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日前,南京市越劇團演員李曉旭憑藉浸透著濃濃詩韻的越劇《鳳凰臺》李白角色,一舉斬獲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功“摘梅”。
回望歷史的旅程,在越劇舞臺上,唐代詩人李白形象常年是空白,直到2020年的某一天,《鳳凰臺》開創先河。對李曉旭來説,以越劇女小生身份來塑造李白,可謂是一次挑戰,一次大考。但李曉旭有《烏衣巷》成功創作的經驗墊底,有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竺小招老師、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石小梅老師的指導,有著名編劇、導演、作曲家、舞美設計師操刀,沒有絲毫的膽怯與不安。
南京市越劇團演員李曉旭。(受訪者供圖)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隨著悅耳悠揚的絲弦伴奏,一個瀟灑風流的李白展現在觀眾面前。李曉旭將青年李白放曠通達的心情外化為行雲流水的臺步與飛揚的衣袂,大段的水袖身段,邊唱邊舞。李曉旭還利用身腔的變化,從李白青年人生的意氣風發到垂垂老矣的看盡繁華,由唱腔與唸白傳遞出詩人獨有的品性,見證了大唐的興衰成敗和李白的傳奇一生,將觀眾代入歷史的意境中去。李曉旭博採眾長,守正創新,果斷將受益於恩師石小梅昆劇身段及唸白節奏的細微妙處,恰到好處地“嫁接”過來,塑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全新的、獨一無二的李白。
人生經歷,是一段在記憶中不斷回溯的長河。誰曾想到,在2009年參加第二屆“越女爭鋒—越劇青年演員電視挑戰賽”上,李曉旭兩度被拒。此事告誡了她、刺激了她、激勵了她,知恥而後勇,從此下定決心,擇師學藝,苦練內功,深耕越劇。
師恩如蘭 香沁心田
美好的回憶包含在言語之中,折射出師恩的光輝;美好的回憶凝聚在關懷之中,散發出迷人的芬芳。
李曉旭從小就與越劇結下了不解之緣,兩三歲時除了兒歌,哼唱最多的便是“天下掉下個林妹妹”。1999年李曉旭考入江蘇省戲劇學校,對畢派藝術情有獨鍾,只是條件所限,只能聽著錄音機學唱,光錄音帶就不知壞了多少盤。2006年12月18日,這是李曉旭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日子,由於自身條件較好,她有幸成了畢春芳的關門弟子。“好好唱,讓觀眾認可。”畢春芳的叮囑成為李曉旭的座右銘。
江蘇省戲劇學校的校刊上刊登的一張昆劇名家石小梅的照片給李曉旭留下深刻印象。“總覺得石老師的那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正看著我,想要對我説些什麼。”於是曉旭成了石小梅的小戲迷,經常跑劇場看石小梅演出。2015年,南京市越劇界發生了一件大事,越劇新秀李曉旭拜師崑曲名家石小梅為師,開創了戲曲跨界交流的先河。李曉旭欣喜地笑著説:“‘追星’追到最後,成了石老師的弟子,真開心。”受教于石小梅,德藝雙收,有件事至今讓李曉旭記憶猶新。
“有一次,我將石老師代表作《桃花扇》中的一折《驚悟》移植到越劇中來,可越劇在一些地方規範性不及崑曲,石老師希望我一絲不茍。比如收扇這個動作,過去我很隨意,石老師説我的方法會影響人物形象,教我規範。此後,每當拿起折扇,便會觸景生情地想起石老師的教誨。”李曉旭娓娓道來。
相容求新 咫尺匠心
從藝求索,苦樂雜陳。無數次的苦思,無數次的重復,無數次的破舊,無數次的驚喜,苦水、汗水、淚水交織,這便是李曉旭走過的路。
在校時上形體課,毯子課是懼怕的課,運動量大,腿上綁沙袋跑圓場,正是由於長時間的磨練,李曉旭打下了紮實的腳底功夫。進團後,李曉旭是有名的“拼命三郎”:孕期仍準時參加演出工作;為揣摩戲裏人物的唱念、臺步、她可以大年初二赴外地求助導演;平時綁上護漆,穿著10公分左右的厚底高靴,套上厚厚的長袍,滿場跑,起碼圓場二十圈以上,並且做到前褶紋絲不動,扣褶漂移起來,有一種“水上飄”的效果。
拜師畢春芳後,李曉旭每週赴上海學習,那時沒有高鐵,她常坐K字頭火車,有一次因學習投入,忘記了時間,到火車站時已無K字頭火車,天色已晚,很害怕,在好心人指點下,購買綠皮火車,晃悠4小時才到南京,已是半夜。“我從跑龍套到演摺子戲、大戲、主演,一步一個腳印,從不敢鬆懈。”李曉旭表示。
李曉旭排練動作。(受訪者供圖)
李曉旭在《烏衣巷》中一人分飾王徽之、王獻之兩個角色,且都是古代士大夫形象,如何區分人物且能讓觀眾信服,是她要啃下的一塊“硬骨頭”。“沒有什麼秘訣,就兩個字‘用心’。”對此,李曉旭謙虛地説:“首先是閱讀相關書籍,了解人物,《南京六朝文化》《世説新語》成了我的精神食糧,書不離手,時時相伴,漸漸人物入腦。接著在南京走街串巷,重溫他們走過的足跡。再是向編劇、導演、藝術指導請教,慢慢勾勒出他們各自的形象:一個文質彬彬、溫潤如玉,一個狂放不羈、瀟灑豁達。最後巧妙地分別使用畢派和竺派唱腔來表達兩者迥然不同的性格。” 李曉旭精彩的演繹不僅讓戲迷沉醉其中,更有戲迷為此來到南京烏衣巷“打卡”。這齣戲也為李曉旭捧回了第二座“白玉蘭”獎盃,成為南京首個“二度蘭”獲得者。
李曉旭從藝數十載,獲獎頻頻,榮譽多多。她説:“得獎只是個新起點,作為一名戲曲人,感受到了一份堅持、堅定、堅守。這個獎對於我來説是鞭策,是一個動力。從此刻開始,我將以歸零的心態再出發,願成為越劇園裏一紅梅,香飄致遠。”(作者 丁榕 民進江蘇省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