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兒科醫生的“靈丹妙藥”

發佈時間: 2021-01-07 15:5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丁翠萍 高原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懸壺濟世,大愛無疆”,是中國人對好醫生的美譽。好醫生積德行善、治病救人,他們以妙手仁心贏得世人崇敬和感戴。

在北京海淀,就有這樣一位好醫生:孩子們叫她“丁媽媽”,家長們稱她 “丁大夫”。她接診過的孩子,日後但凡有個頭疼腦熱,家長十有八九都會再來找她。有人甚至發現,丁大夫出診的日子醫院門口就容易堵車。

丁大夫全名丁翠萍,是四季青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也是知名兒科專家。這似乎是一個有魔法的醫生,經她診治過的患兒,只要遵醫囑很快就會痊癒。這不是一兩個人的説法,而是大家都這麼講。稍微多了解一些就會發現,孩子對她的喜歡超乎想像,家長更是對她信賴有加,一跟就是幾年十幾年,很多還帶動朋友圈跟著丁大夫。莫非丁大夫有靈丹妙藥?

還真的有。

這事要從六十年前説起。

丁翠萍祖籍山東菏澤,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醫生,1963年響應國家號召,舉家到西北支邊。丁翠萍生在新疆長在新疆,喝兵團水吃百家飯長大。在她兒時的記憶裏,父親是個忙不完的人,更是個熱心腸的人。“小的時候,病人經常找到家裏來,我爸就現場給他們治療。那個年代交通不便,有些遠來的病人當天趕不回去,我爸就讓他們在家裏住下,第二天再啟程。”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次父親騎自行車帶著她和哥哥去城裏,行至半路看到一個人摔傷在路邊不省人事,父親跳下車就進行急救。沒有現成的藥物,就從附近採集“野草”止血。看到陌生人在父親手轉机危為安,一顆救死扶傷的夢想埋進了丁翠萍的心底,大愛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很快,她就在父親的幫助下認識了那些能救人的“野草”。漸漸的,紅花、肉蓯蓉、紫草、麻黃、雪蓮、甘草等身邊的草藥都進入了她的視野。也就是那個時候開始,她邁進了中醫藥的大門。

長大後的丁翠萍,決定沿著父親的足跡繼續行醫。當年中醫專業不招生,她就報考了西醫,成績始終名列前茅,而且還自學了部分中醫課程。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了山東老家的婦幼保健院。“那個年代,當婦産科醫生很吃香,而兒科醫生卻少人問津。”在婦産科幹了一年後,丁翠萍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職業是兒科,她幾次向院長申請轉崗。最終,經不住她的軟磨硬泡,院長把這個婦産科主任捨不得的“好苗子”給了兒科。

丁翠萍喜歡小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歡。她從來不跟孩子急,即使孩子再哭再鬧再邋遢,“洗乾淨小臉兒,擦乾眼淚,他們的目光依然是世界上最乾淨最純潔的東西。”

正因為發自心底的喜歡,所以更想給予精益求精的幫助。可是,當年在一個縣城裏的兒科,輔助手段很少,藥物也相對匱乏,老百姓的手頭大多也不寬裕。怎麼在有限的條件下,更好地幫助患兒?丁翠萍想到了中醫藥。從那個時候起,她的治療就走上了中西醫結合的路子。合理的抗生素加上經典的中成藥,效果好費用還低,慢慢地她成了縣城裏小有名氣的兒科大夫,並走上了兒科主任的崗位。

在山東工作幾年後,丁翠萍來到北京兒童醫院進修,後來應聘進入四季青醫院。從此,成就了一段創業興業樂業的佳話。

當時的四季青醫院,兒科只有兩間診室、三四個大夫,很多時候就是按照家長要求開個藥,門診非常冷清。丁翠萍憑著中西結合的診療手法,逐步扭轉了這個局面,找她看病的家長漸漸多了起來。接診中,她發現經常有兩個極端的情況,年齡大的家長特別是是爺爺奶奶往往只信中醫,不願打針採血,甚至寧可捂被子發汗也不吃退燒藥;年輕的家長特別是一些學歷高的爸爸媽媽,卻特別排斥中醫,少數人甚至認為那是“偽科學”。每當遇到這樣的家長,丁翠萍都耐心加以引導,並逐步從開具的處方上讓家長試著接受。一對受西方影響比較深的海歸夫婦,十多歲的孩子得了肺炎,跑了好幾家醫院都是輸液治療,可半個月過去了也沒好利索。不願住院的家長圖近便,拎著藥過來輸液。丁翠萍了解病程後,把抗生素大幅降下來並換成了口服藥,加以對症的中成藥,孩子不僅沒住院,而且不到一個星期徹底痊癒。一直對中醫比較抵觸的家長徹底服氣了,送了好大一面錦旗。這樣的事情很多,家長越來越認可丁大夫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案,她的日門診量從幾個、十幾個,發展到幾十個,多的時候小兩百個。平均下來,每天都要接觸百八十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丁翠萍也越來越堅信中西結合這條路前途光明。

