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海洋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作用日益凸顯。地方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陸續啟動,海洋強國建設向縱深推進。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駱沙鳴表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中存在著海洋科技創新效率不高、海洋高端人才儲備不足、臨港産業集約化精細化程度不夠、涉海項目用海審批困難以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力量薄弱等問題,影響著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駱沙鳴建議,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形成規模集聚效應,增強海洋科技創新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駱沙鳴發言。
對此,駱沙鳴提出以下八方面建議。第一,發展“絲路企業聯盟”和科創絲路,協力推動藍色矽谷建設。鼓勵我國港航企業加入“絲路企業聯盟”,努力開闢國際集裝箱新航線,支撐國際國內“雙迴圈”。加快構建國際海洋論壇學術交流會、博覽會、展銷會等合作平臺,邀請國際涉海機構大學跨國公司專家學者協同項目技術攻關,提升藍色矽谷建設國際化水準,加大我國海洋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第二,在福建等沿海省市設立海洋大學和區域藍色經濟研究院,著力培養本土化海洋經濟專門人才。加強海洋職業院校“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崗課賽證”(工作崗位、課程體系、職業技能大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合,推動海洋教育、科技創新和海洋經濟增長有機銜接相互促進。加緊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整合涉海教學科研資源,堅持能及匹配和機制創新,深化校企合作,統籌教學科研和在職培訓,加快人才培訓開發步伐,不斷優化海洋産業人員結構。
第三,培育發展科技型龍頭企業,提高創新要素對海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加快海洋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加大對各類涉海人才培養力度,推動海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大海洋科技研發投入,建立海洋科技專利運營池和交易平臺,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整合海洋科技仲介機構,推進産學研用一體化,降低要素流動成本,完善跨區域産業園合作。
第四,制定完善我國海洋食品戰略規劃和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海洋食品全産業鏈科技創新,促進海洋食品産業高品質發展,助力“海上糧倉”建設。加強海洋食品産業頂層設計與戰略佈局,加強港産城生態聯動。加強我國食品産業原始創新研究能力,加強差異化功能性海洋營養食品研發和海洋食品産業加工裝備研發,加強海洋食品産業品質安全可追溯監管和認證體系建設,建立全過程風險控制體系,保障海洋食品品質安全。推動優化海洋食品企業創新和成果轉化政策,加快海洋食品專業領軍創新人才團隊培養與引進。
第五,大力發展現代特色漁業和濱海休閒旅遊産業,助力鄉村振興。舉辦水上體育運動和賽事,發展壯大海洋文化創意産業,加強我國海洋水下文物遺産保護與利用,發展濱海休閒業和濱海數字動漫業。加強兩岸水産品交易中心建設,促進漁港經濟圈融合發展。
第六,做大做強港口金融産業,增加金融資源對港口産業鏈的服務供給。深入開展海洋生物醫藥研發利用。開展“海洋産業創新+海洋金融”模式試點,加快海洋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探索開展海洋碳匯交易,推動綠色金融和海洋科技金融的融合,發展臨港現代服務業聚集區。鼓勵和支援金融機構加快涉海金融産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培育海洋貿易産品期貨交易市場,提升港口貿易金融風險對衝産品設計能力。
第七,加大財稅支援力度,建立財政投入增長機制,設立海洋科技發展專項基金,完善有關涉海項目政府採購産業目錄和技術標準,加大對海洋自主創新技術和設備的支援力度。加大科技創新基礎投入,加快推進“寬頻入海”和智慧海洋,用好海洋經濟“數據生産要素”,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在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濱海旅遊業和海洋服務業等領域的創新應用。
以全球化視野推進同海洋産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構建科技創新融合的海洋命運共同體,共用世界海洋産業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和新成果,實現海洋經濟優勢互補,形成海洋産業結構和海洋産業鏈補鏈、延鏈、強鏈,使之成為産業鏈完整且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經濟産業體系。
第八,完善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健全海洋生態環境監管體系。進一步做好海岸線及近海污染治理修復工作,岸線利用和保護相統一,陸海統籌和流域統籌相協調。我國沿海地區縣市可以發展陸地港,形成“海洋産品——高鐵經濟帶——海洋服務業”等經濟網路。
(中國網記者 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