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政協“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月度協商座談會綜述

發佈時間: 2021-04-26 10:03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路強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陜西省政協人資環委在延安市延川縣調研清澗河王家河斷面水質情況 李榮 攝

  陜西省政協人資環委在渭南污水處理廠調研李榮 攝

本報記者 路強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古人詩句中壯麗豪邁的黃河,現如今卻要花費很大力氣才能保持不斷流。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可時至今日,是什麼讓“母親河”如此疲憊不堪?一組數據似乎可以説明問題:黃河水資源總量不到長江的7%,每人平均佔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27%,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一般流域40%的生態警戒線。

“黃河水資源量就這麼多,搞生態建設要用水,發展經濟、吃飯過日子也離不開水,不能把水當作無限供給的資源。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指明方向。

陜西作為黃河流域的重要省份,如何做好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大文章?4月15日,省政協召開2021年首次月度協商座談會,圍繞這一話題,省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專家學者和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展開深入交流協商。

制約發展的最大短板

如何保護好黃河水資源?陜西省政協常委、省發改委副主任劉迎軍認為要破解“四水”問題:突出抓好水土保持,破解“水渾”問題;深入實施污染治理,破解“水臟”問題;全力防範洪水災害,破解“水多”問題;集約節約利用資源,破解“水少”問題。

關於“水少”,劉迎軍詳細解釋,陜西水資源在時空、地域上分佈不均,屬於長江流域的陜南水資源量佔全省的70%左右,黃河流域水資源量不足全省的30%。而與這30%水資源相對應的,是全省65%的面積、76%的人口和85%的經濟總量。

“水資源短缺已成為黃河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良好生態環境的最大制約和短板。”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茍潤祥直言不諱。

會前,省政協人資環委開展了大量的紮實調研,在調研中委員們達成共識,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節約集約用水意識不強、利用效率低、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和資金投入有限。

陜西省水資源總量為495.3億立方米,每人平均964.8立方米,僅相當於全國每人平均水量的一半,2020年全省用水總量90.5億立方米,近10年用水超出分配定額約65%。雖然出臺了《陜西省節水型社會發展綱要》《陜西省全民節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等政策法規,修訂了《陜西省節約用水辦法》,但多為倡導鼓勵性政策,剛性約束不強。各部門對缺水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公眾節水的意識和參與積極性不高。

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是陜西省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的主要問題,委員們了解到,陜西省農業用水佔比超過60%,但農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77。沿黃流域是能源化工基地,但高耗水行業的節水積極性不高,節水意識不強。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再生水利用率低,2021年國家十部委提出,到2025年,全國地級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而陜西省目前利用率為5.81%,差距較大。

此外,委員們還發現,近年來,黃河流域部分地區國民經濟用水擠佔生態環境用水嚴重,部分支流上游過度開發,下游斷流時有發生。退耕還林還草後植被增加,入黃泥沙減少,但水土流失沒有根本遏制。機井數量大增,地下水開採量逐年增大,局部嚴重超採。渭河下游地下水埋深較淺的灌區,面源環境污染,水環境保護等問題突出。“水資源保護形勢依舊嚴峻。”茍潤祥憂心忡忡。

抓住節水的牛鼻子

“陜西黃河流域自然稟賦較差,但用水需求增長旺盛,推進深度節水控水是應對未來缺水形勢的首要選擇。”茍潤祥認為,推動用水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首先要優化頂層設計,全面摸清全省沿黃流域水資源稟賦和開發利用現狀,破解瓶頸制約,科學謀劃構建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建設。

“陜西既是水資源短預設份,同時也是國家能源基地與糧食主要産區之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陜西省委會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方蘭補充道,頂層設計需統籌考慮區域産業佈局與當地生産要素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能源生産、糧食生産與水資源之間的均衡關係。她建議,進一步建立健全水利、發改、能源、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等部門之間的溝通、對話、協調機制。同時,以農業生産集約化、能源工業技術化來促進高效節水産業體系建設。

“一定把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省政協常委、咸陽市副市長程建國強調,要堅持科學合理佈局産業,做到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杜絕在水資源短缺的地區佈局耗水量大的工業項目;農業項目也應考慮水資源情況科學佈局。比如,在關中水資源較豐富的渭河沿岸地區,佈局發展耗水較大的水果、蔬菜等産業;嚴禁在降水稀少、地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旱腰帶地區發展蔬菜、水果種植類産業,確保做到量水而行、量水而産。

“據水利部數據,農業用水比重仍然佔黃河用水總量的80%左右。”省政協委員、陜西電子資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燕林豹認為,推進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一定要抓住農業節水“牛鼻子”。他提出,發揮陜西在現代農業領域的學科、技術優勢和在5G通信、物聯網等領域的産業優勢,在具備條件的關中現代農業基地,特別是設施農業、綠色果業、花卉業等高附加值産業領域,率先實施“智慧農業”改造提升。運用AI、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科學合理確定灌溉用水的時機和用量。加大農村飲水設施管理自動化控制、IC卡智慧水錶等新技術推廣,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對此,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李曉寧表示認同。她説,提升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是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重點。應持續擴大農業灌溉節水工程,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嚴控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積極擴大節水耐旱作物種植比例。完善農業節水補償機制,激發農戶自主使用農業節水技術。

可挖掘的潛力在哪?

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難題,説到底,一靠開源、二靠節流。省水利廳副廳長丁紀民直言:“陜西省黃河流域解決社會經濟發展新增用水當地已無潛力,只能依靠調引漢江水和黃河干流水以及再生水的挖潛。”

正因如此,“非常規水源”“再生水”這些“節流”的辦法在會場上頻頻被提及。

非常規水源是指區別於常規水資源的再生水、雨水、海水、苦鹹水、礦井水等,是常規水資源的重要補充。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農林委員會副主任、長安大學水環學院教授喬曉英建議,強制執行《水利部關於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的指導意見》,在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總量控制紅線考核時,非常規水源利用可以不受規劃期和年度用水控制指標限制。建設項目能使用再生水的,一律不再審批新鮮水,並對再生水的用戶實行分類管理。同時處理好黃河水取用、當地水資源和非常規水源供水之間的關係,將非常規水源利用放在優先地位。

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西安理工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院長朱記偉呼籲,注重加大支援和資助力度推廣節水新技術、設備和設施。同時,加快城市供水管網的建設、改造與維護。因地制宜建設海綿化設施,示範並推廣中水回用系統與雨水收集系統,有效處理生活廢污水、雨水,用以沖洗公共設施、景觀水補充及綠化灌溉。

茍潤祥則表示,要堅持運用行政許可、財稅獎補、價格杠桿等政策工具,嚴控用水增量,嚴禁盲目建造各種人工河湖景觀,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動完善差異化水價和農業、工業、生活用水等約束機制,倒逼全民節約利用水資源。大力推廣使用再生水,對積極創造條件利用再生水給予激勵和獎勵。

“灌溉機井建設和運作的成本較低,且機井取用地下水灌溉靈活方便,水質好,有利於滿足小農戶和經濟作物生長需求。由此全省地下水開採量逐年增大,局部超採嚴重。”省地下水保護和監測中心副主任王清發提醒,在水資源開源時不要總打地下水的主意,要依法依規加強地下水的管理和保護。

與會的陜西省副省長魏增軍對委員、專家們的意見建議給予充分肯定和積極回應,他表示,省政府將堅持把節約集約用水內植于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健全水資源優化調度配置體系,建立健全節水評價制度、計劃用水監管全覆蓋制度,加強監測評價考核力度,營造節水優先社會氛圍,努力推動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