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國醫大師

發佈時間: 2021-01-07 15:5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姚盛元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李濟仁先生是我國首屆國醫大師,也是國家非遺“張一帖”的第十四代傳人,可謂我國醫界巨擘。李老生於1931年1月,如此算來,很快李老就將迎來90大壽,實在是可喜可賀。

未得睹李老真容前,我在心中偷偷地將他默認為一個略帶高傲的學者形象。而當我真正有幸得見時,我竟呆滯了一下,面前這個滿臉孩稚笑容的老人居然就是李老。此時我腦海中浮現出的第一個詞就是“天真”,並且瞬間領悟了《黃帝內經》將“上古天真論”放在首章的原因。緩過神後,我驀然記起,往日所見過的李老照片,沒有一張是不帶著這般笑容的。

徽州,白墻黑瓦,水墨意境,歙縣最得其文化。黃山,雲泉松石,堪稱奇絕,橋亭能傍其靈韻。歙縣橋亭山鳳逸村,如此鐘靈毓秀之地,便是李老的家鄉了。

李家家境貧寒,但卻出身不凡。祠堂挂有對聯:“道德五千言門第,皇王三百載世家”,與春秋老子、李唐皇室頗有淵源。這便奠定了李家的家風與教育,故次子得名“元善”,寓意“善之始”、“善之長”。父母雖然貧寒,但還是將元善送入一位晚清秀才的私塾。而元善也很爭氣,聰敏無比,很得老秀才器重,這讓元善打下了紮實的儒學根基,也從儒學中樹立了立身處世的原則。元善後來改名“濟仁”,走上大醫精誠之道,正是貫徹了儒學的“仁者愛人”之道。後新式教育逐漸普及,元善轉入新式學堂,依舊名列前茅,深得老師喜愛。李老善於求道,一生中恩師眾多,皆有保持聯繫,並寄錢寄物以表達關心與問候,這種尊師重道的可貴品質,是李老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

1943年,抗日戰爭的硝煙並沒有燒到皖南。一場瘧疾讓十二歲的元善不得不休學在家,父母覺得外面還在打仗,元善也算飽讀詩書了,乾脆就別再上學了,跟著父親學個手藝混個生活。但少年元善畢竟胸懷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怎甘心如此?一邊想辦法與父母週旋拖延,一邊忍受著瘧疾的寒熱往來,僅僅十二歲的元善便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了。

鳳逸村山清水秀,到了夜晚更是有繁星點綴,促織高鳴。元善面對著這鄉野景色,突然意識到這小山村交通不便、醫藥難尋,自己何不學醫以濟這一方之世?一閃而過的念頭,卻被元善緊緊抓住,僅僅十二歲便堅定地立下了一生的志向。雖然家中不那麼支援,但元善卻執著無比,三番五次的斡旋,再經過種種週折,四處打聽,最終得以拜入當地名醫汪潤身先生門下。

(青年李濟仁)

而僅僅三年,李元善便展露出了在醫學上的極高天賦,出師之後,很快便大施拳腳,已經能為不少患者解除痛苦。但噩耗突然傳來,元善的哥哥因病去世。就像醫聖張仲景一般,“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這次打擊讓元善開始不滿足於眼下的水準,他懷抱著“以仁濟世”的初心,立下了更高的醫術追求,但這就需要找到名望更高的人拜師學藝。

夜深人靜,元善向最後一個患者交代完醫囑,看見不遠處有燈火搖曳,那是正在“趕定潭”求“張一帖”救命的苦急患者們。所謂“趕定潭”,是指各個省份的患者不遠萬里來定潭找“張一帖”,完全可以説是“救命”的同義詞。而定潭“張一帖”歷史悠久、淵源深厚,為北宋名醫張擴後裔,明代嘉靖年間得“張一帖”之名。常説“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但張家到張根桂先生這至少也有十三代了,可謂名揚四海。如此大醫世家,使得遠處的燈火在元善眼中神聖無比,心生嚮往。

張根桂先生德醫雙馨,凡是患者叩門,但無拒絕之理。張家沿河而居,半夜三更常有患者隔河高呼,聲音急切,根桂先生二話不説便起身穿衣,在月光下親自操舟過河,解患者之苦。這種世代相傳的仁心,正是“張一帖”成為金字招牌的原因。

張舜華生於1935年1月,在年幼時便分擔了諸多家務,同時對醫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先是跟著父親抄方,最多采集一下病情,但憑藉著極高的醫學天賦,耳濡目染之下,十歲的舜華竟摸到了醫學的門竅,一次偶然的契機,舜華正式向父親提出學醫的請求。這件事情父親也做不了主,“傳男不傳女”的祖宗之法如何能變?舜華當然遭到拒絕,但舜華學醫願望堅定如一,再加上家中沒有男孩的現實因素,一場僵持數年的拉鋸戰終於鋸斷陳舊的家規,前提是舜華“絕不外嫁”。如此算來,舜華學醫還要早于元善。

