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光輝歷程,是一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不懈奮鬥的歷史,也是一部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團結聯合各民主黨派同心奮進的歷史。值此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之際,重溫九三學社與中國共産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的歷程,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對於九三學社更好履職盡責,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九三學社是在中國共産黨統一戰線政策的指引下孕育和創建、並走上革命道路和不斷發展進步的。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期間,分別會見了許德珩、勞君展和梁希、潘菽、金善寶、涂長望等九三學社先賢,鼓勵他們把“民主科學座談會”搞成一個永久性政治組織。許德珩擔心人數太少,毛澤東説:“人數不少,即使人數少也不要緊。你們都是有影響的代表性人物,經常在報上發表意見和看法,不是也起很大作用嗎?”而梁希、潘菽、金善寶等在此之前,就與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建立了密切聯繫,在他們的指導下從事進步工作。正是在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啟發和關懷下,九三學社得以在“民主科學座談會”基礎上誕生,並作為一個民主黨派,踏上中國的政治舞臺。
抗戰勝利後,中國面臨兩種前途和命運的決戰。九三學社在與中國共産黨團結合作的過程中,日益認同中國共産黨的政治主張和新民主主義道路。自1945年創建到1949年1月,九三學社共發表宣言、聲明12次,積極支援和呼應中國共産黨的政治主張,積極參與和推動爭取民主、反對獨裁鬥爭,積極參與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等運動,積極爭取北平和平解放。在這些鬥爭中,九三學社得到中國共産黨的熱情指導和幫助。1947年,中共中央城工部將九三學社列為對爭取民主運動有所貢獻,“到抗戰結束後仍堅持民主奮鬥”的黨派之一。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佈“五一口號”,吹響協商建國的集結號,九三學社發表宣言積極響應。1949年9月,九三學社作為民主黨派之一參加了新政協,參與了《共同綱領》的制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組建。這是九三學社與中國共産黨真誠合作的結果,也是九三學社的光榮。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內有些同志認為,九三學社已經完成了在民主革命中的使命,提議解散。毛澤東得知後,委託時任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轉達了希望九三學社繼續存在的意見。在中國共産黨的關懷下,九三學社于1950年恢復了中央理事會。針對九三學社居無定所、成員較少的狀況,中國共産黨積極幫助九三學社尋找辦公場所,鞏固和發展組織,加強自身建設。九三學社也積極參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以及社會各方面的民主改革,並通過參與最高國務會議、雙週座談會、民主協商會等,對中共中央和各級政府的工作,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成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中事實上的參政黨。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從根本上解決了民主黨派的發展前途問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一步確立。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九三學社逐步把工作重心放到推動成員參加國家建設上來,走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道路。66位社員參加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的編制,5位社員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12位社員榮獲新中國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陳芳允、程開甲潛心科研、勇攀高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卓越貢獻;黃汲清、謝家榮為摘掉我國“貧油”帽子實現石油自給刻苦鑽研,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卓著;王應睞、鄒承魯領銜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人類揭開生命奧秘的道路上取得重要突破;譚其驤傾注多年心血主持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取得人文社會科學的重大成就。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也開啟了多黨合作事業蓬勃發展的歷史新階段。1982年,中共十二大將“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8字方針發展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16字方針,成為新時期處理中國共産黨和民主黨派關係的重要準則。1989年,《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頒布,多黨合作從此走上制度化規範化軌道。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中共中央于2005年和2006年先後頒布關於多黨合作和人民政協的兩個文件,進一步推進多黨合作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九三學社先後就教育體制改革、中年知識分子作用發揮、三峽工程建設、非典防治、三江源保護、低碳經濟發展、創新型國家建設等重大課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採納。眾多九三學社社員在本職崗位上取得突出成績。王淦昌、陳芳允等積極建言,推動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即863計劃的出臺;王選、黃昆、謝家麟、師昌緒、程開甲等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多黨合作和民主黨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出臺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動多黨合作事業取得歷史性的巨大成就。九三學社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政治協商職能,圍繞長江上游水利水電工程對全流域生態環境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鄉村環境綜合治理、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國企創新能力提升等重大問題廣泛調研,提出一系列高品質建言,為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獻計出力。在助力精準脫貧、鄉村振興和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的過程中,九三學社注重從科技角度切入,深入打造“同心樹人”“亮康行動”“同心康福”等工作品牌,廣泛實施“九地合作”“九三學社醫療救助鄉村行”“九三學社中央院士專家科普行”相關項目,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援幫助。廣大社員在本職崗位上勇於探索、開拓創新,取得一批新的重要科研成果。例如,盧柯院士在奈米金屬材料領域取得系統性的原創性成果,潘建偉院士為我國在量子科技領域領跑國際作出重要貢獻等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九三學社堅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決策部署,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凝聚了九三力量、貢獻了九三智慧。
回望九三學社與中國共産黨團結合作的歷程,我們深刻體會到: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各民主黨派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逐步形成併發展起來的,具有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基本制度保證;九三學社的發展與進步都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在與中國共産黨風雨同舟、親密合作的歷程中取得的,沒有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九三學社的作為和發展;九三學社只有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堅持弘揚愛國、民主、科學優良傳統,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履職盡責,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方能不辱歷史使命,不負人民厚望。
走向未來,我們對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必勝的信心。在新的前進征程上,九三學社將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堅定不移同中國共産黨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幹在一起;繼續踐行“四新”“三好”要求,著力建設高素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更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充分發揮新型政黨制度優勢,彰顯科技特色,聚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努力推動各項履職工作高品質發展,奮力書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九三篇章!(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