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辛麗麗:足尖綻放百年風華

發佈時間: 2021-06-29 10:50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謝穎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編者按:

日前,上海芭蕾舞團原創紅色題材舞劇《寶塔山》在第37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舉行全球首演,廣獲好評。幾十年來,上海芭蕾舞團傳播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打造了《白毛女》《閃閃的紅星》《寶塔山》等一系列原創精品。本報記者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上芭團長辛麗麗,講述上海芭蕾舞團的紅色傳統,如何用芭蕾語匯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

上世紀30年代,中華大地滿目瘡痍,面對日本侵略者,中國人民團結一致英勇抗戰。從歐洲歸來的學子明華、上海的進步青年夢安,以及像他們一樣有理想有追求的文藝青年,懷著一顆滾燙赤誠的心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在那裏,他們接受黨的教育和心靈的洗禮,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血與火的體驗,讓他們感受到文藝工作者的責任、義務、擔當乃至犧牲,使他們歷練成為有信仰的文藝戰士。他們身體力行、竭盡所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讓抗戰的號角在寶塔山下乃至中華大地吹響。

這是上海芭蕾舞團最新原創紅色題材舞劇《寶塔山》。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之際,站在時代的里程碑前,記錄、抒寫、謳歌偉大的歷史時刻,無疑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擔當。因此,我們希望能用海派芭蕾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去講述那個時代的人與事,用真實的情感和熱血,去追述百年來中國共産黨人譜寫的時代華章。

《寶塔山》這個題材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創意之初,我們選擇了延安精神這個主題。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聖地,也是中國文藝的聖地,那裏孕育著深沉而浪漫的理想,也駐紮著當代文化藝術的根脈。而作為中國共産黨的初心確立之地和發展壯大的主戰場,上海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信仰堅定的共産黨人。可以説,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上海和延安這兩座城市始終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對於文藝工作者來説,延安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文藝為什麼人服務和如何服務等根本問題,為文藝發展指明瞭方向。而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藝術家幾乎囊括了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各方面,他們創作了很多好作品,又帶領群眾一起參與,用新文藝鼓舞鬥志,共同締造了現當代中國的新文藝。

在“歷史”的劇中,一批來自上海的文藝青年奔赴延安,為共産主義事業奉獻青春、堅守初心;在“新時代”的舞臺上,上海芭蕾舞團的青年藝術家們,用他們精湛的藝術和熾熱的情感跳出“青春萬歲”的舞步,穿越歷史的烽煙與“前輩們”遙相呼應,讓青春的力量感染更多當代青年,産生跨越時代的共鳴,堅定理想與信仰。

如何用芭蕾舞的語匯講好紅色革命的故事?為此,我們的主創團隊集合了中國舞臺創作的頂尖力量,從舞蹈、音樂、舞美等各個方面來打造精品力作。比如在舞蹈上大膽創新,融入秧歌舞、民族舞等多個舞種元素,賦予海派芭蕾多樣化的呈現。劇中男演員的群舞“開荒舞”奔放熱烈,給觀眾帶來激情澎湃之感,仿佛能看到戰士們在南泥灣熱火朝天的勞作情景;而女演員的“紡織舞”則盡顯柔美典雅。擔任音樂總監的是曾為《瑯琊榜》《偽裝者》《甄嬛傳》等電視劇配樂的著名作曲孟可,他以革命浪漫主義與芭蕾的浪漫特質為基調,融合了民族音樂、音樂劇、圓舞曲、爵士等多種音樂風格,選用了經典歌曲《南泥灣》的旋律,以及個別民歌旋律,創作出最適於芭蕾浪漫表達的音樂。

為了能夠在舞臺上最好地呈現這部芭蕾舞劇,上芭的藝術家們日日奮戰在排練廳和劇場。這次排練的難度很大,對芭蕾舞演員來説,動作、技巧的訓練是必修課,除此之外,對不同角色的特點、魅力,更需要下功夫揣摩。《寶塔山》中的主人公經歷了一個蛻變的過程,他們被延安的氛圍深深打動,當他們用作品鼓動戰士的士氣,群情振奮時,從中領悟到莫大的幸福,成就感油然而生。他們對新文藝工作者的奉獻和成就肅然起敬,堅定了跟黨走的決心,逐漸蛻變成為一名合格的革命志士。這種堅定不移的感覺對演員來説是重點和難點。首先演員們要在投入情感,真切地體會到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質,發自內心去歌頌,把自己融入角色之中;其次要通過不斷磨煉,用芭蕾的語匯把這些情感展現出來,從而真正使觀眾感到,在舞臺上演員們與自己所演繹的角色是一體的。所以,《寶塔山》的創排是一次新的探索,它不僅是中西審美元素的融合,更是以芭蕾詩化浪漫對革命理想與信念的宣讀。

《寶塔山》的成功創演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它建立在上芭傳承幾十年堅守芭蕾藝術中國化的初心、堅持打造舞臺經典的匠心,堅定芭蕾騰飛的信心之上。上海芭蕾事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迅速發展、日新月異,上芭的歷史可以説是黨領導文藝事業繁榮發展歷史的一個縮影。

