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文化底蘊

發佈時間: 2021-08-27 09:24 | 來源: 中國僑聯 | 作者: 包心鑒 | 責任編輯: 李晶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精闢論述,對於我們深刻認識和不斷推進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傳統文化既是基本國情的有機組成部分,又具有自己的獨立性和特有功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蘊著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在邏輯。要進一步做好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文章,必須始終堅持三個基本原則。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和科學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力量激活、釋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藏的正能量。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也是我們科學認識傳統、正確對待傳統的最根本遵循。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是人民是歷史的主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這是我們批判性傳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立場和基本原則。

始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基本方針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根本方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上,我們所以要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歸根到底是為了“有用”,為了更好地指導當代中國變革與發展,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適應時代要求再創中華文化新輝煌。

始終堅持抓住根本,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真諦。中華文明所以綿延五千多年經久不衰,與時俱進,從根本意義上説,是因為中華文明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些思想和理念,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之本,這就是:價值體系、民族基因、精神世界、思想方式、行為方式和核心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精髓,具體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人文至上精神。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一個根本區別是,中華文明以“人”為中心,西方文明則以“神”為中心;中華文明十分注重人與人關係的調適,而西方文明則更多地以如何處理人與神的關係為準則。中國雖然也有宗教,也有神學,但宗教和神學從來沒有像歐洲那樣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中華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祀,這實際上是一種人文崇拜,崇拜和祭祀那些對自我生存與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或作出突出貢獻的人,這就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主體的中華文明。

第二,立德修身理念。人文至上精神的必然延伸,就是重視人自身的節操和修養,追求人格的完美。道德意識和人格意識,不啻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突出亮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學,為萬世開太平”,宋代哲學家張載的這一價值追求,可以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德修身”精神的最高境界。

第三,家國一體情懷。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家國融為一體,國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國。國泰民安、國富民豐,寄託著中華兒女對國家繁榮的殷殷期望;精忠報國、以身許國,表達著中華兒女對國家利益的諾諾奉獻;國而忘家、位卑未敢忘憂國,滲透著中華兒女對國家安危的沉沉憂思……如此濃烈的家國情懷,源於崇尚群體利益的價值觀。群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群體發展先於個體發展,這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鮮明的民族品格。天下為公,歷來是凝聚中華兒女不畏艱險、不懈奮鬥的最高價值理想,這就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崇尚的“大道”。這樣一种家國情懷和崇尚群體的價值觀,具體到個人立德修身上,就是要做到先公後私、先人後己。

第四,維新變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經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曾經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華民族勇於變革、敢於開放的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博大精深中華文明的突出體現,今天我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當代中國的變革與發展,尤其需要高度重視、深入發掘、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改革開放精神。

第五,追求中和之境。古人從陰陽交替的樸素辯證法出發,提出了“中和之道”和“中庸之道”,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乃至治國理政的基本準則。執“中和之道”,才能實現關係平衡、天下太平。“中和”是為人的標準,只有為人謙和、文質彬彬,才稱得上是君子。“中和”還是審美的追求,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中和”也是處理各種關係的準則,這就是“禮之用,和為貴”。

第六,崇尚整體思維。中華文明在認識事物上一個獨特的貢獻,就是把“天、地、人”三要素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引申出一系列獨具特色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分析的方法在西方興起,分析的方法要求把事物分割成盡可能小的部分,分別加以觀察。這種方法用於學科分工,曾經促進了科學的長足發展,但由於分工過細,以致相互割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時候也影響了人們對事物整體規律的認知。崇尚整體思維,主張辯證思考,是中華文明先哲們在認識自然、改造社會乃至治國理政上留下的寶貴的思想財富。

以上六個方面,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中華文明所以能與時俱進的獨特本質,是我們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充滿自信的根本依據。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緊緊抓住這些方面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真諦,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科學態度促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激發歷史文化傳統的強大活力,轉化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拓前進的強大力量。

(作者係山東大學特聘教授,濟南大學政法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政治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