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有事好商量”制度化探索啟示錄

發佈時間: 2021-05-12 09:02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張寶川 梁春武 江迪 汪俞佳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泰州市姜堰區張甸鎮張前村組織區政協委員、黨員代表、鄉賢、群眾代表圍繞“村規民約的修訂”開展“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活動。

本報記者 張寶川 梁春武 江迪 汪俞佳

暮春時節,煙雨朦朧。

江蘇省泰州市裏下河水鄉,有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河網如織,水面上竟然“飄浮著”一小塊兒一小塊兒的田。油菜花開,放眼望去,似萬朵黃雲徜徉于碧空。

這就是著名的垛田,傳説是八仙過海時撒下的荷花瓣兒和瓜子殼。難怪這裡如今已成“花海”,令人如在仙境。

一週前,這裡人流如織。

“今年的菜花節結束了,我大致算了算,一個多月掙了有七八萬元。”67歲的張德華,年輕時開公司跑買賣,老了回鄉又閒不住,便搞起了農家樂。

4月23日上午10點,泰州興化市千垛鎮東旺村一場關於“提升生態旅遊品質 助力鄉村振興”的會議已經開始了好一會兒,賺了錢的張德華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眉眼間又流露著一絲緊張,他想説點什麼,又更想聽別人説點什麼。

景區的油菜花謝了以後,怎麼把遊客再吸引過來?張德華覺得“一年只賺菜花錢”還是太少了。去年9月,村裏曾圍繞“規範農家樂(民宿)管理”議題開展了一次這樣的商量會,聽説來的都是有點“來頭”的,最後還解決了不少問題。張德華沒趕上,心裏“悔得很”。

今天他來了,市政協委員、文體廣旅局領導、建築公司負責人、法院工作人員、農家樂經營戶、旅行社負責人、遊客代表……“有頭有臉”的人也都來了。這陣仗張德華哪兒見過,聽得相當過癮,聽著聽著,最後也忍不住放開了插話,“聊的就是我自家門口的事兒,怕啥……”,他不一樣的話引起全場一陣笑聲掌聲。

這場有村級幹部、村級老百姓參加的商量事兒的會持續了近2個小時。

會場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熠熠生輝,下面是“有事好商量”幾個大字。

這裡是東旺村“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

像這樣的議事室,江蘇全省共有21315個,覆蓋了100%的鄉鎮、街道,80%行政村、社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和“有事好商量”五個紅光閃閃的大字共同構成的統一標識閃耀在江蘇大地。

■ 一道必答題

今年是82歲的任祖鏞擔任興化市政協委員的第38個年頭,讓這位“老政協”找到一回“不一樣”感覺的,正是去年經歷的一次“有事好商量”。

是因為“狗咬人”的事兒。

新城村地處興化城區北部,村民養寵物犬較多。五年前就發生過一位90多歲的老人得了狂犬病去世的事。最近狗又咬了人,矛盾來了:狗還能不能養?怎麼養?“養犬戶”與“非養犬戶”各執一詞,互不退讓。

2020年9月,村黨總支和村委會覺得這事不是光憑一紙告示就能解決。

正好,江蘇全省在推廣“有事好商量”。

為什麼要搞這件事?

一句話,百姓需要。

2019年中央政協工作會議以來,江蘇省政協主席黃莉新就一直在思考落實會議精神的切入點。

改革開放40多年,江蘇發展很快。但是,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利益多元,訴求多元,思想多元,多樣性空前凸顯,原來得心應手的辦法似乎不那麼好使了。另一方面,眾説紛紜、眾口難調的老百姓也迫切需要有更多説話的地方。

“80後”基層幹部劉廣凱從千垛鎮下派到東旺村任黨總支書記已有3年時間,在他的印象裏,過去村裏開會討論個事兒,參加的人都是“老三樣”:村幹部、黨員、議事代表。往往是一人説,多人聽,聽完舉個手。效果可想而知。

現實與實踐呼喚新的治理平臺。

“涉及人民群眾利益大量決策和工作,主要發生在基層。要按照協商於民、協商為民的要求,大力發展基層協商民主,重點在基層群眾中開展協商。”黃莉新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這段話已經把“重點”和“為什麼”説得清清楚楚。

實際上,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時代的課題。而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則是人民政協的必答題。

“因為你是專門協商機構。”

書接上文,話説在全省普遍開展“有事好商量”活動的情況下,新城村黨支部決定,就養狗的問題開一次“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村民代表一起議一議,大家來商量,大家説了算。

