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呂忠梅:一把尺子量到底 讓生態環保法治道路越走越寬

發佈時間: 2021-07-30 14:5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和海佳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中國網北京7月30日訊(記者 和海佳)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守護好生態文明的綠色長城,營造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已成為普惠民生福祉與實現國家永續發展的根本之計。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呂忠梅接受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平臺)專訪表示,我國環境法典編纂研究工作今年已正式啟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依靠法治,要通過立法做好頂層設計,推動形成綠色發展合力,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生態安全的關係。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呂忠梅接受採訪。中國網記者 和海佳 攝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步伐  構建環境保護多元共治新格局

生態興則文明興。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出令人矚目的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長期穩定局面。與此同時,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援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綠色發展按下快進鍵,生態文明建設駛入快車道,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哪些挑戰?呂忠梅認為,雖然我國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目前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一些根本性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為主,工業結構偏重,交通運輸主要依靠公路,這些都決定了我們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要面對環境污染的嚴峻挑戰,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難度非常大。”

呂忠梅説,“十四五”期間,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個重大的改革任務,“我國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雖然已經形成,但以政府監管、行政命令為主的特徵十分明顯,市場機制運用不多,企業被動接受監管,主動保護環境的動力不足,公眾參與度更低。目前我們已經看到一些變化,比如,正在大力推進的‘廁所革命’‘垃圾分類’,就是把環境保護變成全社會行動的具體實踐,通過這些改革逐步形成生態環境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嚴密的制度和嚴格的法治。呂忠梅建議進一步完善我國生態環境法治體系,“從立法上看,儘管我國已制定了40多部法律,但從1979年到現在,立法時間跨度大,按環境要素立法、條塊分割等問題突出,法律之間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不好。現有立法中既有重復也有空白,矛盾衝突較多。各部門根據自己的職責許可權提出立法草案,法律通過後各部門經常‘依法打架’。”

“立法中的一些老問題還沒解決,新難題還在不斷出現。”呂忠梅提到,目前我國環境治理過程中出現人畜衝突、新型污染物防治等問題,“比如,臭氧污染、塑膠微粒污染、鋰電池污染等新型污染物,過去在法律上並未界定為污染物,科學研究也沒有跟上,現在才發現其影響巨大,危害後果從陸地延伸到海洋、甚至到大氣層,這些都是過去沒有遇到的問題。”

面對生態環境治理“舊賬沒清,新賬再來”困局,呂忠梅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針對這些新問題做出了安排,“比如,從‘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約束性指標看,生態環境保護有9個,在所有的約束性指標裏數量最多,特別是把‘減污降碳、減排降碳,促進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力度前所未有。這些目標任務,對於推動我國經濟與産業結構轉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據了解,2020年,我國宣佈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承諾彰顯出我國對建設全球生態文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呂忠梅介紹,環境立法領域法典編纂研究已經納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21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我們很樂觀地説,《民法典》之後的第二部中國法典應該是生態環境法典,環境法典編纂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舉措,將為鞏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果,統一生態環境執法司法理念和尺規,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更全面系統的法律保障。”

向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經過長期探索與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宣佈“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到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從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推進荒漠化防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備受矚目和讚譽。

呂忠梅指出,1972年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和推進國際環境保護事業,“中國已經加入了絕大多數的環境保護國際條約,為全球環境治理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中國的環境保護,經歷了從跟著西方走到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的過程,到現在,我們在很多方面可以引領世界。”呂忠梅表示,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初,就明確了絕不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老路的環境保護基本原則,始終堅持推進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在國際環境治理中,中國是資源消耗大國、排放大國,也是責任擔當大國、環保貢獻大國。一方面,中國把自己的生態環境治理好,就是對全球的巨大貢獻;另一方面,我們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引領巴黎氣候變化大會談判,舉辦國際生物多樣性會議,為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多次專題介紹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並在多項國際環境保護文件中採納中國經驗。”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中國共産黨始終秉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斷邁上新臺階。

黨的十八大通過《中國共産黨章程(修正案)》,把“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執政黨的行動綱領,生態文明建設在治國理政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講話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呂忠梅表示,中國環境保護立法以保障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為根本價值,體現出中國共産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法治立場,“人的尊嚴來自於生存環境的安寧,生存環境的優美,環境權益是人權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有尊嚴的生活,是憲法和法律追求的根本目標。”

呂忠梅特別介紹了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史中的生態文明建設追求:“回顧中國共産黨百年曆史,在中國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領導集體為實現從物質文明到生態文明的飛躍不懈努力。早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就十分注重土地山林分配,將植樹造林、保護生態融入黨的執政理念;毛澤東同志主持制定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確立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制度;1972年,周恩來同志直接推動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聯合國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並於次年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開創新中國環境保護事業。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要尊重自然規律,制定環境保護法;江澤民同志明確要求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始終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強調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胡錦濤同志提出科學發展觀,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卓越的理論創新和重大成就的厚實基礎上,水到渠成,誕生了系統科學、邏輯嚴密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豐富、體系完備的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美麗中國’寫進黨章和憲法,成為全黨的意志、國家的意志和全民的共同行動,是當代中國推進環境法治建設的政治綱領和行動指南。”

呂忠梅感慨:“為了人民的利益保護環境,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而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也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日中國,正踏入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大道,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勠力同心,接續奮鬥,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華民族定將在綠水青山中實現永續發展。


相關閱讀:《同心商國是 同行啟新程——人民政協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