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來有1億多,土地面積有21.6萬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2014年,一個肇啟在春天的時代命題,開啟了京津冀三地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相輔相成的新時代征程。
時光荏苒,六載轉瞬。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開啟“十四五”高品質發展的謀篇佈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期目標節點之年。當前,正值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之際,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藍圖下,這片熱土正經歷著怎樣的變化?11月16日-19日,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率領的全國政協臺盟臺聯僑聯界黨外委員視察團赴河北、北京進行實地視察,深入了解情況,以期為更好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暢通協同發展“路”
路在綠中,車在畫中,人在景中。
以100公里/小時的時速,從北京西六環沿京昆高速一路向南,沿途兩側筆直挺立的油松和銀杏、茂密鮮艷的金葉接骨木和紫葉矮櫻,錯落有致,層次分明,風光旖旎。
“美景無處不在”“最好的風景在路上”……看著車窗外的景色,委員們不時稱讚著,“多年前,京津冀之間交通並不太通暢,如今多條交通大動脈修建完成,讓三地的交通越來越便捷。”
交通運輸對於任何國家和地區來説都起到了經濟發展的支柱作用。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礎,交通一體化無疑扮演著先行者的角色。6年來,京津冀三地把推進交通一體化率先突破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大力推進大交通體系協同建設,深化交通互聯互通。
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公路替代路線建成通車;京秦高速京冀、冀津接線段與北京、天津同步通車運營;唐廊高速公路與天津連通;津保城際、張唐鐵路、京張高鐵、崇禮鐵路等建成通車……一條條斷頭路被打通,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逐步擴大,“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一系列交通基礎設施的迅速推進,無不體現著京津冀的勠力同心。
“6年來,河北省打通拓寬‘對接路’29條段、1774公里,全省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7476公里。”河北省京津冀協同辦副主任許愛朝如數家珍般列出數據,“全省11個設區市900余條公交線路基本實現與京津一卡通。”
“北京市高速公路待貫通路段6年來全部打通,國省幹線‘瓶頸路段’大部分已經消除,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綜合交通網路初步形成。”北京市京津冀協同辦副主任劉伯正表示,隨著京雄城際、京臺、京開高速、軌道交通新機場線、大興機場高速等交通設施的陸續建成,正在形成大興國際機場“五縱兩橫”週邊綜合交通主幹網,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出發,1小時可到達雄安新區、天津、保定等津冀中心城市。
京津冀協同發展之“路”越來越通暢,推進了人流、物流、資訊流等要素市場一體化,也帶動了三地旅遊協同發展。
“只用一張卡就能暢遊這麼多景區,真是方便又實惠。”近日,河北省保定市市民李先生一家從天津回來,結束了為期一週的京津冀之旅,雖然旅途勞累,但心裏滿是欣喜,“整個旅程僅憑一張卡就在三地多個景區暢遊,省去了多次買票的麻煩。”
讓李先生一路暢遊的這張卡,是京津冀旅遊一卡通,這是三地為加快京津冀旅遊市場一體化推出的舉措之一。
京津冀三地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但以前一直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態,而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以來,這一局面有了很大改觀。除京津冀旅遊一卡通外,三地還共同設計推出了紅色旅遊、冬季滑雪休閒自駕遊、古村古鎮遊、濱海休閒遊等滿足各類人群不同需求的旅遊線路。
“三地本著共同整合區域旅遊資源、共塑區域旅遊品牌的原則,大力推進旅遊市場一體化建設。”河北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智表示,協同發展以來,三地的旅遊資源得到了更大範圍的整合,遊客的選擇更多了,出遊也更貼心了。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6年來,三地交通一體化深入推進,時空距離大大縮短。”視察團認為,京津冀已初步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以高鐵和高速公路為骨幹,普速鐵路、國省幹線公路為基礎,與港口、機場共同組成的放射圈層狀綜合交通網路。
同時,視察團也指出,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格局基本成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下一步應抓住新基建帶來的重要機遇,在提升三地交通出行服務上著重發力,創新消費模式,為旅客帶來便捷、愉悅的出行體驗。
“京津冀城際交通過分依賴公路運輸是當前三地交通一體化發展中的主要瓶頸。”全國政協委員、臺盟遼寧省委會主委胡軍表示,京津冀各城市間的客運、貨運主要由公路承擔,鐵路建設不盡完善,北京與天津、河北基本實現互聯互通,但是天津與河北之間仍然面臨通車班次少、直通列車少的問題。“三地未來應加大公路運輸投資力度,實現高等級公路區域全覆蓋,同時,重視鐵路運輸建設,打造高鐵經濟帶,並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加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
與胡軍的建議相似,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委員許怡表示,要以旅遊鐵路建設為引領,進一步完善京津冀旅遊交通服務體系,加快京津市郊鐵路與河北省省域鐵路的建設和發展規劃,推進不同運輸方式間的客運聯程系統建設,提高換乘效率。
“真正讓人民群眾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積極促進三地在交通、生態、公共服務等民生領域深度融合。”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康曉萍表示,三地要加快構建一體化交通網路,優化區域一體化運輸服務水準,穩步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用。
