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世界帕金森病日大型關愛公益活動”在上海德濟醫院門診大廳舉行。不少老年市民手持病歷本排起了長隊,等待著與專家面對面問診諮詢。
據了解,帕金森病是一种老年人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以“抖、僵、慢”為典型症狀,中晚期致殘率高。我國有超過300萬帕金森病人,佔全球總數的1/3,但國內對帕金森病仍處於認知度低、就診率低、診斷率低的“三低”狀態。
據介紹,本次大型關愛公益活動自4月9日開啟,為期兩天,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旨在提高帕金森病的知曉率,推動規範診療,切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活動邀請了神經外科專家郭輝教授、復旦大學神經內科專家郝中順教授、上海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副會長劉振國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歸國學者羅仲秋博士等專家。
家住普陀區桃浦鎮的俞大伯近兩個月來感覺雙手顫抖、行走困難,常常抬不起腿來,得知上海德濟醫院正在舉辦公益活動,便一早前來諮詢。郝中順詢問了俞大伯的症狀和病史,仔細觀察步態、檢查反射情況後,初步認為其存在患有帕金森病的可能,給出了進一步就醫和生活建議。
另一位家住浦東的陸阿姨“遠道而來”,其父親身患帕金森已經6年,近幾個月來症狀越來越難控制,脾氣性格也愈加暴躁。羅仲秋認為,陸阿姨的父親可能是藥物蜜月期過後出現了症狀波動,這意味著藥物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已經越來越弱。“這種情況下我們建議進行DBS腦深部電刺激術,也就是俗稱的‘腦起搏器’,可以通過神經調控緩解症狀,讓患者再次進入‘蜜月期’。”羅仲秋表示,普通老百姓對帕金森病缺乏認知、醫療機構缺乏多學科診療模式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很多人都覺得年紀大了手腳不好很正常,甚至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帕金森病’。”羅仲秋解釋,“而很多醫院又缺乏學科合作,如果患者能在適當的時候獲得精確的藥物調整、手術干預,對帕金森病的管控將非常有效。”
據了解,為解決這些問題,上海德濟醫院設立了以疾病為中心的“帕金森病重點專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神經康復、神經心理各單元緊密協作,幫助患者延緩病程,提高晚年的生活品質。同時每年舉辦“世界帕金森病日”主題活動,普及疾病知識,呼籲提高警惕。
此外,據介紹,2021年1月,上海德濟醫院還與市老年基金會共同成立了“帕金森愛心基金”,旨在推動帕金森病的知識普及、規範診療和貧困患者幫扶工作。目前,普陀區、長寧區、奉賢區、徐匯區公益試點工作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