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育普遍推遲怎麼辦?這條建議上熱搜,提案原文來了 | 建言中國127

發佈時間: 2021-03-11 15:1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江虹霖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編者按】支援大學生適齡生育、實施“十年義務教育”、取消招聘“應屆生”硬性規定、大學滿2年後休滿學分可申請畢業、在中小學開展適應各年齡段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將大學生納入生育保險覆蓋範圍……2021全國兩會期間,這些建議頻上熱搜。據中國網(議庫平臺)記者了解,其都源於一份提案。全國政協委員賀丹、孫潔兩位聯名提交的《關於建立更有彈性的教育制度鼓勵適齡婚育的提案》,提案中指出,受在校時間延長、婚育觀念轉變等多種因素影響,傳統的“成家立業”已經轉變為“先立業後成家”,婚育不斷推遲已經成為拉低我國時期生育水準的一個重要因素。提案從學校、家庭、社會等角度,分別提出具體建議。關於很多年輕人推遲婚育現象,你怎麼看?

提案摘編:

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全民素質不斷提升。近年來,受在校時間延長、婚育觀念轉變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晚婚晚育現象越來越普遍,女性婚育推遲已經成為拉低我國時期生育水準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現狀與問題

(一)受教育時間不斷延長,年輕人普遍面對學業、職業發展對婚育的擠壓。

目前,我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斷延長,6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00的7.6年提高到2010年的8.8年、2015年的9.1年。高等教育在校人數從1978年恢復高考時的85.6萬擴張到2019年的3031.5萬。畢業難、就業難、落戶難(特大城市)等因素影響下,傳統的“成家立業”已經轉變為“先立業後成家”,女性結婚年齡不斷推遲。2017年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育齡婦女平均初婚年齡從2010年的24.0歲上升到2016年的26.3歲,其中2016年大專及以上育齡婦女的平均初婚年齡為26.7歲。

醫學上認為30歲之前是女性的最佳生育時期,本科、研究生畢業大約在22歲、25歲左右,即使畢業就結婚,考慮到2年左右的初婚初育間隔,意味著本科和研究生畢業後處於最佳生育時期的年限僅有6年和3年。而這一階段也是大學畢業生職業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只能推遲婚育,“先立業,後成家”。

(二)青年群體婚姻觀念變化大,婚前性行為增加,生殖健康風險增大。2019年全國人口與家庭動態監測調查顯示,育齡婦女的平均理想結婚年齡是28歲,其中,本科及以上的為32歲。系列網路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的接受程度較高,因人工流産、不安全性行為增加,健康風險上升。

(三)婚姻推遲帶來高齡生育風險,還可能強化生育水準下降趨勢。婚內生育仍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婚姻推遲使得已婚婦女規模和比例下降,即使婚內生育率保持不變,時期生育水準也將下降。婚姻推遲還帶來高齡生育風險,不利於母嬰健康,不利於人口素質的提高。同時,還會降低生育二孩及多孩的可能性,成為強化極低生育水準的重要原因。調查顯示,“年齡太大”是育齡婦女不打算生育2孩的主要原因之一,佔比達56.5%。

二、相關建議

積極應對高齡少子化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倡導適齡婚育的理念。

(一)加強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支援大學生適齡生育。在中小學開展適應各年齡段特點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在大學廣泛開展 “我青春,我健康”同伴教育活動。建立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殖健康教育體系。將大學生納入生育保險覆蓋範圍,為生育的大學生提供醫療保障和生活津貼。

(二)縮短學制,緩解學業與生育的矛盾。將小學、中學教育年限由6年縮短到5年,將高中階段納入義務教育範圍,實施“十年義務教育”,使大學畢業生最佳生育年齡時期延長2年。同時,通過強制義務教育避免貧困地區低齡女性過早進入勞動力市場和婚育階段,保護其身心健康。

(三)推行學分畢業制,增加高等教育時間的靈活性。借鑒國際經驗,入學滿2年後休滿學分的學生可以申請畢業,摒棄以往完成學制要求年限後才可畢業的硬性要求。對於因結婚、生育、實習等無法在學制時間內修滿學分的,提供便捷的“休學-複學”機制,適當將修滿學分的年限要求放寬到8年甚至10年,為有生育意願的女大學生提供政策制度便利。

(四)取消部分地區落戶和招聘中對“應屆生”的硬性規定,促進有生育安排的女大學生就業。將“應屆生”身份保留年限從當前的2年延長到5年甚至取消,打破當前“畢業-就業-成家”的模式,鼓勵女大學生畢業後根據自己意原安排生育,為生育後的女性就業提供平等競爭機會,推動女性適齡生育。

推薦閱讀:

全國政協委員葛均波呼籲:警惕跑馬圈地式的掛牌附屬醫院|建言中國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