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按下上海新基建“快進鍵” 加快培養和引進核心人才

發佈時間: 2021-01-27 09:4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和海佳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中國網北京1月27日訊(記者 和海佳)“上海雖在人工智慧等領域的人才培養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但距離建設‘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仍存在較大缺口,應儘快制定出臺‘新基建’配套人才引進方案,在資金支援、稅收、醫療養老等方面給予關鍵核心人才優惠政策。”在上海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國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俊帶來了關於“抓住新基建歷史機遇,打造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提案。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國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俊。

王俊介紹,“新基建”是中國實現産業升級的基礎,在其基礎上發展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國內大迴圈和國內國際雙迴圈中的關鍵驅動因素,也將成為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主動力,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七大領域,提供數字轉型、智慧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王俊表示,雖然上海市“新基建”發展處於全國領先水準,但在全面落實城市數字化轉型,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在産業化落地、資金、人才、産業鏈及數據安全等方面做出突破。

一是産業化應用推廣仍缺乏系統化的思考。上海在數字經濟的産業化落地和應用推廣層面仍缺乏系統性思考,沒有形成針對性的頂層設計思維,也沒有形成相關配套政策指引,至今仍缺乏對“數字經濟”重大應用産業、典型應用場景的整體梳理,更沒有具體的落實推進方案。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仍需廣開資金來源。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往往以政府、國企為主導,民營社會資本參與門檻較高。但對於社會資本以直接融資的形式參與“新基建”領域投資,仍缺乏有效的引導手段,這將對政府財政造成過大壓力,給未來“數字經濟”的業務落地埋下隱患。

三是核心技術人才仍有缺口。“數字經濟”建設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於超高端人才缺乏,很多領域的研究在深度和創新性方面距離世界先進水準存在明顯的差距,導致後續技術創新、研發能力極大受限。

四是産業鏈自主可控能力仍需加強。作為數字化轉型基礎,晶片、作業系統、人工智慧演算法等領域均已成為“新基建”産業鏈的核心環節,而在這些領域我國均存在明顯的技術短板。上海雖然在相關核心領域取得一定突破,但缺乏更高的對於産業鏈安全層面的思考,對新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産業鏈關鍵環節的協同發展考慮不足。

五是數據開放和安全缺乏“頂層設計”。上海關於數據資産應用仍缺乏“頂層設計”,大多數領域的數據資源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沒有開放數據、拓展應用場景的整體設計,也沒有針對未來大規模數據應用場景出臺數據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從數據開放和數據安全兩個方面制約未來“新基建”下數字經濟的發展壯大。

為進一步推動上海新基建建設,王俊提出以下五方面建議。第一,整體規劃“數字經濟”産業化落地,出臺頂層設計。在推動“新基建”産業化落地時,王俊建議,聚焦重點行業,打造標桿示範項目,集中梳理上海市“數字經濟”重大産業、典型應用場景及重點商業模式,並形成重點聚焦産業名單,給予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優惠政策。

此外,王俊表示,應重視數字經濟“軟實力”保障系統建設,全面推進“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釋放公共數據紅利,為相關産業數據接入和數據共用提供平臺基礎。

第二,創新金融産品,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新基建”建設。以“行動方案”和“全面數字化轉型”為契機,出臺上海市“新基建”領域配套金融支援政策,預留部分財政資金向直接融資領域傾斜,並給與民營企業公平的市場參與機會。

第三,聚焦資源,加快培養“新基建”關鍵領域核心人才。王俊呼籲,應在短時間內形成上海在“新基建”領域的人才聚集效應,制定出臺“新基建”配套人才引進方案,在資金支援、落戶、稅收、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給予關鍵核心人才優惠政策;利用上海高校及科研院所資源,增加在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核心技術領域科研投入,設置專門課程培養後備人才。

第四,多領域結合突破核心技術,保證“新基建”相關産業鏈安全。引導關鍵科技領域進行重點突破,在産業鏈核心環節做到“自主可控”,梳理關鍵技術,制定重點技術突破名單。

第五,統籌出臺數據應用領域政策措施,促進數據安全共用。王俊建議,政府出臺數據共用相關管理辦法,如政府在一定條件下保證數據向社會開放,並制定數據應用指引,引導帶動政府管理部門、企業、個人對相關數據進行應用,促進整個數字産業發展,同時相關監管部門出臺數據安全使用法規,保證數據的安全使用,引導整個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推薦閱讀:上海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  董雲虎:為再創新奇跡匯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