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7日,全區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隆重舉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潤兒在會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堅持精準方略、盡銳出戰,聚焦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持續發力防鬆勁、嚴把標準防闖關、鞏固成果防返貧,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堡壘,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成功翻越脫貧路上的‘六盤山’,在寧夏大地上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精彩篇章。”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回顧走過的路,寧夏政協緊跟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步伐,帶領廣大委員和機關幹部走基層、詢民情、勤履職、獻智慧,飽含真情的履職擔當為寧夏脫貧攻堅作出了政協貢獻,也展現出新時代人民政協的新作為。
“家裏種了多少畝地?有沒有養殖業?”“外出打工參加過什麼培訓?最想接受啥培訓?”……走村入戶了解民意,一對一為農戶致富出謀劃策。2019年3月27日,自治區政協“如何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專題議政正式啟動,9位副主席帶隊,自治區、市、縣(市、區)三級政協聯動,深入走訪寧夏55個鄉鎮、124個行政村、1400余農戶。
“一個主題,分9個專題調研組,深入縣(區),每個縣蹲點調研7天以上,走訪2個鄉鎮,2到3個村,至少要詳細了解15戶的情況。”循著這些調研之初就劃定的“硬指標”,政協委員們走進農戶家中,掌握實際問題,找到合適的解決措施,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三級政協聯動調研,自治區政協“如何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充分與調研實際相結合,依託9份調研分報告,最終形成了高品質協商報告,得到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
這僅僅是自治區政協在助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個縮影……
發揮專門協商機構優勢協商中“獻智力”
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以匯聚智慧、凝聚共識見長。十一屆自治區政協連續三年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列入年度協商計劃,力求將這一優勢發揮到最大。
2018年1月,自治區政協將“貧困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問題及建議”列為當年專題協商會議題之一。
同年10月,自治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及特邀專家,就寧夏貧困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使用情況進行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深入中衛市沙坡頭區,固原市原州區、彭陽縣部分村文化大院、鄉鎮綜合文化站、縣圖書館就文化專員配備及基礎文化設施使用情況進行實地走訪。
“貧困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要因地制宜,彰顯特色,應在文化底蘊深和公共設施使用率高的地方,加大投入和傾斜力度,讓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充滿文化味、鄉土味、人情味。”“公共文化建設由政府主導,並不等於由政府‘包辦’,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貧困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從經費、技術、場地等方面大力扶持民間藝人、民間文藝團體的發展,支援他們採取多種方式拓寬文化服務渠道。” ……
調研中,一條條精準務實的意見建議寫進了《全區貧困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情況的協商報告》中,為黨委和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推進了物質、精神雙脫貧,讓群眾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2019年,“如何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被列入自治區政協兩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議題中。為拿出合理的調研方案,把這項議題商透商實,自治區政協做足調研前期工作,提前半年3次赴寧夏深度貧困縣區研究如何破題。
