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里莜面40里糕” 民革山西省委會建議雜糧強省從種子抓起

發佈時間: 2021-01-22 16:0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中國網1月22日訊  正在召開的山西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1月21日舉行委員大會發言,山西省政協委員、忻州市政協副主席黃登宇代表民革山西省委作了題為《關於加強我省小雜糧種子資源保護和繁育的建議》的發言。發言建議,山西要加強種質資源庫建設,保護和開發特色優異資源。

“世界雜糧在中國,中國雜糧在山西”,土生土長的山西人,對於“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麵條餓斷腰”,都有著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山西是全國小雜糧的主産區,種植面積佔到全山西省總耕地面積的50%以上,穀子、高粱、糜黍種植面積全國第一,燕麥種植面積全國第二。小雜糧種植面積、産量、品種居全國之首,已成為山西省特色優勢農産品,是山西省農業生産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儘管山西省小雜糧生産勢頭良好,但仍存在産量不穩、品種選育落後、原糧倉儲缺乏、精深加工研發不夠等問題,特別是在小雜糧種子資源保護繁育上仍存在“卡脖子”現象,捧著“金缽缽”卻啃著“窩窩頭”,坐擁“金牌”並不等於擁有市場。因此,亟待從基礎上、戰略上高度重視山西省的小雜糧種子問題,加強山西省小雜糧種子資源的保護和繁育。

山西省小雜糧種子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小雜糧種子資源豐富,但利用還不充分。山西省現有小雜糧品種主要有莖類、穀類、豆類、薯類、糜類和黍類等6類120多種。山西省種質庫保存有農作物種質資源7萬餘份,其中擁有區域生態優勢的雜糧種質資源近4萬份,屬全國地方種質庫之首,但能夠提供育種的材料基因庫不夠豐富,對已有材料的利用還不充分。

小雜糧突破性新品種缺乏,種子選育推廣較慢。長期種植同一品種,存在品種退化現象,抗逆性降低。近年來,山西省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部門積極推廣一些新的小雜糧品種,但因推廣條件和農戶種植習慣限制,推廣效果較差,小雜糧種植仍存在品種少、産量低、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種子以引進自繁為主,種子産業落後。以山西省忻州為例,沒有本地小雜糧種子經營商,只有3、4個外地種子代理商,70%谷種來自外地。穀子常規種來自汾陽,張雜係來自河北張家口,紅蕓豆、玉米、馬鈴薯也主要是引進自育。

基於以上,對加強山西省小雜糧種子資源保護和繁育提以下建議。

加強種質資源庫建設,保護和開發特色優異資源。山西要建立專門的小雜糧種質資源庫,豐富育種材料的基因庫,普查、保護野生和地産種質資源,為育種提供物質基礎。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突破性的品種。要加大支援力度,提高研究水準,加強對現有品種的提純復壯和新品種的引進篩選工作,以市場需求為標準,重新對現有的小雜糧品種進行營養品質、加工品種、適口性評價,篩選出優質專用適口性好的品種,供小雜糧生産和加工企業選擇與利用,把山西省從雜糧大省提升為雜糧強省。

支援現代種業工程建設,建立穩定的新品種繁育基地。要以農業科研機構和國家小雜糧基地為平臺,依託小雜糧主産地建立種子生産基地,加大種子生産基地條件建設,推動山西省小雜糧種子的培、繁、推工作。

培植壯大種業企業,提高種業産業化程度。要培育“育繁推一體化”小雜糧種業企業,支援其快速成長,提升種子市場的集中度,使小雜糧種業走向品質化、品牌化,提升創新能力和服務生産能力,充分發揮種業企業在壯大山西小雜糧産業中的關鍵性、基礎性作用。

推薦閱讀:

建言中國:熱點中回應大政與民生 建言裏激蕩睿智和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