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德: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

發佈時間: 2021-04-15 09:08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吳昌德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創新發展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神聖職責

讀《中國共産黨簡史》,一個深刻感受是: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夠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取得一個又一個個偉大勝利,一條根本性的經驗就是,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列寧有句名言:“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然而如果不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只是簡單地照抄照搬馬列的詞句和外國的成功經驗,同樣解決不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在我們黨的歷史上,以教條主義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導致革命和建設事業遭受嚴重挫折的教訓非常深刻。早在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同志就説過:“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他還曾尖銳地批評那些動輒拿本本來的教條主義説:“教條主義只會對黨的事業産生危害。”我們黨正是在鬥爭實踐中,總結吸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偉大飛躍,從而引領中國取得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巨變,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

第一次偉大飛躍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成功創造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人民戰爭、統一戰線等一整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團結帶領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第二次偉大飛躍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地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第三次偉大飛躍是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要解決中國的問題,需要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既不能照搬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也不能脫離、背離、否定馬克思主義,而要立足並紮根中國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解決各種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內涵與生命力,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理論創新也永無止境。理論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創新發展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神聖職責。當今世界,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國家發展面臨多重風險挑戰,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進行更為艱巨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開始邁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我們必須在新階段新起點上,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更高品質發展。

理論創新發展到哪,理論武裝工作就應該跟進到哪。馬克思曾經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黨的創新理論只有讓廣大幹部群眾所掌握,才能變成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工作、開拓創新,更有成效地把科學思想理論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用鮮活豐富的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發展。(作者係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