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戴北方:深港科技合作要破除“大門已開、小門未開”等問題   規則對接是關鍵

發佈時間: 2021-03-09 09:1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張寧銳 宋柏霖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中國網北京3月7日訊(記者 張寧銳 宋柏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深入推進,積極推動深圳-香港的深度合作已成為深港兩地的廣泛共識。2021全國兩會期間,“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等議題被代表、委員熱議。中國網記者就上述議題專訪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原主席戴北方。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原主席戴北方

戴北方認為,深港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確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諸如規則不相容、標準不銜接等“大門開了、小門未開”的問題。建議深港兩地政府有必要在認真總結梳理過去科技創新合作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和障礙,研究提出深化合作的具體舉措,涉及中央事權的,兩地政府應積極反映,共同爭取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援。通過納入深圳綜合授權改革清單或運用立法變通權,實現障礙突破。

中國網:深港合作,尤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成效還是很明顯的,如果説“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話,您覺得可改進的空間在哪?

戴北方:大灣區作為全國科技、資本與人才集聚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近年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推動深港合作、深化改革開放的一項新舉措,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新的動力活力。正如你所説,深港合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大家是看得見得。

當然,我們也看到一些存在的問題,比如深港科技創新合作規則不相容、標準不銜接等“大門開了、小門未開”的問題,科創資金雙向跨境流動、科研實驗用品跨境運送、科研人才流動等仍然存在諸多限制,兩地缺乏高效有力的合作機制,宣傳力度不足、溝通不到位,導致資訊不對稱、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等現象,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向縱深發展。

對此,我認為深港兩地政府有必要在認真總結梳理過去科技創新合作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和障礙,研究提出深化合作的具體舉措,涉及中央事權的,兩地政府應積極反映,共同爭取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援。通過納入深圳綜合授權改革清單或運用立法變通權,實現障礙突破。

中國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唯一定位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合作區域,同時也是唯一一個深港跨境接壤互聯互通的合作區。對合作區的建設您有什麼建議?

戴北方:加快完善合作機制,加強兩地政府間工作聯動,是做好合作的第一要素。因此,我建議在中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框架下,設立相關機構、專門通道或特定平臺,加強深港兩地政府的統籌協調,在合作區政策設計、相關規劃、項目導入、運營管理等方面形成實質性的協同聯動,改變過去各行其是的局面。針對目前深港園區規劃建設不同步的情況,探索“一區兩園”建設機制,或者在深圳側率先開展合作,落實科技創新服務市場開放、通關便利化、人才制度創新等早期安排,獲得合作區建設的早期收穫和經驗。

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如何利用“一國”之便和“兩制”之利?我認為關鍵在於合作規則的對接。建議利用深圳實施綜合授權改革的契機,支援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在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商流和法制、稅制、科研體制、園區管理體制等“五流四制”方面推進制度創新,實現深港規則深度對接。

中國網: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作為深港合作兩個國家級重大戰略平臺,您認為應該怎樣發揮其平臺作用,進一步拓展深港融合發展空間?

戴北方:建議以這兩個國家級重大戰略平臺為基礎,建設更多的合作平臺載體,加快構建協同創新的平臺體系。比如儘快研究梳理推出更多支援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聯合政策包,共同吸引更多人才、項目、平臺落戶合作區。同時,建議前瞻性佈局前海戰略性新興産業,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培育發展未來産業,將前海打造成為港資匯聚地、港企植根地、港人首選地。繼續推進前海改革創新,推動港科大、港城大、港中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相關項目落地,把前海打造成為大灣區創新合作高地和創新産業策源地。要高品質推進前海深港産學研創新小鎮和未來産業小鎮建設。深化國際法律事務合作、高端智庫建設,高標準建設一批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

中國網:粵港澳大灣區是跨界融合的大部署,跨體制、跨區域、跨經濟、跨文化。深化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既是經濟行為也是文化的融通,請問你在加快營造合作氛圍,厚植深港交流基礎方面有哪些建議?

戴北方:科技創新合作應該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借助文化形式,營造良好氛圍,築牢民心支援基礎,才能穩定持久。因此,建議建立健全深港高校與研究機構、仲介及行業協會、企業、民眾等多層次文化交流機制,注重發揮各類社團組織作用,積極探索多元化交流平臺,開展系列文化主題活動,促進深港兩地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為科技創新合作奠定堅實的文化底蘊。

在這裡,作為政協委員,我呼籲,人民政協應充分發揮聯繫廣泛、渠道獨特、人才薈萃的優勢,在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尤其是文化融通中發揮獨特作用。主動擔當作為,發揮港澳委員“雙重積極作用”,在深港兩地人員特別是深港青少年的教育、文化、體育等交融方面多做工作,共同營造創業人才互動交流、創新産業跨界協同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