世人所稱道。鳩山由紀夫説:“正因為有這些民間交流,才逐漸打開了兩國政府間關係的歷史。”

“然而現在,我感覺不僅僅是兩國政府間的關係,民間外交與從前相比也大幅減少。”鳩山由紀夫認為,如今,以貶低中日關係為目的的言論會被肆意散佈在網上,即使日本的主流媒體,也會存在片面或不準確的資訊,如果人們一味地接觸這種資訊,就會加劇扭曲中日人民對彼此的印象。“對兩國關係而言,這會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

“我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措施,是讓現在的人們,不僅僅是成年人、老年人,更要讓肩負未來使命的日中兩國年輕人增加直接接觸的機會。”鳩山由紀夫認為,即便如今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如果能通過線上增加雙方交流機會,兩國年輕人就會不斷增加對彼此的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是促進日中友好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


青年交流是根基

鳩山由紀夫曾在不同場合闡明自己對中日青年交流的看法。他認為,中日交流的根基是青年交流,中日青年應建立一種有來有往的關係。鳩山由紀夫也常年致力於開展中日青年交流活動。“20年多年來我們一直在中國進行植樹活動。讓孩子們一起植樹,讓青年人接觸交流。”

“很多日本青少年到中國來參加植樹活動,這個是有很多年曆史了。”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廖理純對日本文化有著深入研究,同時也有著植樹造林的畢生追尋。他提到了遠山正瑛的故事。

這位來自日本的農學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來中國種樹,一直種到97歲。在他的影響下,大批青年志願者來到中國種樹,曾經的荒漠已是如今的綠洲。

廖理純也曾參加過中日聯合植樹活動,他看到來自各個高校的學生參與其中。往往在植樹之前,年輕人之間還比較生疏,等植樹活動結束時,很多中日青年都結為了朋友。植樹活動,讓大地披綠,也讓友誼長青。

“在跟日本青少年溝通時,我發現他們對中國古代史很感興趣,對漢字也非常感興趣。我曾經就給他們專門講中國古代的一個字,和平的‘和’字,告訴他們這個字的本意是什麼,我覺得他們特別興奮。他們有一位青年還説,這回我真的從中國古字的原意了解了大和民族的‘和’是什麼意思了。”在廖理純看來,兩國青年間文化的交流可以取得共識,解開一些困惑

事實上,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一直是兩國民間交往的重點

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30週年,進一步推動中日關係改善與發展勢頭,中日兩國共同確定2008年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共同簽署《關於“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動的備忘錄》,明確了兩國將在文化、學術、環保、科技、媒體、影視、旅遊等領域開展一系列青少年交流活動。

2018年,中日雙方將2019年定為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並決定在未來5年內開展3萬人規模的青少年互訪交流。2019年,兩國共同組織了逾兩千名青少年互訪。兩國青少年通過交流,進一步增進了對對方國家的客觀、理性認知。


“常懷歉意是必要的”

“我為當年日本兵犯下的罪行道歉,真心希望歷史悲劇不再重演。等我植下的和平之樹開花結果時,我還會再來。”2013年,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訪問,併為紀念館題詞 “友愛和平”,在落款時特意將他名字中的“由”改為“友”。

“在過去的歷史裏,日本侵略中國,許多中國人民遭到屠殺……我認為要讓和平之花綻放,常懷歉意是非常必要的。”鳩山由紀夫説,之所以把名字中的“由”改為“友”,是因為他想推廣友愛理念。“友愛一直是我從政的動力,這是我的信念。”

友愛,即保持自己尊嚴的同時,也認同他人的尊嚴,而非獨善其身。“然而現在的經濟思考方式是只要自己好就好、能賺錢就行,我認為這是不行的。如果有一種友愛精神,人們認同彼此之間的差異,並在可能的情況下相互幫助,那麼和平就會實現。”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中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收到了鳩山由紀夫向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定向捐贈的1000個口罩。鳩山由紀夫説,困難之際應該相互幫助,中日關係正應該如此


正視歷史,面向未來

“鳩山由紀夫的友愛思想和墨家的思想很像。”廖理純説,日本對墨家文化的應用比較廣泛,而中國應用儒家文化較多,如果中日兩國可以在文化層面多一些溝通,會更有助於兩國相互理解。

同時,廖理純希望中日青少年的活動、交流要延續下去,同時可以再突破,比如在兩國文化比較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只有文化方面互相理解了,人們才可以真正地彼此認同。”

鳩山由紀夫則提出建立“校園亞洲”的構想,讓中國、日本、南韓的學生視亞洲為一個校園,“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能讓日本、中國和南韓重視過去的歷史,但是面向未來,更好地建立起彼此間的合作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中日關係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裏。中國政府支援兩國民間交流,鼓勵兩國各界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踴躍投身中日友好事業,期待兩國青年堅定友好信念,積極採取行動,不斷播撒友誼的種子,讓中日友好長成大樹、長成茂密的森林,讓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往期請點擊:《世界同心圓》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