▲▲▲下活生態“一盤棋”
初冬的白洋淀煙波浩渺,百里葦海一片金黃,銀白色的蘆花隨風飄飄颺颺,偶有水鳥在水上飛翔,猶如一幅天然美圖。
位於雄安新區的白洋淀被稱為“華北之腎”。然而,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影響,白洋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處於水源不足、水位不穩狀態,造成水體有機污染嚴重,大部分監測點水質持續在劣Ⅴ類水準,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大量減少,生態系統功能嚴重退化。
白洋淀生態保護與修復不僅關係到區域生態安全,更直接影響著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過程。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安新縣進行實地考察時就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
白洋淀生態治理與保護規劃、行動隨之緊鑼密鼓地進行。底泥清淤、淀中淀邊村污水垃圾廁所等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全面整治“散亂污”企業、啟用白洋淀引黃泵站為淀補水等。此外,京冀兩地聯合印發《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水污染防治工作機制》,建立聯合監測、資訊共用、聯合執法、應急聯動等機制。
“治理後的白洋淀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流入白洋淀的三條河流摘掉了過去劣Ⅴ類水質的‘帽子’。”雄安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景權表示,今年1月至9月,白洋淀湖心區水質改善為Ⅳ類,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同比下降5.28%。
“看著白洋淀的水越來越乾淨,我心裏相當高興。”68歲的趙老扁是白洋淀的一位老船工,提起白洋淀的變化,他特別有感觸:“小的時候,口渴了就直接到淀邊用手舀水喝。後來水質變差了,也就沒人再喝了。新區設立3年多,白洋淀變化可真不小,我估計過幾年就又能舀著喝啦。”
生態治理和保護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備受關注的民生工程。
依水而建的通州,曾因豐富的水系資源漕運通達,商賈雲集。但傍水而居的居民,也曾因為這些河流,深受臭氣之苦。設立北京城市副中心以來,隨著水環境治理步伐加快,這裡的河流變清了,綠色擴展了,藍綠交織、水城共融,一派自然綠意之中看到的是通州區努力打造城市綠心的決心。
城市綠心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點功能區之一。位於通州北運河兩側的大運河森林公園在規劃層面上是城市綠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從開園之日起,就成為了北京民眾週末閒暇時最喜歡去的地方。
溝通南北的千年運河,在歷史上也是聯通京津冀經濟人文的重要紐帶。大運河流經“通州—香河—武清”的段落屬於北運河。“北運河流域是京津冀三地的重要生態屏障和重要功能節點。”通州區委書記曾讚榮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三地通過實施生態綜合整治建設,提升改善水生態環境,同時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大運河環境改善是京津冀生態領域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6年來,京津冀三地加快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攜手打響藍天保衛戰、啟動水源修復工程、強化土壤污染源頭治理,不斷建立完善生態管治制度,區域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不斷擴大,協同治理成效明顯。2014年至2019年,三地PM2.5年均濃度均呈下降趨勢,其中北京市從2014年的85.9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下降51%,京津冀區域下降46%。
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為京津冀實現高品質發展奠定了基礎。視察團表示,目前,京津冀已建立了環境應急聯動機制,在水污染應急、重污染天氣應對等方面協同配合、形成合力,跨界污染應對能力不斷提升,聯防聯控機制走在全國前列。未來應深入拓展三地協同治理的領域,為京津冀協同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
“希望三地進一步健全京津冀聯建聯防聯控機制,加快建立‘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生態補償機制。”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政協副主席王二虎建議,三地採取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産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不斷加大流域、生態涵養區的補償力度,共建宜居、宜業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大生態。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生態協同發展是短板,也是重要增長極。”全國政協委員、福建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表示,“十四五”期間,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實現更高品質生態美,要更注重綠色發展的“四生一體”(生産、生活、生態和生命健康)理念,尤其要處理好城市生産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既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品質。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委員潘新洋表示,要加快建立推動京津冀區域綠色生産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鼓勵企業轉變生産方式,走綠色化發展之路。同時,通過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降低維護生態環境的成本,提高生態文明維護的效益。
▲▲▲打造三地互嵌耦合産業鏈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成立。今年,雄安3歲了。3歲新生的他,如今長成什麼模樣?