就這樣,作為政協聯繫人,任祖鏞被邀請參會。老先生當了58年的中學語文老師,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書香門第,德高望重。這是他第一次到村裏參加協商。

“整整開了3個小時。”任祖鏞至今準確記得。

他還原了當時的場景:除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該村幹部及村民代表共12人出席,其中村民委員會主任和部分代表是養犬戶。會上主持人先宣佈了協商規則和注意事項。接著,養犬戶與非養犬戶各自發表意見。

“基本沒有固執己見、強詞奪理的。”雖然各抒己見,但卻心平氣和。

“狗是人類的好朋友,養是可以的,但要文明地養、依法地養。”最終,會議形成共識,決定普查全村養犬情況,登記造冊;按《泰州市文明行為條例》要求,訂文明養犬村規民約;編印文明養犬宣傳單在村內張貼,到府做養犬戶工作;與新城派出所聯繫,對養犬違法而不聽勸告者,拍照錄影取證,報警方依法處置。

一件眾口難調的事順利解決。

這只是江蘇省各地開展“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活動的一個普通場景。如今,在江蘇,“有事好商量”已經成為時髦詞兒。

有一個真實的“段子”:南通市如東縣一個基層幹部回家,因為孩子淘氣要動手,孩子急中生智:“爸,有事好商量!”

“這個詞兒習近平總書記用得太好了,讓高大上的協商一下子走近了老百姓。”正在泰州市調研的黃莉新感慨道。

老百姓不懂“協商”,但是懂“商量”。正是有了這個詞兒和它背後的一系列關於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思想,基層協商民主在江蘇乃至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開展起來。

■ 小事與大事

晨曦初升,薄霧彌散,泰州城在香味中甦醒。老街上,大大小小的早茶店裏熙熙攘攘。甫一落座,一杯茶、一碟燙幹絲、一籠蟹黃包、一碗魚湯麵——“早茶三寶”,就一道一道擺到你的面前。還未入口,味蕾已被吸引得蠢蠢欲動。

江蘇人精細、實幹。普普通通的早點,竟也有這多名堂。而“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工作的設計也體現了他們這一整體性格特點。

省政協先後制定出臺兩個專門文件和一個工作規則,為這臺子打牢四梁八柱,作出制度安排:

建立鄉鎮、街道政協工作委員會或委員履職小組等聯絡機制,擔任政協委員的黨(工)委副書記兼任政協工委主任或委員履職小組召集人,組織並主持協商議事活動。既組織政協委員、基層群眾、利益相關方和有關方面代表人士參加,也可邀請黨政相關部門負責同志、鄉賢、專家學者等參加。

興化市政協主席沙順喜總結叫“新三三制”。

概括起來就是:黨委領導、政府支援、政協搭臺、各方參與、服務群眾。

關鍵是,都商量啥?

簡言之: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家長裏短。

沒錯,恰恰就是這些看似雞毛蒜皮不起眼的百姓小事兒,走進了“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

“在選擇協商議題時,要著眼于自身能力,不能一味貪大,緊緊圍繞群眾關心的衣、食、住、行、醫、教、養、樂等微觀小事開展協商,體現‘協商於民、協商為民’。”泰州市政協主席盧佩民説。

泰州是個學養深厚的地方。明朝嘉靖年間,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王艮就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

通常,我們一些幹部習慣於把著眼點放在那些代表人民群眾長遠的、整體利益的大事上,卻往往容易忽略“民生”,尤其是事關老百姓短期的、眼前的事。

在泰州市採訪,記者與市政協的同志一起重溫了一下黨史,談起毛澤東同志1934年的一篇文章:“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婦女群眾要學習犁耙,找什麼人去教她們呢?小孩子要求讀書,小學辦起了沒有呢?對面的木橋太小會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許多人生瘡害病,想個什麼辦法呢?”

這是毛澤東同志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所作的講話。作為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念茲在茲的竟然是這樣一些“小事”。

泰州市在長江北岸。72年前的這個時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渡長江,佔領南京。此時,已經下野的蔣介石正在不遠處的浙江奉化老家反思:“當政20年,對其社會改造與民眾福利,毫未著手,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只重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

習近平總書記説,“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從這個意義上講,還有比老百姓的“小事”更大的事嗎?