一日,根桂先生攜女至一村出診,恰巧李元善也在這兒。在一棵大樟樹下三人相遇了,“根桂仙”的名號如雷震耳,元善心中驚喜而又惶恐,而巧的是根桂先生也聽説過初出茅廬的元善,元善禮貌地向根桂先生問好,根桂先生微微頜首,一旁舜華則是多看了幾眼一身白衣的李元善。

這一面之緣算是給了李元善勇氣,終於在一段時間之後拜訪張家,想要拜師學藝。面試時根桂先生問了幾個問題,元善對答如流,還能引經據典,背誦原文,根桂先生很是滿意,便收元善為徒。但根桂先生又一想,這小夥子相貌堂堂,年齡合適,聰明機智,性情沉穩,禮節到位,更重要的是有一顆濟世救人的仁心,而自己的女兒總是要解決婚姻大事的,於是萌生了納婿的心思。之後經歷重重考驗,最終一拍即合,圓滿雙贏,張家得佳婿良徒,元善得佳偶良師,舜華也有了個伴。有女同車,其名舜華,醫林伉儷的傳奇故事便從這裡開始。

根桂先生實在是太喜歡這個到府女婿兼高徒了,將元善視同己出,倒是怠慢了舜華,舜華便下苦功夫要在醫術上壓住元善,而元善也被激起鬥志,二人互相促進,過了三年,李元善學有所成,更是繼承了“張一帖”的家傳絕學,摩拳擦掌將要大展宏圖。

1949年,混亂的社會歸於安寧,同時充滿機遇。這一年李元善出師,改名“濟仁”,外出闖蕩步入懸壺濟世之路。善是個人品性,仁是奉獻他人,仁善本為一體,“仁醫濟世”是李老一生的追求。

初涉江湖的李濟仁先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開了個小藥店,但老鄉們並不買賬,毫無起色,但卻用這一年時間考取了醫師聯合會的資格證。

來年,李濟仁輾轉來到了另一個集鎮,恰巧走進了沒有坐堂醫生的“長春堂”藥店。長春堂老闆瞥見李濟仁胸前的“醫師聯合會”徽章,便有招攬之意,伸手讓濟仁試之。把脈對於李濟仁來説是小菜一碟,立馬診出了老闆多年的隱疾,老闆驚喜之餘當機立斷,招李濟仁為藥店醫生,甚至後來將“長春堂”改名為“李濟仁診所”。

此時李濟仁虛歲二十,怕被看輕便對外宣稱三十,但其療效所展現出的快準狠,哪怕自稱有幾十年的行醫經驗也沒有人會懷疑。一時間聲名鵲起,診所門庭若市,事業蒸蒸日上,很快便成立了“聯合診所”,享譽整個皖南地區。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召集了一批名中醫共同探索新中國中醫發展之路,前往合肥的人中便有李濟仁。

(李濟仁先生工作照)

丈夫闖出了一片天下,妻子則守著另一方天下。李濟仁離開歙縣外出歷練後,“張一帖”的醫業大任也逐漸交到了張舜華手中。於是,盡得父親真傳的“女張一帖”出道了,其醫術毫不遜色于列祖列宗。有舜華穩住了家庭,穩住了根,李濟仁才能毫無顧忌地在外面放手一搏。

1959年,李濟仁正式調到安徽中醫學院,開啟教學生涯,這是一個新的挑戰,從零開始摸索新式中醫教育,又要面臨臨床家到教育家的身份轉變,更要克服自己濃重的鄉音。好在李老自幼聰慧,中醫功底深厚,又勤學好問,很快便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成為學院骨幹教師。李老在學院裏主要教授《黃帝內經》,讀過的人都知道,《內經》深奧難懂,但偏偏李老就能將其説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最令學生們印象深刻的是,李老上課從來不帶書本,這是因為李老早就將整本《黃帝內經》爛熟于胸、倒背如流了。李老的教學成就很快被《光明日報》注意到,刊文讚揚,被稱為全國青年教師的模範人物,此後更是獲得多個榮譽稱號,出版了多部專著。

在鑽研學術教學的同時,李老從未耽擱治病救人的本業,凡是來找李老的患者,李老不管多忙也從不推辭,若是遇到經濟上有困難的患者,更是免費診療,受益患者無數。1965年底,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嚴重失眠,甚至徹夜不眠,在全國醫學界都引起軒然大波,各路豪傑皆束手無策,走投無路之際遇到了李老。李老細細斟酌,推翻了之前醫家的診斷,不拘一格,直切要害,諸法並用。第一週便能讓嚴先生安穩睡上四個多小時。再一週後,已經是基本解決了嚴鳳英的失眠,使其每夜酣睡甚香。這個病例全國的醫學界都在關注,直接使得李老名聲大噪。

