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一個小山坳裏,母親在我十二歲時離家。父親在家的日子不多……我十七歲時,他因交通事故離世後,我哭得稀裏糊塗”“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工學博士黃國平博士論文的致謝部分在網路平臺走紅。(相關報道見A6版)
博士論文通常有不少專業名詞、統計數據和理論模型,如果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難免會看不懂。然而,在允許差異化、個性化的致謝部分,博士們可以自由地進行情感表達。不論是感謝師長家人,還是感謝戀人,抑或感謝給予自己精神力量的偶像,如果説博士論文的正文主要是“説理”,致謝部分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
沒有華麗的文字,只有簡單樸素的話語,不煽情、走心的、娓娓道來的述説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透過黃國平的博士論文致謝部分的走紅,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寒門學子人生的悲苦、命運的多舛和求學的不易。面對種種苦難,他沒有被擊倒,而是用難能可貴的拼勁和韌勁堅持了下來。
寒門學子的求學之路,不僅面臨著生活上的困頓,還承受著精神上的壓力與痛苦。“一直盼著走出大山”的黃國平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正是對讀書有篤定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追求,他才一次又一次地堅持“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同樣是博士,有人求學道路輕鬆而順暢,有人則是艱辛而坎坷。實際上,“博士論文走紅”只是一個縮影,在黃國平背後,還有不少像他一樣的寒門子弟,為了“飛得更高”,他們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也承受了普通人難以想像的艱辛與悲苦。
“梅花香自苦寒來”,有了信仰和堅持,寒門學子終究迎來了破繭成蝶的那一刻。在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化階段向大眾化、普及化階段過渡的今天,寒門貴子之“貴”並不局限于他們現在職位有多高、財富有多少,而是在於他們身上擁有的寶貴的精神力量——沒有怨天尤人、指責命運不公,沒有因為現實的擠壓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終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始終葆有對生活的熱愛、對他人的善意和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嚮往與追求,哪怕身處困境也理想之火不滅、赤子之心不失、奮鬥之志不移。
“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不!它應該使我們偉大!”托馬斯·曼的這句名言,無數次激勵了《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孫少平,同樣也激勵著現實生活中的其他寒門學子。“博士論文走紅”不僅是一位寒門學子的情感表達,也應該成為許多青少年應該經歷的精神成長。不論是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不論家境如何,青少年都需要精神上強大起來,變得更加堅強。 (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