1964年,上海舞蹈學校的師生在探索芭蕾民族化的道路上勇於創新,將歌劇《白毛女》改編創作為芭蕾舞劇。著名的藝術大師黃佐臨先生擔任藝術指導,著名編導胡蓉蓉、林泱泱、傅艾棣、程代輝等編導,嚴金萱等作曲。在1965年第六屆“上海之春”上,大型芭蕾舞劇《白毛女》一經首演便引起轟動。當時周恩來總理、陳毅外長等對該劇非常關心,曾17次觀看了此劇,並同劇組人員一起研究,提出過修改方案。1967年4月,毛澤東主席在北京觀看了芭蕾舞劇《白毛女》後稱讚“白毛女好!”並和全體演員合影。《白毛女》被譽為一部西方芭蕾藝術和中國民族風格完美結合的精品,作為中國最早誕生的原創芭蕾舞劇之一,她標誌著中國芭蕾舞劇“從無到有”的劃時代進程,50多年來演出了2000余場,是目前國內演出場次最多的舞劇。

1979年,上海芭蕾舞團在“白毛女”劇組的基礎上成立,《白毛女》可謂上芭的“開山作”和“傳家寶”,也從那時起便奠定了上芭致力於不斷創新打造符合時代審美、具有獨特海派藝術氣息原創精品的基礎。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還是一名年輕的芭蕾舞演員,首次參與《白毛女》排演飾演喜兒,心情很激動也深感責任重大。“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白毛女》講的是老百姓的故事,昂揚著奮進的民族精神,我一門心思想的是要接好前輩的棒,把這種精神原汁原味地體現出來。那個時候我們排練教室的條件很有限,悶熱得像蒸籠一樣,但是每個演員都不在乎,都在精神抖擻地練功,沒一會兒練功的衣褲就都濕透了,腳尖旋轉過的地方全是汗跡。我第一次飾演白毛女,胡蓉蓉老師每天都冒著酷暑準時出現在排練場,指導我排練。在劇中,當大春與喜兒在山洞相逢,為了淋漓盡致地抒發喜悅激動的心情,需要我完成高難度的32隻“大福爾旦”技巧。胡蓉蓉老師嚴字當頭,“盯”著我反覆練,最後練得腳趾皮破血流,終於能夠高品質完成這個動作。艱辛的汗水、無悔的付出使演出獲得成功,把這部紅色經典傳承下去。

幾十年來,《白毛女》常演不衰,成為上芭優秀年輕演員成長的搖籃。接過來、傳下去,是每一個演員使命。老演員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細心地指導,年輕演員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認真學習,如此迴圈往復,如今接棒《白毛女》的已經是“90後”“00後”演員。一代代演員薪火相傳,鑄就了《白毛女》一代又一代的輝煌,使紅色經典的魅力永不褪色,同時也使上芭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不斷煥發新的風采。

不斷打造原創藝術精品是上芭的追求,至今我們已經有了近200部原創作品。用原創作品和經典作品不斷樹立自己的藝術品牌、不斷走出去、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與此同時,我們也在不停地思考:新時代下的創作怎麼做?如何選材?如何讓當代的觀眾愛上我們的原創舞臺?2018年,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我們推出了原創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這是上海芭蕾舞團繼《白毛女》後的又一部大型革命題材芭蕾舞劇,它的身上凝聚這一代上芭藝術家對打造新時代紅色經典的決心。

《閃閃的紅星》籌備近兩年時間,于2018年10月24日至28日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首演。呈現于舞臺的不僅僅是人們記憶中鮮活的人物、經典的片段和耳熟能詳的動人旋律,更是立足於當代和未來的全新的創作視角與訴説方式。此後,劇組繼續不斷打磨,進行了兩次大型修改。為了使演員們更加“接地氣”,我們專門與“南京路上好八連”學習交流,邀請部隊的年輕官兵為演員們進行軍姿訓練。全劇組還專門去江西命老區采風,踩田埂,了解《閃閃的紅星》故事發生地的民俗民風,從生活中汲取養分,把平凡生活裏的人情味融進舞臺表演。用藝術歌頌民族英魂、延續紅色情懷,傳承革命精神,必須對歷史有深入的認識,我們引導年輕演員學習歷史、讀懂歷史、敬仰歷史,這樣才能在舞臺上跳出真情實感,跳出風骨和氣派。

我們即將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的喜慶日子。從6月開始,《白毛女》《閃閃的紅星》《寶塔山》陸續在上海以及全國各地上演,讓觀眾在芭蕾藝術的美好體驗中感悟中國共産黨的百年風華。文藝的進步離不開思想的引領,我們要在黨的旗幟指引下,挺起胸膛,發出時代的吶喊;以一顆足夠耐心的、單純的、對藝術充滿敬畏的心,與時俱進地更新和豐富創作手段,創作出承載歷史記錄、留下時代烙印的優秀文藝作品,真正用文藝作品承擔起“中國脊梁”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