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高品質發展青海大有可為——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青海省委會主委張周平

發佈時間: 2021-06-25 09:14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王菡娟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青海,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因境內有國內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又因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故被稱為“江河源頭”,又稱“三江源”,素有“中華水塔”之美譽,青海山脈縱橫,峰巒重疊,湖泊眾多,峽谷、盆地遍佈,是中國乃至東亞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好、生態資源保護好,把國家生態戰略落實好、國家公園建設好。

“習總書記的講話,為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指明方向。”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青海省委會主委張周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實際上,為了建設大美青海,青海省人民不斷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和論斷中汲取信心和力量。

生態文明思想為青海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向

1984年,張周平正式來到青海工作,見證了這些年來青海生態環境的變化。

“剛到青海工作,我就去了嚮往已久的青海湖,但遺憾的是和心目中想像的有些不一樣。”張周平説,當時牧民在湖周邊的草地上隨意放牧,草場退化嚴重。這讓學習畜牧專業的張周平多少有些失望。

“青海湖周邊還有很多無序種植的油菜花,所配套的灌溉設施也影響了青海湖正常的生態系統。”張周平告訴記者。

説起青海湖,不得不提的還有鳥島。

由於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鳥島每年都吸引數以萬計的候鳥前來繁衍生息,蔚為壯觀。

“20世紀60年代,鳥島是個全島,隨著青海湖水位下降,變成了半島,很多人都去撿鳥蛋,也造成了鳥類數量大幅下降。”

據報道,有專家預測,如果再不採取措施,鳥島將在200年後消失。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張周平看來,生態文明的提出,使青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共同追求。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拓展了青海發展的新空間。”張周平説。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青海視察指導工作,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這是總書記多年前對青海提出的重大要求,也是總書記在生態環境方面的精妙論述。”也是從那時起,青海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據介紹,隨後,青海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致力於保護好“中華水塔”,推動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8年5月14日,為維護周邊生態系統,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島景區和沙島景區停止對外營業。

一組數據顯示,青海湖水域面積為20年來最大,裸鯉資源蘊藏量較2002年保護初期增長38倍,成為青海湖水域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成果之一。森林覆蓋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4%。普氏原羚由20世紀末的300多只恢復到現在的2700多只,藏羚羊由最低時的不足2萬隻恢復到現在的7萬隻左右;全球8條候鳥遷徙路線有2條途經青海湖。5000多個湖泊星羅棋佈,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草牧業引領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今天的青海,生態地位無可替代,青海發展的種種,都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開花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著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是青海的生態作為,更是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機遇。”張周平説。

如何才能抓住機遇?張周平一直在思考青海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在哪。

“要突出主要矛盾,著力補齊發展短板。由於青海省地處偏遠、氣候條件惡劣,經濟社會發展落後,科技研究及應用水準較低,缺乏與國家部委、周邊省市合作的工作機制,工作合力尚未實現,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任重道遠。”張周平説。

作為農工黨青海省委會主委,張周平建議民主黨派要在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領域有所作為,他把目光投向了青海省草牧業。

“2000年,我在青海省畜牧廳工作,當時就如何緩解草原牲畜超載、提高畜牧業效益問題進行一系列調研,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牛羊‘西繁東育’工程的建議,得到批准後在全省範圍內實施。”張周平説。

據介紹,牛羊“西繁東育”就是把牧區超載的牛羊長途販運到農區通過舍飼育肥出欄的一種反季節生産方式。由於可以把草原牧區牛羊數量多的優勢和農區飼草料充足、飼養條件好、交通便利、資訊快捷等優勢互補,進而實現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雙贏,因而深受廣大農牧民群眾歡迎。

張周平離開畜牧廳後,卻一直對青海的畜牧行業唸唸不忘。

張周平介紹,自2014年起,青海省被確定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以來,省委、省政府以創新草地畜牧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實現草原保護、牧業增效和牧民增收為目標,以探索草地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為重點,闖出了一條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新路子,取得了顯著成效。

“通過試驗區建設,全省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達到了961個,實現了牧區、半農半牧區全覆蓋。其中,試驗區試點合作社146家,126家實行了股份制改造,社員每人平均收入比六州其他牧民平均高四分之一。65%的合作社開辦了社辦企業,通過資源集約化、資産股份化、生産專業化經營,極大地提高了生産效率和組織化程度,實現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減畜不減收,有效解決了超載放牧和草場保護之間的矛盾,對保護草地生態環境、助推生態文明高地建設起到了基礎性作用。”張周平在介紹建設成就時仍然對當年的調研報告得到省委書記和省長批示一事興高采烈。

今年5月,農工黨青海省委又報送了《挖掘三江源地區鄉土文化內涵助推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的報告,建議“十四五”時期,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和國家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辯證地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生態和民生的關係,高度重視基於三江源地區鄉土文化影響的生態保護與現代生態草牧業協同發展問題,著力提高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和穩定性,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調研報告很有價值,是落實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新探索。建議深入系統挖掘並轉有關部門在工作實踐中宣傳好、應用好。”調研報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省領導在調研報告上批示。

“好生態更要給農牧民帶來好生活。下一步,我們要在如何把青海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方面繼續做好調查研究,提出高品質的建議。”張周平説。

率先謀劃建設碳中和先行示範省

早在今年兩會上,張周平就表示,青海要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綠色高品質發展,青海大有可為。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青海新能源裝機容量佔全國一半的份額,為50%。青海經濟可開發量達到10億千瓦以上,僅相當於全國的1/5。青海的排放量在全國各省份中是比較小的,總體在3000萬噸左右。

2016年以來,全省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年均降幅達9.7%。青海可以基於省內的經濟結構、能源結構、清潔能源優勢,打造成全國大型的可再生能源生産基地和可再生能源輸出基地。

張周平還建議,支援青海率先謀劃建設碳中和先行示範省。通過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載體支援青海發展碳匯經濟。通過支援青海公關清潔能源儲能難題助力碳達峰目標。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扣減的具體措施細則。

“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成為青海各族幹部群眾的共識,青海人民正迎來青海發展的黃金期,我們的道路正在越走越寬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始終心懷‘國之大者’,以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為牽引,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青海大有可為。”張周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