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娘們的新煩惱:侵權與被侵權

發佈時間: 2021-04-26 09:47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江迪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編者按:

智慧財産權乍一看離生活很遠,實際上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身影,網上的文章視頻、街上的廣告海報、旅遊時購買的手工藝品等,都受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智慧財産權保護。今日恰逢世界智慧財産權日,不妨來看一看不同領域內與智慧財産權相關的故事,了解相關人士對其的建議和看法。

雖然已經過去了近10年,但每每想到那次遭遇,江蘇省傳統技藝技能大師、繡娘姚琴華還是難以抑制眼中的淚花。4月16日,在自己的工作室裏,面對多位繡娘同行、各界專家,她説:“碰到這種智慧財産權的案子,我整個人都懵了。這事對我的創傷很大,所以到現在我做的所有作品都是跟原創者有版權合作,出去展覽、評獎,我把他們的名字一直寫在我的名字之前。”

一次令人發懵的智慧財産權糾紛

姚琴華在2012年改編再創作了一幅刺繡作品,原稿為攝影作品。最初她在列印店看到圖稿,詢問後得知是原作者來本地列印店列印後發放給當地繡娘繡制,於是也她繡了一幅。

後來有人來到姚琴華刺繡藝術館,提出購買意向。姚琴華明確且多次表示這件作品是不能銷售的,因為還沒聯繫取得原作者授權。“他們先後來了三次,表達了對作品的喜愛,而且説明是作為結婚禮物贈予在國外的女兒,請勿擔心版權糾紛問題。身為人母,我無法抵擋這份殷切之心,最後選擇完成這筆交易,結果一個月之後就收到了法院的傳票。”姚琴華説。

當時,攝影作品原作者的訴求是銷毀刺繡作品,賠償其多次外出拍攝的費用,約20萬元,並登報道歉。最終經過調解,姚琴華把作品交易的錢給了對方,然後作品也歸對方所有,並承擔了對方産生的一系列訴訟費用。

姚琴華的另一個身份是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虎丘區)政協常委。她所居住的鎮湖街道是著名的蘇繡之鄉。當地目前有繡娘8000多人,從事配套産業5000多人,來自蘇繡産業的收入佔到當地居民家庭收入的75%以上。

作為典型的傳統手工業,隨著商品貿易額的增長和産業規模的擴大,刺繡行業的智慧財産權問題也在逐步凸顯。老行業遇到了新問題。2020年10月以來,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審理了孫某訴蘇州鎮湖刺繡業主著作權糾紛案共計18件,索賠金額高達440萬元。案件對刺繡業群體造成極大震動,引發了從業人員對行業發展的擔憂,智慧財産權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短板。

侵權與被侵權,繡娘的兩難

虎丘區政協委員在工作中發現了這一情況,報送了社情民意資訊。蘇州市政協將社情民意資訊分別報送江蘇省政協和蘇州市領導。虎丘區政協同時組織對刺繡行業涉及的智慧財産權問題進行調研,並多次召開“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4月16日的會議,就放在了姚琴華刺繡藝術館裏召開。

在傳統社會中,蘇繡與繪畫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歷史傳統,具有非正式的默許特性。繡娘們從各種途徑收集美術作品作為刺繡創作底稿已經成為一種“鄉約民俗”,一代代繡娘積存相傳下來的底稿數量龐大。以蘇州鎮湖刺繡業為例,當前積存的底稿近百萬張,絕大部分不知道原作者或者聯繫不上,存在較大侵權風險。

“可是我們的刺繡,還不知道能不能賣出去、什麼時候能賣出去。賣不出去,難生存;賣出去,可能會侵權。兩難。”虎丘區政協委員、繡娘盧梅紅感嘆。

繡娘與畫家之間容易産生智慧財産權糾紛,繡娘之間也難免有智慧財産權糾紛。

姚琴華帶著兒媳婦岳琰最近設計了一組新中式雙面繡桌面屏風,名叫《心田半畝種清歡》。“原作為攝影作品,我們已購買取得授權並擁有了改編後的刺繡作品的著作權。從框架和繡稿的設計、研發、製作均是由我們完成,作品完成後,我們對整件作品進行了著作權登記,並單獨對3組框架進行了外觀專利申報。”姚琴華説。

2020年11月13日,姚琴華申請專利。至今仍未取得全部專利證書。但在專利申請期間,姚琴華已經在展會上進行了發佈展示,很快就有同行拍照後複製並銷售。

“姚琴華的遭遇並非個例,鎮湖刺繡一條街上九成以上的店舖都有一種如意架,您知道這是誰研發的?我設計的《生命系列》也頻頻被抄襲。”江蘇省政協常委、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指出,一些比較有原創性和代表性的繡娘,在研發創新出某些比較受市場歡迎的新品後,往往一夜之間就被同行業者倣照複製,極大打擊了刺繡的原創積極性。

“可是繡娘們之間很多都是熟人,除非做得太過分,否則誰願意去撕破臉面呢?”姚琴華嘆了口氣。

“馬上就到世界智慧財産權日了,我們準備借這個契機,給刺繡行業做智慧財産權的專場輔導,努力提高刺繡行業從業者的智慧財産權意識。不過,這只是‘保健講座’,不能‘看病’。”虎丘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群説。

為繡娘開出智慧財産權保護“藥方”

如何為刺繡行業“看病”?蘇州智慧財産權法庭徐飛雲庭長建議,放大當地刺繡行業協會作用,積極打造相關平臺助力刺繡智慧財産權發展。一是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借助第三方平臺,在繡娘作品創作過程中進行實時存證,作為其原創性證明;二是進一步建立健全刺繡作品底稿庫。一方面對原有底稿進行梳理,另一方面對新入庫的作品進行資訊錄入,確保來源可追溯,讓繡娘可以在底稿庫中選擇適合的作品進行刺繡創作;三是與美術家協會、高校進行戰略合作,確保刺繡作品底稿的“源頭活水”。

“可以由行業協會牽頭推出一個侵權保險,繡娘們每年都往保險中交點錢,如果發生訴訟,可以通過這種保險金以類似于一個基金的形式去賠償,這個在專利的海外維權方面有過實踐,值得借鑒。再配合法律援助,減輕繡娘們遇到訴訟時的壓力。”虎丘區政協委員、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江蘇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解靜建議。她希望,吸納更多小刺繡業主加入協會,不僅實現繡娘群體全覆蓋,還要實現産業鏈全覆蓋,聘請智慧財産權專業律師作為協會顧問,形成關注智慧財産權問題、解決智慧財産權爭端的合力,以協會牽頭提升主動維權的力度和效果。

虎丘區政協委員、虎丘區人民法院副院長邱黎黎認為:要妥善審理涉刺繡業主侵權糾紛,在依法保護底稿作品著作權的同時,肯定刺繡作品自身的獨立著作權,充分考慮刺繡作品的特殊性和繡娘在改編以及再創作過程中付出的創造性勞動,從智慧財産權制度利益平衡的價值目標出發,結合實際情況恰當酌定賠償金額,促進刺繡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統行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