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之畔

發佈時間: 2021-01-20 16:4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徐麗 賈冬雪 藺雨坤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京杭大運河,縱貫江山,綿延千年。悠悠運河水串起中華大地上一條美麗的珠鏈,將文明繁盛留在在運河之畔。在珠鏈的頂端,流經廊坊香河的北運河,風光秀美、文化流傳,記錄著大運河沿岸文明燦爛的的歷史與今天。

第一集 魏武通渠連海波,承文啟新北運河

運河風景(王愛民攝)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華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大運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是中國古代溝通南北的大動脈。

京杭大運河全程可分為七段: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裏運河-江南運河。其中北運河,古稱白河、潞河、禦河,是京杭大運河的最北段,其上游為溫榆河,源於軍都山南麓,至通州與通惠河相匯合後始稱北運河,然後流經河北省香河縣、天津市武清區,在天津市大紅橋匯入海河,全長186公里,流域面積5300平方公里。

北運河最早開鑿于東漢末年,曹操為軍政之需,過淇水入白溝,鑿平虜渠,泉州渠,使大運河水系初成規模。因為北方水源短缺,降雨量少,年不足700毫米,以致北運河常常水源不足。

香河這段大運河歷史悠久,為什麼歷史悠久?運河就是運兵運糧,而我們這段運河起源於曹操,曹操爭烏桓,因為曹操修了6條運河,去打袁紹,袁紹死了打他的兒子,然後北邊一直到滄州,打烏桓。這六條運河從淇水那修了一條運河,引淇渠,然後白溝,現在我們説的白溝,就是曹操挖的那條運河。然後在建安11年,曹操派韆鞦亭候董昭修了兩條運河,一條是平虜渠,就是南運河。就到天津了,從天津往幽州這的,就是北運河,就是泉州渠。平虜渠和泉州渠是曹操修的。然後從幽州往北是新河,就是到灤平這邊,然後到秦皇島那邊,這幾條河就是溝通自然河,用人工河溝通自然河,大運河就是用人工河溝通自然河,然後運兵運糧。曹操最初溝通的北方水系,開發北方,所以我們香河這條河的最初的前身就是泉州渠。因為在漢朝的時候,香河縣屬於叫泉州縣。

至隋代,隋煬帝從西元605開始,下令疏浚通濟渠,以白河下游上接永定河之水,北運河水道開通。

 真正的定型了以後,曹操溝通了大運河以後,在唐朝,也就是隋煬帝大運河,它的起點在洛陽,它的東都是洛陽,西都是大興城,就是後來的長安城,這條線路中間,以長安河洛陽為中心,然後往南修到杭州,他要把江南的財富,絲綢啊、魚米啊、錢糧啊都運到首都來,往北修到卓郡,就是現在的北京,就是為了攻打高麗。隋煬帝三徵高麗,還御駕親徵,但是後來蕭太后運糧河,世界上唯一一條以人名命名的河流,就叫蕭太后運糧河,這在通州很有名。但是經過我們縣內的有三條,其中一條從渠口那邊兒繞過縣城這邊兒一條,然後從這邊兒往南,曹操那條渠呀,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經久不用的話,它就淹沒了。然後這條渠就蕭太后運糧河,然後這條渠蕭太后運糧河為起點,又把泉州渠聯通上了大運河。

宋遼時期,現北運河流域為蕭太后運糧河,水源來自永定河,而永定河常受泥沙所困,時斷時續,給漕運帶來極大的困難。

而奠定今天北運河面貌的,是元代水利學家郭守敬。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也為漕運之事大傷腦筋。1262年(元中統三年),習知水利,且巧思絕人的郭守敬,被人推薦給忽必烈,提出了“興修華北水利六事”,1292年春,忽必烈命丞相以下朝臣,到開河工地舉行了重大的典禮,到1293 年秋,全線竣工。漕船可以從千里外的杭州直達“海子”碼頭。

真正的大運河定型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是郭守敬,郭守敬是咱們河北邢臺人,郭守敬的師傅叫劉秉忠,劉秉忠修元大都,大都治水,所以郭守敬第一需要水,修一個都城需要水,所以他引玉泉山的水。第二,還得需要運輸,修了一個通惠河,第三郭守敬他梳理了北運河,就是包括香河段,他用了兩年時間,三萬居民,把這個北運河疏浚,然後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郭守敬挑直了隋唐大運河。原來是人字形,但是人字形首都是長安。但是不需要了,首都是元大都了,江南的財富直接運到這就行了,所以他就取一個弓弦狀,挑直了,省了九百里,他把大運河從這兒,蘇州、杭州、揚州,然後到山東,到滄州,天津、北京。

明清兩代,大運河漕運興盛,對北運河的治理疏浚尤為重視。明嘉靖十二年八月,北運河水枯,朝廷下令開挖香河郭辛莊引河,引潮白河水入注運河,新河長170丈闊51丈。

清乾隆四年,下令貫通北運河道,並以其土,培築北運河河堤。清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疏浚王家務減河,以泄北運河洪水。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再修青龍灣壩口,兩岸高築石臺,中間鋪石塊,較舊壩落低,以利泄洪。時稱金門閘(俗稱紅廟閘口)。壩南立碑一座,刻乾隆御筆親題七絕一首:“金門一尺落低均,疏浚引河宣漲淪。通策略同捷地閘,大都去害貴抽薪。” 

清朝後期。漕運停運,北運河變成了行洪河道,兼供下游天津用水,而金門閘等運河沿線的重要風物則遺存至今,成為歷史的見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多次出資治理北運河。1950年——1954年,先後加高培厚大友垡、王指揮莊復堤8處。1973年,開挖治理了橋上村至南雙街20.38公里的主河道,裁彎取直,為引洪排澇和天津供水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民族的復興,中國大運河留下的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開始發光,曾經的漕運之河已然華麗蛻變為文化之河。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宣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把大運河“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大運河沿線人民承擔起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新使命,京、津、冀三地依託共同擁有的大運河資源,充分發掘和利用大運河京津冀段沿線民俗風情、文化遺産,促進大運河及其周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大運河重要河段北運河流經的香河縣,千年以來,人民依託運河生存繁衍,留下豐富的文物古跡、歷史故事、民俗風情,在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中,煥發出嶄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