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怎樣更好地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用美提升全民特別是中小學生人文素養,充分彰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美,是需要認真思考並妥善實施的百年大計。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關於加強新時代美育體系建設、築牢中小學文化自信根基的提案》提出,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開始關注學生中小學生時期審美能力的培養對其一生的影響,並嘗試以動態、發展的眼光再次審視當下美育在未來的“保值”“保鮮”能力,建議有條件的中小學設立校園美育館,將藝術的種子播撒進校園,對啟迪孩子的藝術智慧,點燃孩子的藝術夢想,具有深遠的意義。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提案選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美育既有對自然美的欣賞,也有對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還有對中國歷史進程中精神美的弘揚,更有對紅色文化內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堅守。
資訊社會下的美育早已不僅限于一門學問或一項技術,它為人們帶來更多精神屬性上的支援,比如儀式感的延續、生活方式的塑造、審美體驗的獲得、文化自信的生成等。這些未來社會的“精神必需品”需要通過美育來生産和創造,今天我們對美育的認知與行動將決定青少年未來的生命狀態和生命品質。
建議在教材編寫和教學過程中充分彰顯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精神是從本民族文化中生長出來,能作用於創作實踐的系統性思維、價值和方法。美育只有回歸它、依靠它,運用它、發展它,才能昭示出中華文化的自信和自強。
建議在中小學課程設置上加強經典藝術作品的介紹、賞析,進一步優化、美化各類教材,讓孩子們從小就能慧眼識寶。整理出一批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精神和審美理想又具有現代教育價值的美術作品,使之成為中小學美術教材和其他教材中的典範。在諸如語文、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等非美術教材中也盡可能運用中國優秀的藝術品,在教材文本上突出“中國意識”,體現中國元素、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從小建立起對中國文化的自覺和自信,並昇華為愛國主義的情操。
持續推進博物館、美術館與中小學的聯動機制,加大館校合作力度。各地教育、文博部門要加強經費、人員、物資等方面保障,支援博物館、美術館青少年教育課程研發設計、教學活動組織實施、師資培訓、教育空間及設施升級改造。鼓勵教師帶領學生走出學校,每月至少有一節美術課在美術館度過,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藩籬,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能力,把走進美術館、博物館變成終身習慣。
建議有條件的中小學設立校園美育館,將藝術的種子播撒進校園,對於啟迪孩子的藝術智慧,點燃孩子的藝術夢想,具有深遠的意義。學校美育館是新時代育人理念的直接體現,是展陳藝術經典樣態的“儲藏室”,也是洞察人類文明創造史的“基因庫”,更是學校內在氣質的表達和獨具魅力的場景學習空間。具體實施可因地制宜,一間教室,校圖書館、資料室、體育館的一角,甚至食堂等公共空間裏的幾塊螢幕就是一個小型美育館。可充分利用雲平臺等現代電子資訊化手段,借助電子藝術畫屏讓經典作品完美呈現。藝術作品資源實現雲端獲取,中國美術館等文博機構可以定期向學校發佈更新內容,可以返聘退休美術教師增強師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