於是,在徐州“婚喪嫁娶不攀比浪費”,在南通“垃圾分類積分獎勵超市建設”,在淮安“破解‘無陽光戶’晾曬難”……一個個群眾身邊的“小”問題大大方方走上“臺前”。

幹部高興:“去年我們村開展了3場協商議事活動,場場爆滿,老百姓歡迎啊。”

百姓高興:“這個臺子解決的就是老百姓心裏‘急難愁盼’的事兒,誰會不高興呢?”

委員有的忙了,也高興:履職工作一竿子插到底,接地氣、沾泥土、帶露珠,越幹越有意思,忙,卻快樂著。

興化市昭陽街道滄浪社區居民代表盧連許也是頭一次以“新鄉賢”身份參加政協組織的議事會,以前即使是在他的眼裏,竟也認為“政協?是搞外交的吧。”“反正都是政府的人。”現在知道了,政協就是專門和咱們商量事的!

都什麼事兒適合拿來商量?

興化市沙溝鎮黨委書記郭慶軍摸索出一些規律:“一是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過程中,可能會涉及老百姓利益調整的事情;二是黨委政府決策但是可能涉及面較廣,需要形成廣泛思想共識的事情;三是工作推進難度較大,群眾反映問題較多的事情。”

看得出來,如果不親身參與到“商量”中來,是得不出這些思考的。

■ 德高望重者

泰州興化市,是施耐庵和鄭板橋的老家,自古就有鄉紳治理的傳統。

午後的陽光,穿過玻璃,斑駁地散落在潔白的墻面上,墻上懸挂著一張白板,上面工工整整記錄著接下來幾個月要協商的主題。鬚髮皆白、身體健朗的任祖鏞輕輕吹了吹漂浮在杯麵上的芽尖兒,目光盯著白板,若有所思。

記者和這位老人邊採訪邊探討。

在興化,上了點年紀的人可能都知道,過去鄰里、商家乃至村與村、族與族之間如果有點糾紛衝突,首先不是到官府告狀打官司,而是由當地德高望重的前輩出面,約雙方到茶館“吃講茶”。大家一邊喝茶,一邊擺事實、講道理,最終達成共識,化解矛盾。

作為一名老委員、“新鄉賢”,任祖鏞深深理解這種協商——“商量”的好處。老先生對時事政治非常熟悉,在電視上、手機裏,他看到了美國大選時選民衝擊國會大廈的情景。

“為什麼政協把團結和民主一起作為兩大主題?”這個經過新舊不同時代的老人認為,民主的前提是包容,沒有包容就沒有民主。那種非此即彼的民主,極易走向社會階層的撕裂和對立。而中國式的協商民主是把團結和民主統一起來的最好的形式。

“養犬問題為什麼最後能皆大歡喜?”親身體驗過“有事好商量”的任祖鏞對此有深刻的理解。

如此這般,民主才能增進必需的團結。

“它就像是‘吃講茶’的升級版,更是對傳統協商文化的一種繼承與超越。”

升級在哪?

這是有組織有規則的“商量”,更是有領導的“商量”。

協商民主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個是要有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一個就是要有一個超脫于各利益攸關方利益之上,同時又能為各方所信服的德高望重的主導性“人物”,否則協商必然陷入坐而論道、莫衷一是的境地,難以凝聚共識,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即使是過去的‘吃講茶’也得有一個能為雙方都接受的德高望重者。”

今天,這個德高望重者是誰?

當然是——黨組織。

泰州市高港區大泗鎮大泗社區居民張留虎所在的社區,過去有一個廢溝塘,雜草叢生,臭氣熏天,老百姓怨聲載道。可到底如何改造才能讓大家滿意?社區黨總支書記于祥有點發愁。

有一位區政協委員得知後,提議“‘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聽聽大家的意見。”於是,大泗社區邀請了區政協委員、黨代表、人大代表、鎮職能科室負責人、群眾代表、鄉賢代表等20多人,一起到現場開了個協商議事會。站在廢溝塘前,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暢想著未來這裡的美好景色。越商量,改造方案越明朗,思想越統一。

一個月後,社區黨委採納集中了大家的意見,小遊園真就建成了。碧綠的草坪、五彩的休閒椅、嶄新的健身器材、精巧別致的涼亭……

“我們都提議,給這個小涼亭起名為‘議事亭’,以後遇事要多商量!”於是,大泗社區多了一座議事亭,也多了一座民心亭。

協商是為了有效地解決問題,更好地決策,但如何有效地將協商和決策銜接起來,卻是協商民主的一大難題。一些西方國家的協商民主實踐都是由社會組織發起並舉辦的,因此,其協商結果如何進入決策流程併為政府部門採納就成了問題。

由於有了各級黨組織——從村委會到社區黨委會,這個“德高望重者”,協商就和決策有機地銜接起來。

如此這般,民主才能保證必要的效率。

4月23日,是人民海軍成立72週年紀念日。而海軍誕生地就在泰州。這裡自然吸引了不少軍迷。泰州大橋上,南來北往的遊客路過此處,常會伸頭向橋下張望:“有艦隊!”