在“寧夏‘十二五’‘十三五’移民到川區的移民村發展情況”“如何促進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如何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穩定脫貧”“貧困地區農村基層組織和人才隊伍助力穩定可持續脫貧”“如何建立健全扶貧綜合保障體系”“如何加強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産業,構建産業扶貧長效機制”“如何提高脫貧品質,確保‘真脫貧’‘脫真貧’”“如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9個分議題的引領下,自治區政協9個調研組,展開了一次“解剖麻雀式”調研。自治區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界別等政協參加單位共130多人共同參加,大家對照脫貧攻堅目標,發現困難分析問題,總結評估幫扶實效,聽取幹部群眾意見建議,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吳忠市鹽池縣青山鄉貓頭梁村外出務工的村民陳紀元2015年回到家鄉,探索發展現代高效設施農業,帶領村民開啟了以綠生金、以農致富的生態創業夢,帶動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入股分紅等方式,實現30戶貧困戶每戶創收2萬元的脫貧目標。這個生動事例,讓委員們深深認識到:引導深度貧困地區選準特色産業,培育壯大特色種植業、高效養殖業,推動綠色興農、品質興農,努力形成“一縣一品”“一村一品”發展格局的重要性。
産業扶貧,關鍵要扶到點子上。在脫貧攻堅戰中,産業扶貧既是促進貧困人口較快增收達標的有效途徑,也是鞏固長期脫貧成果的根本舉措。使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和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為利益共同體,構建“新型經營主體+産業示範基地+脫貧示範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産業扶貧模式,實現由“輸血式”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成為委員們的重點建議之一。
在隆德縣觀莊鄉中梁村,調研組走訪因病返貧戶時了解到,寧夏12.02萬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有2.75萬人,佔22.87%,居致貧因素之首。
“大病致貧返貧最主要的原因,是農村家庭的經濟抗風險能力低,而醫保大病報銷以及大病救助有時不足以為他們提供有力保障。”委員們提出,治大病的同時要防慢性病,將“防病致貧”關口前移,減少因病致貧返貧不安定因素,鞏固長效脫貧攻堅成效。
創新發展模式,夯實穩定可持續脫貧的産業根基;拓寬就業渠道,提高貧困群眾穩定可持續增收能力;解決教育健康保障和住房飲水安全突出問題,鞏固穩定可持續脫貧成果;補齊短板,確保移民群眾穩定可持續脫貧……最終,這些調研中提出的意見建議不僅在常委會議上得到認可,還寫進了《如何實現寧夏穩定可持續脫貧專題協商報告》中,成為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
2020年,“完善引導鼓勵農村青年勞動力就業創業政策體系”成為自治區政協年度協商計劃的議題之一。
為了能夠商實議透,歷經3月余的醞釀和提純,浸潤著委員們辛勤汗水的智力成果精練為“就業創業培訓政策”“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政策”“金融政策”“農業用地政策”4個專題協商報告。同年8月19日至20日,自治區政協創新協商方式,圍繞這4個議題分類召開4場專題協商會議,以系列協商的方式邀請部分參加調研的政協委員和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業農村廳、扶貧辦、教育廳、自然資源廳等有關部門及金融服務機構代表面對面交流,點對點協商。
兩天的協商會上,委員們提出的“建立進城務工農民戶籍地與務工所在地公共部門合理的教育經費分擔機制”“進一步規範職業介紹機構職責”“完善均等化教育體系”“拓寬財政資金使用渠道”等多條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參會代表的積極回應,大家“一事一議”,一對一交流, 把議題掰開揉碎,商出實效,讓建議更精準,扶貧更有效。
建立脫貧攻堅新機制跨地區聯動“聚合力”
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硬仗,是扶貧工作最難啃的“硬骨頭”。寧夏西海固地區恰屬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六盤山片區。
