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高品質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機抽取今年幾個省市政府工作報告分析,經濟統計指標還以數量為主,品質指標沒有佔到主導地位。比如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糧、菜、肉、蛋、奶的統計還是增減了多少噸、多少斤,而不是蛋白質含量、有機綠色指標提高了多少,化學農藥減少了多少等。問題導向使我深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定不移走高品質發展新路子的指導思想,需要從哲學視角深度思考方可學懂、弄通、做實。
品質及其特性
以飲水為例,為什麼我們寧願花3元錢買一瓶礦泉水而不願飲用免費自來水呢?因為,礦泉水具有良好的生態品質。顯然,我們3元錢買的不是水,而是品質。從哲學上理解,水只是品質的載體,品質才是價值的主體。推而廣之,其他食品、一切産品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再如,我國醫藥學認為:大多數植物、動物、礦物可以入藥,都有不同的“藥性”,對這些“物”進行科學配伍可以治愈疾病。而這些“物”的藥性是與生俱來的自然秉性。中國哲學稱之為“天性(天命之謂性)”,西方古典哲學稱之為“內在規定性”——這就是質。質是事物存在的固有秉性,是事物質料、結構、功能、關係和發展等的內在機理和根本屬性,是一事物區別他事物的規定性。
質是事物存在的價值主體。質的存在性貫通于物質、場、能量、資訊和意識等領域。
品質的最大特性是無形無相,比如,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産品的無公害、綠色、有機、道地、清潔、文化遺産等概念。2600年前,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無形勝有形”“無勝於有”。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家B·H·庫茲明提出,“系統的品質是最複雜的,往往是不能直接觀察到的,只有借助科學分析才能揭示它,而這種分析是從整體上來把握全部系統的”。
品質與數量、度、位的關係
在英文裏,“質”是“quality”,“量”是“quantity”,漢譯為雙音節詞“品質”和“數量”。數量是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量的規定性,不同物的數量規定性是多方面的。在品質與數量的關係中,人類對産品數量的青睞(逐利行為),往往會改變事物的內在規定性(天然秉性)。比如,為提高中草藥材産量而超標準施用化學農藥,使中草藥的藥性銳減;更典型的是,對化石能源的超量燃燒,大量釋放二氧化碳擾亂地球溫度。
研究“量”的數學早已發展成具有幾十個分支的高度發達的大學問;相反,對“質”的研究認識還遠遠不夠。主流經濟學也主要關注數量,宏觀意義上的品質經濟學尚待建立和完善。
“度”表明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在這個界限內,量的增減不改變事物的質;超過這個界限,就要引起質變。適度原則在於實現質與量的統一,既防止“不及”,又要防止“過”。但人口增長和逐利行為使人類總是突破這個界限,難以遵循適度原則。恩格斯曾批評説:“我們必須在每一步都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過去)征服者統治異民族那樣,決不同於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個人——相反,我們連同肉、血和腦都是屬於自然界並存在於其中的(自然辯證法)。”人類是自然之子,是生物鏈的一個環節,物質、能量與資訊在“生物鏈”之間進行迴圈和有序流動,保持一切生命的存在與演化。
現代生物學非常精準地發明瞭“生態位”這個概念。生態位的概念可以廣義地理解為:自然生態系統限定了人類存在的時空範圍,包括經濟增長和經濟規模的閾值。生態哲學和生態經濟學主張通過限制人的無限慾望以適應自然生態系統賦予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儒家有個詞挂在孔廟大成殿,叫“中和位育”。其中“位”的概念表明中國哲學較早認識到人類在宇宙間是有定位的。“位其所位焉,正也。”(公孫龍《名實論》)“政者,正也。”(孔子《論語》)“位”的概念關鍵在於正與不正,中國“政治”一詞之所以取“正”,在於正義原則是政治及法哲學的“基座”。生態正義、自然公平是一種“底線公平”,人與自然界的其他構成者在生態位上是平等的,在價值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都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生命也不可能同發育它的物質環境分開。事實上,任何一種生態位上的自然存在物的主體地位被否定、尊嚴被剝奪,都可能引起自然系統的失衡乃至災變,如蝴蝶效應和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國哲學是生命的哲學,以這種生態正義、底線公平去審視人類的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方可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有較深入的理解。
在哲學意義上,適度原則和廣義生態位(生態正義)理論旨在調控量變的幅度,避免引發惡性質變,這需要人類建立全球倫理即生命共同體意識,而在操作平臺上需建立制度保障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這六大體系構成了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形成了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有效制度閉環——事實上也為建立我國現代“品質經濟學”提供了根本遵循。
産業理論創新的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世界正處在新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的交匯點上。科學技術在廣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中不斷創新,特別是以資訊、生命、奈米、材料等科技為基礎的系統整合創新,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驅動著經濟社會發展”。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資訊産業不僅分離于工業,而且分離于一般服務業,用新型服務業表達資訊産業顯然是不精確的。控制論奠基人維納認為,“資訊就是資訊,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我們經常説被人“卡脖子”,其實卡的就是資訊産品。未來戰爭最大的可能也是資訊戰,資訊安全顯得尤為重要。應該深度研究資訊的內在機理、固有品質和根本屬性,包括資訊産業在高品質發展中的重要意義;把資訊産業理論研究提上議事日程,把資訊産業從服務業中分離出來,設立第四産業。
如果説資訊定義了生命的本質,那麼意識則定義了人類的根本屬性。比如,我們用老式電話通話過程中,電線(物質)是載體,電池(能量)是動力,聲音(資訊)是傳輸手段,只有人的聲音表達的“內容”才是通話價值的主體。是自我意識、文化確定了人類的根本屬性和方向性;而意識與文化的最大特徵是非物性、無形性和資源的人格化。與意識和文化緊密相關的産業在一些國家被稱為第五産業,其主要産業形態被有些國家稱為“興趣休閒業”,有的稱為“文化創意産業”,我國一般稱為“文化旅遊業”。第五産業的供給産品越是深刻地打上人文情感的真實烙印,就越能引起需求方的興趣和響應(如鄉愁)。例如中國的長城、羅馬的鬥獸場遺址,原有的樣子記憶了文化遺産的歷史故事,一旦翻新重建便大大削減了價值。可見第五産業主要資源的無形化和人格化傾向,即其主體價值蘊藏在人類的意識和文化遺産的內容之中,有形之物只是載體。
相關建議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我們提供了燈塔和船,但渡向彼岸還要我們自己划槳,理論創新和新的學科建設就是要解決槳的問題。一是積極開展“高品質發展”哲學理論研究,理清事物質的內在規定性即內在機理和規律以及質與數、度、位等辯證關係。二是像重視數學一樣重視質學研究。開展我國“質學”基礎學科建設,其研究內容不僅包括場、物質、能量和資訊,而且包括意識;不僅包括無機界,也包括有機界,即生命、生物和生態等;不僅包括經濟領域,而且包括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領域。三是以習近平經濟學思想為指導,儘快開展我國“品質經濟學”研究,特別是宏觀品質經濟學的學科建設。四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的內在機理和規律,加強我國“生態經濟學”理論和學科建設,突出中國學術特色(如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五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資訊産業重要講話精神,在産業理論方面加強“第四産業(資訊業)”的創新研究,儘快補齊短板。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開展“內容經濟學”研究,加強學科建設。加強對“第五産業”理論的深度研究,指導我國文化事業、創意産業和文旅業的高品質發展。
(作者係全國政協常委,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盟內蒙古區委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