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宅經濟”,民革中央提案建議補齊四大短板!

發佈時間: 2021-03-06 10:05 | 來源: 團結報團結網 | 作者: 周福志 王佳雯 | 責任編輯: 李晶

 “宅在家,不出門,就是為抗疫做貢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宅”在家裏成為不少人的常態。這種狀態給餐飲、旅遊等行業帶來一定衝擊,卻也帶火了一個新興行業——“宅經濟”。

 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民革中央專門為“宅經濟”發聲,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在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下以“宅經濟”高品質發展穩就業的提案》,建議充分發揮數字文化産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以“宅經濟”穩“新就業”,為“六保”“六穩”工作發揮更大作用。

 電商直播單場成交額破億、全國網路文學用戶規模超4億、首批電競專業學生畢業......近年來,以直播、網文、電競、遊戲為代表的數字文化産業“宅經濟”,已成為大眾文化消費和資訊消費的重要形態,也成為我國新經濟和新業態,特別是新就業的重要組成內容。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發佈的《數字文化産業就業研究報告2020》顯示,數字文化帶動我國就業總人數約3000萬人,其中全職就業人數約1145萬人。

 “疫情發生以來,憑藉靈活化、線上化、無接觸等工作特點,‘宅經濟’在帶動行業增長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穩定就業中表現亮眼。”民革中央提案認為,充分發揮數字文化産業的就業潛力,對吸納大學生群體靈活就業、穩就業穩增長,吸引高精尖人才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民革中央在聯合有關機構調研的過程中,發現數字文化“宅經濟”就業快速發展的背後,仍存在部分短板亟需補齊。

 “就業規模不大,是‘宅經濟’短板的主要表現之一。”民革中央提案分析指出,目前在數字文化産業領域,版權內容開發能力、線上線下文旅融合不足,導致核心就業群體仍為內容創作者,衍生型就業規模不大。

 如何釋放數字文化産業發展潛力,為就業擴容提質?對此民革中央建議,應當鼓勵支援新業態、版權內容綜合衍生開發、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使數字文化與城市地域特性深度結合,延展數字文化産業就業鏈條,豐富衍生就業。同時支援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困難群體在直播、網文、電競、遊戲等領域就業創業。通過不斷提升産業工業化能力與水準,來創造更多高端優質崗位,優化就業結構。

 “宅經濟”面臨的另一短板,則是靈活就業的保障機制不完善。“部分新職業身份問題未解決,兼職就業群體收入不高、缺乏技能提升和個人發展的長期通道。”民革中央建議,要加強數字文化新型就業的政策配套研究。具體而言,相關部門應強化對新職業的認證考評,進一步研究數字文化相關就業形態的勞動關係與社會保障,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不斷完善現有的社保體系,試點政府、平臺、商業保險結合的綜合模式,增強數字文化就業群體的信心。在為相關從業人群提供保障的同時,對創作優質作品、推動行業發展的個人與集體予以表彰和獎勵。

 如今,大數據已經運用到人們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便利與支援。然而,全國、各省市、各行業領域、企業的就業數據資訊化程度低,連通性弱,利用不徹底的現象依舊存在,不利於對趨勢、風險進行判斷,導致就業服務不足。民革中央調研發現,就業數據不連通、利用不徹底,是數字文化産業就業的第三大短板。

 對此,提案建議,未來應研究構建數字文化就業大數據服務平臺,發揮平臺在數據匯聚、資源調度、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就業數據價值最大化使用。“一是追蹤産業發展動向,支援主管部門、研究機構了解就業結構性資訊及變化,監測和追蹤就業市場供需雙方動態。二是建立人才數據庫,開展人才評價工作,提升人才儲備能力,加強供需對接。三是完善數據共用機制,幫助從業者了解行業人才招聘、薪酬變化、人才流動情況。”

 此外,目前數字文化産業領域還存在産學研銜接不充分的問題,缺乏相應的學科設置,導致研究型、應用型、專業型人才供給不足,業界人才在向教職轉化中也存在“玻璃門”。

 “健全數字文化産業人才培養體系,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有效措施。”民革中央提案指出,應當推動相關教育機構探索既具有超前引領性、又對接産業需求的研究型、應用型兼顧的專業學科建設。同時,開展政府與科研機構、院校、企業的合作,加大對多層級、多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強對新興職業、靈活就業崗位如網路主播、網文寫手的職業規範、核心素養模型、成長路徑、職業生命週期與轉化等的研究。綜合協調政府、網際網路平臺、行業協會、教育培訓機構力量為從業者提供課程、師資、技能指導,使從業者有規範、有方向、有榜樣、有出路。

相關閱讀: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GDP增長目標設定為6%以上 | 閃議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