2012年8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在定西召開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啟動會,這標誌著涉及陜西、甘肅、青海和寧夏四省區的《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正式啟動實施。為實現“跨省協作,打破行政分割”“實現資源共用、優勢互補,促進交流合作”目標,寧夏政協首先提議建立陜甘青寧四省(區)政協六盤山片區精準扶貧交流推進會,動員四省(區)聯手聯動,建立脫貧攻堅新機制,形成跨地區“合力”,錨定“窮因”,精準發力。對於四省(區)政協而言,這一機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固有的行政區劃束縛,把共同的貧困問題擺在了同一個面上,形成合力。
2015年7月3日,六盤山片區政協精準扶貧交流推進會第一次會議在銀川召開,標誌著陜甘青寧政協主席聯席會議機制正式建立。經過討論,大家找出了扶貧瓶頸,並針對性提出了精準措施:要做活“水”文章,爭取國家儘快啟動南水北調西線一期工程前期工作,支援六盤山片區重點水利工程建設;要做通“路”文章,加快重點鐵路,高速公路、普通國道及鄉村公路建設,實現片區鐵路、公路與國家主幹道高效銜接、互聯互通;要做精“綠色”文章,始終繃緊生態這根弦,時刻不能放鬆生態保護與建設;要做好“輸血”文章,多渠道、多形式籌集社會資金,加快六盤山片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一條條務實的建議,開啟了四省(區)政協助力精準扶貧的有益探索和生動實踐。
此後的三年,六盤山片區政協精準扶貧交流推進會在蘭州、西安、西寧,相繼召開,陜甘青寧四省(區)越來越多的脫貧攻堅成功經驗被相互借鑒,更多聯合建議被送到了國家相關部委。
2019年7月23日至24日,六盤山片區政協精準扶貧交流推進會第五次會議在固原市召開。期間,參會人員分三個考察組深入固原市原州區、隆德縣,吳忠市同心縣,走村入戶看産業話扶貧。
在隆德縣觀莊鄉前莊村村民魏玲、陳志芳家中,考察組成員詳細詢問他們的生産生活情況,切實感受了前莊村依託北聯池、伏羲崖兩個旅遊景點和隆張公路旅遊環線區位優勢,發展旅遊業助推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
在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考察組對該村打造肉牛養殖基地採取肉牛託管經營的新模式進行詳細了解。一路走、一路思、一路議,大家看規劃、聽介紹、問情況、交流經驗,聚焦脫貧攻堅,把方向、謀思路、保穩定,帶著考察中看到的成功經驗和發現的現實問題回到會場,分組進行再討論。
“四省(區)形成的合作機制意向協議中,建立冷涼蔬菜産業、跨省小雜糧、中藥材産業合作聯盟等內容豐富,體現了六盤山片區農業産業特色和優勢,如果能將意向協議中關於肉牛養殖,冷涼蔬菜方面的合作擴展為肉牛、羊養殖和果品蔬菜,會既符合六盤山片區發展實際,又拓寬了合作面。”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在討論中建議四省(區)針對産業科技支撐,再建立一個專門的合作機制,從科技保障方面推動農業産業發展。
紅色文化是六盤山片區共有的旅遊資源,四省(區)政協還結合旅遊資源、共同推介“重走長征路”精品旅遊線路和産品,建議四省(區)聯合推介六盤山片區重點景區,打造多條支線線路和主題線路,形成旅遊大環線,以旅遊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精準扶貧,交通先行,交通是城鄉發展的動脈,是重大的民生工程。路和水,一直是制約六盤山片區發展的重大瓶頸,也是四省(區)政協共同關注的熱點。四省(區)政協向全國政協報送聯名提案,為打通省際間“斷頭路”和加快推進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努力建言。 五年間,六盤山片區逐漸破除瓶頸,基礎設施建設差距縮小、産業扶持力度加大、資源互補發展優勢增強。四省區間先後成功簽訂農業産業、文化旅遊、交通運輸等方面合作協議,深化了區域扶貧合作,得到全國政協及各省區黨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
激發委員積極性履職中“添動力”
“船重千鈞,掌舵一人。”自治區政協在助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中,始終以黨的領導為核心,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引領作用,不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凝聚合力。
自治區政協堅持與黨委和政府工作同頻共振,切實擔負起把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落實下去、把委員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的政治責任,積極助推脫貧攻堅。為加強政治引領,不斷提高政協履職水準,2020年,自治區政協黨組號召全區政協系統開展“新時代新使命新樣子”學習討論活動,特別把助推脫貧攻堅作為履職著力點。