泰州大橋下,寬闊的江面上,一艘綜合補給艦居中,一艘導彈護衛艦、一艘導彈驅逐艦、一艘潛艇拱衛周邊——這是正在建設中的海軍艦艇文化公園。

據説,這個利用海軍退役艦艇建設主題文化公園和愛國教育基地的設想源於老百姓的幾句牢騷和由此引發的“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

佔地540畝、投資3.5億元的建設項目,這無論在當地百姓還是在黨政領導眼裏,都算一件“不小”的事兒了。正是有了集思廣益商量事這個基礎,接下來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了。從協商到立項不到5個月,2個月後開始施工,如今,公園已經基本成型,預計7月1日前正式對外開放。人民海軍誕生地,成為泰州名副其實的名片。

這種民主的效率在西方國家是很難想像的。

汪洋主席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會上強調,要“促進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智慧力量的廣泛性相結合,推動集中力量辦大事和集思廣益商量事相統一”。

在抗疫鬥爭、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上,彰顯了我們制度優勢這兩個方面。而今,在量大面寬的“百姓日用”上,也越來越多地彰顯著我們制度優勢這兩個方面。

而連接這兩個方面優勢的核心就是——黨的領導。

於是,在這裡,在基層群眾心裏,堅持黨的領導,不僅僅是一種政治態度、政治立場,而是“相結合”、“相統一”的關鍵,是協商民主“行得通,很管用”的關鍵。

■ “民主”的“主人”

剛開始搞“有事好商量”的時候,政協有的同志有顧慮,搞基層協商,這是政協該幹的事嗎?

“首先要認識到,這是黨的事業,是黨領導的協商民主。政協是協商民主的專門協商機構,是搭臺者,是推動者,是實踐者。”

説這話的是盧佩民,泰州市政協主席。

“這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有效載體。”

説這話的是郭慶軍,千垛鎮黨委書記。

2020年江蘇省委印發的《關於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實施意見》中就推進“有事好商量”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對“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工作多次做出批示。他希望全省各級政協努力把“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打造成為黨委政府“好幫手”、人民群眾“連心橋”、委員履職“新平臺”。

而從根本上説,老百姓,人民,是“有事好商量”的主體,主人。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説:“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

去年一年,全省各級各類“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開展活動4.47萬場次,累計77.03萬人次參與,推動解決老百姓身邊的問題5.29萬個。

“有事好商量”,議百姓事,百姓來議。

在江蘇省政協《“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工作規則》中明確規定,在參會人員中,基層群眾是重要的參加方,特別是,利益相關方代表要佔一定比例。從各地實踐上看,一般要佔到50%以上。

議題來源發生很大變化,老百姓不是“被代言”,而是討論“自己關心的事兒”。“通過黨政點題、委員薦題、群眾出題、網格篩題等方式,這種形式的商量,最終形成的決策能夠最大程度得到百姓的支援和擁護。”盧佩民説。

成為“有事好商量”主人的基層幹部群眾、政協委員各顯神通。

在採訪中,我們反覆詢問:“‘有事好商量’是怎樣一個模式?”

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因為,除了總的框架性設計之外,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有的在會議室裏交融交鋒,有的在田間地頭搞商量,有的把協商桌搬進了直播間。在無錫,居民坐家中,打開有線電視按下3232就進入商量頻道;在連雲港,“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開到了漁船上;在南通,“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串聯起全球南通人……

“各村都有各村的高招兒!”

“我們打破坐在會議室裏‘關門’協商的傳統,把協商平台下沉到群眾身邊,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議事。”泰州市海陵區城西街道頭營社區黨委書記魯愛軍手頭有一個履職活動記載簿,裏面詳細記錄了去年一年社區開展“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活動的情況,包括幾場協商議事的發生地:停車場、車間廠房、田間地頭……都是老百姓觸手可及的地方。

群眾在哪,協商就在哪。怎麼好商量,就怎麼商量。

“‘有事好商量’是平臺;‘有事商量好’是過程;‘商量有好事’是結果。”

連這句“繞密碼”似的概括也是老百姓“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頭營社區“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的墻上,我們看到了這樣一首“打油詩”:

一事一議,不能跑題;

先表態度,再述道理;

文明表達,切勿攻擊;

主持叫停,得要服氣;

限時限次,公平合理;

旁聽人員,示意發言;

尋求一致,達成共識。

順口溜,大白話,老百姓一聽就明白。

“這都是基層幹部群眾自己編的。”省政協的同志告訴我們。

在泰州,在徐州,在南通……記者看到各地各社區各村的協商議事裏都有類似的“規則”。

而在徐州市基層的協商議事會上,你會驚異地看到,每人發言之前必須先舉手。

要知道,這是千百年來要麼逆來順受、要麼扯旗造反的農民學會的新的表達意見的方式!他們甚至能告訴你,這叫“羅伯特規則”。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抗日戰爭期間,敵後根據地的老百姓自己發明的、足以寫進世界民主發展史上的“豆選”。

於是,自然又聯想到了關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問題。

泰州位處江淮平原,河汊縱橫,魚米之鄉,古稱富庶。取名泰州,是國泰民安之意。但實際上,這裡,歷來是南北政權拉鋸的戰場。

“頭營社區,這名字是什麼意思?”

當地百姓告訴我們,這裡是岳家軍駐紮的地方,“頭營”就是頭一個營房。

岳家軍的結局,南宋的結局,是大家都知道了的,實際上,正是宋代以降,出現了國家治理能力下降的問題,而根源就在於“吏不下縣”造成的管理者、治理者缺位的危機。脫離老百姓的基層政治,最終導致了基層政治的瓦解。

孫中山曾經沉痛地説,四萬萬中國人,一盤散沙而已。

而中國共産黨的成功就在於將政治交給老百姓,使政治和最基層的民眾相結合,使老百姓相信自己就是新中國的主人,五星紅旗上的每一片光彩都有自己的一份,從而把長期一盤散沙的民眾組織成一個價值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從這個意義上説,基層協商民主不僅僅是給老百姓做點好事,讓老百姓有地方説話,實際上也是通過凝聚民眾共識進而動員民眾、團結民眾的一種獨特方式。

如此,政協工作才有了深厚的土壤,民主才有了深厚的土壤,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才有了深厚的土壤。

從東旺村採訪出來,“河有萬彎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萬畝垛田又呈現在我們眼前。如置仙境的我們不僅要問,這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從百度上搜到關於“垛田”的一些傳説。有説是“八仙過海”顯神通的結果,有説是大禹治水時造的田。

政協的同志則告訴我們一個科學的解釋:南宋岳飛迎戰金兵駐紮在這一帶的時候,在草地荒灘沼澤之上壘起不少土墩。明代大批蘇州、昆山的移民來到興化,有人發現了岳家軍遺留的土墩,便在上面試種蔬菜。眾人紛紛效倣,挖土堆壘成垛,種植蔬菜。世代繁衍,開墾不息。這種完全以人力墾造垛田的偉大工程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

看來還是那句老話,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

■ 尾聲

4月20日,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72週年的紀念日。

就在泰州市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裏,有一條珍貴的船,一條木船。72年前的4月20日夜,就是這樣的上萬條木船,載著人民子弟兵冒著敵人的炮火,衝過國民黨苦心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橫渡天塹,直取對岸。

這支帶著纍纍彈痕和歲月滄桑的船上有三尊銅像,船頭一個解放軍機槍射手正臥在沙袋上射擊。後面一個解放軍指揮員右手緊握駁殼槍,左手直指前方。船尾是一個身材窈窕、長辮及腰的漁家姑娘,正在奮力搖櫓。

今天,硝煙散盡,陽光明媚;然而,那震耳欲聾的槍炮聲、喊殺聲、衝鋒號聲仿佛猶然在耳,風帆鼓蕩,依舊高懸。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渡江戰役紀念館參觀時深情地説:“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

搖船的姑娘名叫顏紅英,當年只有19歲,今年已經91歲了。

如今她和她的鄉親們都過上了好日子,也正創造著自己富裕、民主、文明的好日子。

從海軍誕生地紀念館出來,向南二十幾公里,就到了萬里長江邊。

站在江邊,望著滔滔江水,不禁想起中國歷史上兩位著名豪放派詞人的名句: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這位詞人心中的風流人物自然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公瑾當年”和“一時多少豪傑”。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位詞人在詞中沒有回答,只在重新發表時的自注中寫道:“末三句,是指無産階級。”

大江無語,浩浩東流。逝者如斯,不捨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