比如有一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的患者,處於深深的絕望之中,每日升起的太陽對於這位患者而言只意味著病情的日漸加重。任何方法都試過了,卻連路都走不了了,但在遇見李老後重拾希望,最後甚至當上了體育老師。再比如一位三歲的幼女,高燒不退,全身丘疹,被診斷為幼年型風濕關節炎,所有專家都認為,這個可愛的小女孩要與疾病和藥物相伴一生了。然而李老僅僅用了10天的湯藥,便讓關節腫痛和紅色斑疹盡數消退,一年後去西醫院檢查已經一切正常了。這種例子數不勝數,限于篇幅,筆者便不再也不必贅述了。

(李老近照)

1966年,文革開始,這對所有知識分子都是一次劫難。完全可以想像,名聲響亮的李老很難不在動蕩中受到非議與衝擊。李老看似隨和,卻有著自己的堅持,隨和只是處世方式,而並不是處事方式,李老心中只有“仁者愛人”的初心,並不想摻和進你死我活的鬥爭之中。但“張一帖”老宅卻難以倖免,丟失了許多珍貴的醫籍器物,實在令人惋惜,但二老都對此看得很淡,過去就過去了,隨遇而安,順勢而為。即使有人確實在文革時期想暗害自己,李老也都大度地一笑了之,以直報怨。懷抱著這種精神,二老都安然度過了文革時期。1972年左右,李老調回了皖南地區,安定在了家鄉,任皖南醫學院中醫教研室主任、弋磯山醫院中醫科主任。

人雖然安定下來了,學術卻是蒸蒸日上。80年代,李老被評為教授、主任醫師,並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學術上亦是如此,就像李老從“善”到“仁”一樣。李老自身已經達到了很高的一個高度,但想要進一步“濟世”,就得播撒下桃李的種子。錢超塵錢老曾讚李老為“成就顯赫的育才大師”,正是因為李老教導了包括子女在內的一大批優秀人才,為祖國的中醫藥事業做出了卓絕貢獻。

李老的五個子女皆是人中龍鳳,有對聯雲:“博士不難,難則兄弟三博導;國醫堪奇,更奇夫妻雙國醫。”

長子張其成幼承庭訓,習儒研醫。為我國著名國學專家、中醫文化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創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張其成教授精研易學,開創中醫哲學學科,出版學術專著四十余部,被多所一流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榮譽教授,可謂是著作等身。

次女李艷,張家獨女,天醫之才。被評為安徽省名中醫,為皖南醫學院中醫教研室主任,中醫科主任,全國重點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巾幗不讓鬚眉。

三子李梃,堅守定潭,傳承衣缽。傳遞“張一帖”薪火,延續“張一帖”醫術。歙縣定潭世醫“張一帖”診所所長,新安國醫博物館館長,為“張一帖”代表性傳承人。

四子李標,科技人才,國家精英。中國科學院博士,德國洪堡學者,獲獎頗多。在微奈米系統、紅外技術、可再生能源研究方面建樹頗多,首創多項先進技術,響譽海內外。

幼子李梢,自幼聰敏,遠慧常人。在篆刻方面天賦極高,20歲便出版專著。後攻讀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繼承家學。現為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高徒仝小林,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在多個頂尖醫院、高校擔任主任以及教授職務。在今年年初的疫情中,親自帶領團隊前往武漢,在抗疫中展現了中醫藥的神奇力量,為抗疫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2020年9月8日,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李老的傳人都太過優秀,成就實在難以寫全,但論其根源都是李老的諄諄教誨。一名學者,僅僅是自己學富五車,還不能夠。只有連後人及弟子都才高八斗,才是真正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

(二老與五個子女)

自改革開放之後,經濟發展迅速,新聞産業也蓬勃發展,僅到2008年,李老的事跡被國內外幾十家媒體報道,受到廣泛傳播,但李老從不在乎這些虛名,只在乎有沒有解決患者的痛苦,有沒有貫徹“仁善”。2009年,李老當選我國首屆國醫大師,實在是實至名歸。李老很快就要喜迎九十大壽,身子骨依然硬朗,甚至每年都會像孩子一樣鬧著要環遊世界,見李老如此,每一個人都被那種天真孩稚的笑容感染了。

文至末處,我又想起李濟仁李老天真的笑容。天真就是順從本性,而李老的本性就是“仁”與“善”,這一生與人為善、仁濟天下,不計功名利祿、只為治病救人,這是一種天真的天性使然。李老天真的一生是不可複製的,但卻非常值得敬仰和學習。(姚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