“這為政協工作觸角向基層延伸提供了有力抓手。”自治區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分黨組書記許興説。結合“新時代新使命新樣子”學習討論活動,自治區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創新開展“1+X”黨建共建共用活動,“1”即自治區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功能型黨支部,“X”為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黨支部和縣區政協功能型黨支部及基層黨支部等,這樣的共建共用不僅把相關政策資訊直接送到基層,還實現了政協智力資源與基層産業發展的無縫對接。在全區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自治區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辦公室榮獲“全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咬定青山不放鬆”,不僅體現在自治區政協多項協商議政活動中,還體現在420余名自治區政協委員履職盡責的實際行動中。
自治區政協委員文琦是寧夏大學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後。他出生於固原市彭陽縣一個農村的貧困家庭,從小立志用知識改變命運,奮發讀書,夢想最終得以實現。
“然而,這條路走起來有太多不易,貧困帶給一個人的阻礙有多大只有親身經歷方才明白。”文琦説。因此,他把扶貧看成一件人生大事,並不斷借助自己的知識去幫助更多人擺脫貧困。
2015年,文琦帶著學生通過1張問卷、1個GPS定位、1台攝影機、1台照相機、1支錄音筆、1張地圖的“六個一”方法,實現精準定位,走訪了寧夏9個貧困縣(區)6000多戶貧困戶家庭,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查五核三審定”的爭議農戶判定機制。2018年,他又圍繞扶貧工作,提交了《關於提高貧困地區職業技能培訓效率的建議》《關於“十三五”生態移民存在問題的建議》等多件提案,為精準扶貧獻智獻策。
自治區政協委員劉霞,是中國人壽保險寧夏分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按照銀保監會和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對保險扶貧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要求,在寧夏這個全國扶貧攻堅主戰場,劉霞專門組織了調研討論。
經研究,劉霞重新確定經營思路、發展規劃,她認為寧夏的扶貧工作,商業保險應積極作為,要兜住因病、因災、因意外致貧返貧的底線,要充分發揮保險的保障、增信、社會管理和惠民功能,守住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
2016年初,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採納了劉霞的建議,聯合下文,明確支援發展農村小額保險和小額信貸保險,對貧困戶保費予以補助,正式引入商業保險作為寧夏金融扶貧的重要手段,在全區58萬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實施保險精準扶貧項目——“扶貧保”。
自治區政協委員王紅艷,致力於農村農業資訊化技術研究,歷經十余載,帶領團隊不斷克服農村資訊化知識缺乏、技術力量薄弱、人才匱乏、資金不足、應用推廣難等重重困難,運用物聯網、網際網路等現代資訊技術手段助力精準扶貧,帶動産業發展,探索出一條科技扶貧之路。
2017年1月,自治區政協委員羅成虎,用一篇題為《讓旅遊扶貧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的大會發言,助推了寧夏旅遊開發利用和保護,開闢了一條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徑。自當年起,寧夏大力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工程,在全區建設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寧夏紅色旅遊、鄉村旅遊提質增效成效顯著。
……
在這場史無前例、盪氣迴腸的攻堅戰中,留下了無數負重前行的美麗身影,流傳著大量感人至深的暖心故事,涌現了許多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政協委員們立足本職,用實際行動道出了“不負使命,積極履職”的共同心聲。在十一屆自治區政協以來的提案列表中,涉及“脫貧攻堅”“扶貧”等內容的有30余件。內容涵蓋推動非公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助力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通過實施“産業+金融”助力脫貧攻堅,從源頭控制因病致貧和返貧,加強貧困人員能力建設等多個方面。在自治區政協的努力下,這些提案轉交相關部門後均得以有效辦理落實,對助推脫貧攻堅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展現出了新時代政協委員的新風采。
紮根扶貧一線為群眾脫貧“增活力”