11月16日下午5點20分,視察團走進了雄安新區容東片區。雖然已是夜色降臨,但是,近千個塔吊林立,燈火輝煌,工人們依然熱火朝天地忙碌著。看著這震撼的場面,讓人真切感知到他們所迸發出的能量。這種能量,叫雄安速度。
100天建成一片建築群,1年修好一條100公里的高速公路,3年造林32萬畝……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可能完成的目標,在雄安連續達成。
“過去3年,有超過10萬名施工人員,晝夜工作在這裡。有超過90家央企,明確表示‘雄安建設不缺席’。”雄安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陳峰表示,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市域外”集中承載地的雄安新區,建設發展十大工程順利推進,涉及的67個年度重點建設項目,在2019年11月底已全部開工建設。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也是能否真正實現協同發展的關鍵所在。
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累計達2.28萬件,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759家,疏解提升市場631個、物流中心122個……6年來,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交出一份亮眼答卷。“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在減量中倒逼集約高效,北京與津冀産業協同蹄疾步穩。”劉伯正表示,2019年,三地經信部門簽署《進一步加強産業協同發展備忘錄》,推動産業協同發展邁出新步伐。
産業疏解帶動人口疏解已成為首都調控人口的基本思路。2016年到2019年,北京人口減少近80萬人,平均每年外流20萬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隨産業轉移向河北的燕郊、大廠、香河、廊坊等熱點區域。
6年來,一批産業協作標誌性項目在河北開花結果。據了解,總投資74億元的北京現代第四工廠、總投資18億元的新樂三元工業園等項目相繼投産;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建設持續推進,首鋼京唐二期一步工程、城建重工新能源汽車生産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竣工,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統計顯示,2014年以來,河北省累計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9773個,2452家北京投資企業落戶雄安新區,有力促進了河北産業結構優化。
産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實體支撐。視察團表示,歷經6年發展,北京“瘦身提質”,天津“強身聚核”,河北“健身增效”,三地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調整。特別是今年,京津冀三地加強區域疫情聯防聯控,攜手推動産業鏈復工復産,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穩步恢復。
同時,視察團也表示,積極穩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仍然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首要任務。三地應結合區域産業優勢和特點,做好與“十三五”相關規劃的延續銜接,形成整體謀劃,在加快形成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為産業協同發展謀新機。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産業協同目標,是利用京津産業優勢實現河北産業轉型升級,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産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臺聯會長高峰表示,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是三地分工合作下的創新驅動發展,因此,需要打造一個良好的産業生態系統。“如何打造這個新的産業生態系統呢?能不能找到一個支點?我認為,這個支點就是雄安新區。把北京、天津的一些高端高新産業轉移到雄安,通過雄安再輻射到河北。雄安新區要以産業技術和模式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吳國華表示,要在科技創新、文化發展、生態涵養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實現生態與科技之城新局面,緩解“大城市病”。同時,制定有針對性的引導政策,全面剝離一般製造業,同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合力。
“‘轉得出’和‘接得住’是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中至關重要的環節。然而,現實情況是轉不動、接不住。”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僑聯副主席魏英傑看來,“京津向河北疏解的多是資源密集和勞動密集型行業,而河北更願意承接的是高精尖産業,雖然勉強承接了相關産業,但由於不是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辦事,導致某些落地項目停滯不前或遲遲不動。疏解京津的高端産業,對於三地城市群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了,北京的壓力才能變小。”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標導向是要將京津冀地區建設成為未來的世界級城市群,這就需要京津冀地區要有高度的産業互補性,形成‘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的新發展格局。”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聯專職副會長鄭平建議,“十四五”期間,京津冀三地要在産業規劃階段統籌開展分工配套,深化協同創新研發,加強科研成果轉化,發揮産業基金引領作用,打造京津冀三地互嵌耦合的産業生態鏈。
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表示,要緊緊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以協同創新引領産業協作,破除限制資本、技術、人才、勞動力等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讓各種創新要素在三地集聚和順暢流動,讓京津冀三地人民共用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