當上兒科主任後,丁翠萍更是拼了。她把家安在醫院,一家三口擠在不足三十平米的宿舍,住的條件很艱苦,為的就是上班方便。那些年霧霾極為嚴重,特別秋冬季節天都是灰的,孩子們十有七八都是“北京咳”,周邊學校經常是半個班級半個班級的來看病。大環境一時改變不了,但孩子的健康不能等。丁翠萍把這個問題記在心裏,邊幹邊琢磨,利用現有條件尋求突破。一次路過院裏的中醫科,她忽然得到啟發。西藥解決不好的問題,中醫或許有辦法。很快,她引進了理療項目,運用中藥的穴位療法,加上現代科技手段,不打針不吃藥,有效促進孩子呼吸系統疾病的康復。邁出第一步的她,很快又探索出了霧化與理療的結合方式,配以基本的口服藥物,三管齊下,立竿見影。“北京咳”的康復週期明顯縮短,藥佔比也大幅下降。沿著這條路,兒科在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上越走越遠,逐步成為科室特色和醫院特色,在海澱區乃至北京市都有了影響。2016年,四季青醫院兒科和北京兒童醫院一道,代表北京市迎接了京津冀兒科質控中心聯合檢查並得到高度肯定;2018年,四季青醫院兒科首次申請哮喘門診掛牌評審就順利通過,一同獲批的只有北京兒童醫院等為數不多的三甲大院。兒科被海澱區評為“三八紅旗集體”,丁翠萍本人被評為“感動海淀人物”,當選“北京榜樣”。

致力成為一名好醫生的丁翠萍,她的志向並不止於此。2013年初她開始籌建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2014年3月如期開診,同年底即被評為海澱區重點培育學科。這些年來,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為數千個孩子帶來了新的生命,保持了99%的救治成功率。住院最長的患兒住了53天,丁翠萍幾乎是寸步不離地守了53天;救治最小的患兒只有750克,丁翠萍帶著她的團隊,從呼吸關、餵養關、感染關開始,一關關的闖,硬是創造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奇跡。付出就有回報,這些年兒科建設一年一大步,年年上臺階。2015年,兒科承辦了海澱區首屆危重症新生兒學術交流會,從那時開始一年一屆,一直辦到現在;2016年,考慮到周邊多家醫院不具備新生兒主動轉運能力,她積極向上爭取100萬元專項資金,購置專用設備,培訓專業人員,打造轉運平臺,完善了海澱區新生兒轉運體系;2017年,她親自創設生長髮育門診,為矮小症患兒帶來了福音;2018年,開設普兒病房,努力緩解兒科看病難的問題。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她住的依舊是那個三十平米的小宿舍,可兒科卻從當年的兩間診室發展成為今天的一層樓,規模日漸拓展,社會效益不斷放大,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從央視到區裏的新聞媒體,多次報導她們的先進事跡。而丁翠萍本人,也是5+2、白加黑地傾注在這份事業上。身為主任醫師、知名專家,她只要不出差,每天一大早都親自查房,一週四天門診雷打不動,找她的病人天南海北,每一個她都認真對待。為此,中午吃不上飯、晚上吃不好飯是常事,有時一天只能對付一頓飯。每週僅有的一點休息時間,她還主動到社區醫院義務出診、帶醫帶教。用她自己的話説,不是在看病,就是在去看病的路上。

好醫生總是讓人尊敬的。這些年,丁翠萍相繼當選為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新生兒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兒科醫療品質管理與發展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醫學會罕見病學組委員、北京醫學會早産與早産兒醫學分會學組委員、北京醫學會新生兒學組委員,以及北京醫師協會新生兒專科醫師分會理事、北京醫師協會兒內科專科醫師分會理事。2018年,她被授予“首都勞動獎章”,2019年她受邀到天安門廣場參加國慶70週年慶典。

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給整個醫療體系帶來巨大挑戰。身為科主任,丁翠萍接診患者,採集核酸,始終戰鬥在抗疫一線。同時,特有職業敏感和強烈的責任擔當,讓她一直密切關注疫情給兒童健康帶來的長遠影響。她發現,雖然真正染病的患兒很少,但長期的隔離封閉給孩子們的生長髮育和身心健康帶來的衝擊是不容忽視的,兒童保健的問題必須得到高度重視,聯繫到門診日漸增多的抽動症、多動症病例,她把兒童保健列為下一步重點拓展的業務方向。目前,孤獨症診療已經立項,下一步將聯合康復等科室聯合攻關。“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如何去發展還需要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醫中藥一定有用武之地。假以時日,相信我們能找到‘靈丹妙藥’。”

丁大夫,你是不是有什麼靈丹妙藥啊?直到今天,很多經人介紹來就診的家長,還常常半開玩笑又很認真的問她這個問題。

在一次採訪中,她是這樣回答的:如果説有靈丹妙藥,那麼它的藥方一定包括熱愛、拼搏、創新。中國這片熱土,給了醫生巨大的舞臺,特別是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好醫生,可以不問中西,但要學貫中西。(作者:丁翠萍 高原 北京雲泰兒科門診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