在助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還有這樣一股溫暖的力量,來自自治區政協機關駐村扶貧幹部。自治區政協十分重視駐村扶貧工作,按照國家相關文件要求,向吳忠市同心縣預旺鎮土峰村和青羊泉村派駐了由多名黨員幹部組成的駐村工作隊,以幫助村民增加收入為核心,以持續改善當地生産生活條件,扶持特色優勢産業發展為抓手,聚焦重點對象,實施精準扶貧。
“1939年3月出生,80歲,長期居住兩位老人,入戶主要針對搬遷改造危房事宜。老人年齡大了,幹不動了,不想再折騰,子女都不在身邊,沒有能力進行危房改造。工作組講清政策,説明情況,與老人的子女及時溝通。”這是自治區政協機關幹部、駐青羊泉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趙小鵬在領導幹部遍訪貧困戶記錄本上寫下的一段話。2017年起,趙小鵬成為自治區政協辦公廳駐村工作隊一員,並擔任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青羊泉村村主任康國江告訴記者,青羊泉村只有一個小學(幼兒園)教學點,建於1988年,年久失修,墻體多處出現裂縫,存在極大安全隱患。許多家長為了便於子女上學,在縣城租房子,開銷花費大,適齡兒童上學已成為村民牽腸挂肚的一大難事,翻建小學(幼兒園)也是村民盼望已久的一大心願。
趙小鵬向自治區政協辦公廳主要領導作了彙報,並得到大力支援。在自治區政協辦公廳與自治區教育廳的積極協調下,很快便有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了實地考察,最終成功為青羊泉村修建了新的校舍。看著土房變成了一排排紅瓦磚房,村民別提多高興了。
2018年8月,土峰村第三任駐村第一書記徐亮接過“接力棒”,在自治區政協辦公廳的大力支援下,持續為該村精準脫貧服務。
“我出生在賀蘭縣通義鄉的一個小村莊,初三時,我立志要考上高中,因為我不想一輩子放羊,不想走父輩的老路。”徐亮説,當他以扶貧隊員的身份回到農村,希望自己像一粒種子般紮根到泥土中,從點滴做起,改變土峰村的面貌。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基層黨組織是推進精準脫貧、維護社會穩定、促進農民增收的戰鬥堡壘。駐村後,徐亮繼續將抓好支部黨建作為工作中的重點,堅持支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組織生活會制度,確保各項制度落實。以抓黨建帶動脫貧攻堅工作,用脫貧攻堅工作檢驗支部建設品質,向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聚焦,發動黨員宣傳群眾、帶動群眾,確保如期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大力實施“兩個帶頭人”工程,培養了白金鋒、丁曉蘭、羅光耀等一批鄉村本土後備人才,打造出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土峰村黨支部書記虎正雲被吳忠市黨委和政府表彰為“優秀黨務工作者”,土峰村黨支部被同心縣黨委和政府表彰為“優秀基層黨組織”。徐亮被同心縣黨委和政府表彰為“優秀駐村第一書記”。
“2019年3月1日,我受組織選派,到青羊泉村擔任第一書記。説實話,第一次看到這條路,我真是心裏沒底。”自治區政協選派駐村幹部王琦告訴記者。駐村後,他努力進入工作角色,在掌握政策的同時,和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一起調查摸底、宣講政策、填寫報表。
走訪中,王琦發現,青羊泉村貧窮的原因,除了自然條件外,與人的思想觀念也有關。有的安於現狀,有的想著“等靠要”,有的習慣了“靠天收”的生活,不願改變或者恐懼改變成為村民們根深蒂固的思想屏障。“想要改變村民的舊有觀念,推廣新事物真的很難。”王琦説,工作隊需要耐心解釋和勸導,才能夠將一項項扶貧政策落實到位。
駐村扶貧工作隊把中心工作放在了危房改造和安全飲水上,採取自建、幫建、統建、搬遷等多種措施解決村民安全住房問題,通過自來水入戶、建設供水點、安裝凈水器等方式全面解決村民安全飲水問題,實現了安全住房和安全飲水全覆蓋。
自治區政協辦公廳華興時報社員工馬澤亮,被派到土峰村駐村扶貧長達4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他從一名脫貧攻堅戰士變成一名防疫戰士,始終把守護全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擊戰,嚴格落實防控措施,積極協調爭取防疫物資援助,守一方凈土、保一方平安,被自治區政協機關黨組推選為“我身邊的戰‘疫’模範”推薦人物。
十一屆自治區政協以來,自治區政協辦公廳共派駐三輪扶貧工作隊,全力幫扶土峰村和青羊泉村,隊員們克服生活、家庭和工作上的困難,在扶貧工作中格盡職守,積極為當地群眾發展謀福利。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起點上,自治區也迎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期。自治區政協將進一步總結經驗,探索方法,圍繞如何實現脫貧産業可持續發展、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現代農業、農民增收等重點問題建言獻策,凝心聚力,為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作出更大貢獻。 (記者 張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