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市政協啟動“五千委員齊參與,助力分類新時尚”專項民主監督活動,組織委員圍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聚焦身邊、周邊、路邊,與市區政府部門、街道社區負責人、物業代表、居民代表等座談交流,深入各類垃圾處理場站等調研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等情況,形成了《北京市政協關於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的專項監督報告》。
成效:實現“六升兩降”
《專項監督報告》提出,垃圾分類工作主要體現在分類“六升兩降”上。“六升”即家庭廚余分出量大幅提升,9月的分出量從《條例》實施前的每天309噸增長至每天3837噸,增長11.4倍;廚余垃圾分出品質逐步提升,廚余垃圾品質達標的桶站數達到70%以上;桶站設置達標率進一步提升;指導員值守率明顯提升;宣傳動員覆蓋率明顯提升,市民知曉率普遍在85%以上;執法檢查力度持續提升。“兩降”即其他垃圾清運量明顯下降,同比下降30%左右;執法檢查和市級抽查的問題率均呈下降趨勢。
同時,本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能力不斷提升。全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共44座,總設計處理能力達到每天32711噸,生活垃圾通過焚燒生化等資源化方式處理量佔比從2017年的50.85%提高到2020年72.07%(截至7月),填埋處理量佔比從49.15%下降至27.93%,工藝更為合理,結構更加優化。
問題:廚余垃圾“破袋”問題突出
委員在民主監督中發現,受大家普遍關注的是廚余垃圾“破袋”問題。市政協人資環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很多市民提出破袋十分麻煩,這一過程不僅容易弄臟雙手,還會導致垃圾桶散發臭味,該問題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針對廚余垃圾處理,《專項監督報告》還提出一項需關注的問題:自《條例》實施以來,市主管部門逐步形成以“廚余垃圾分出率”作為區域垃圾分類情況的評判標準,在本階段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同時要注意園林綠化等用地對廚余垃圾處理後産生的肥料和沼渣總量的消納能力。
委員在監督中還發現,生活垃圾收、轉、運體系有待完善,存在著垃圾收運路徑碎片化、垃圾流向模糊、具備分類功能的密閉式清潔站數量不足、對廢玻璃瓶等低價值可回收垃圾回收意願不強等問題。
在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方面,《專項監督報告》提出,本市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分佈缺乏統一規劃,無法實現區域全覆蓋,原有社區回收網點也因為嚴格的城市治理被取締。登記在冊的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2380家,但尚在經營狀態的只有1015家。
建議
完善可降解塑膠袋産品標準
針對“破袋”難題,《專項監督報告》建議,完善可降解塑膠袋的産品標準及規範標識,吸引更多社會力量投入到廚余垃圾處理和再利用中來。建立健全廚余垃圾“破袋”制度,要求家庭廚余垃圾應瀝除油水,在指定時間段放至專用收集容器,使用一次性收納袋裝納的,應將收納袋另行投放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對未按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並拒不改正的個人,以及對混合收集已分類投放垃圾的收運單位,按相關規定給予處罰。
建議
促進快遞包裝重復回收利用
《專題監督報告》建議,由相關部門牽頭,制定快遞包裝盒(箱)生産標準,對材質、形狀、尺寸等進行統一規範,以利於快遞包裝盒(箱)在不同快遞企業間重復回收利用。
鼓勵快遞企業建立快遞包裝盒(箱)回收利用機制,對於用戶手中品質強度均滿足再次使用要求的標準化快遞包裝盒(箱),按照銷售價的一定比例予以回收利用,提高快遞包裝盒(箱)的重復使用率。
建議
在每個小區(村)設可回收物交投點
《專項監督報告》建議,由街道(鄉鎮)統籌,居委會或小區物業負責,在每個居住小區(村)至少設置一處可回收物交投點,由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將可回收物交由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收集運輸,並簽訂服務合同。由區級統籌,街道(鄉鎮)負責,在每個街道(鄉鎮)至少設置一處可回收物轉机站,承擔轄區內包括廢玻璃、廢泡沫塑膠、廢紡織品、大件垃圾等在內的低值可回收物托底回收工作。
建議
施行生活垃圾分類與信用評價掛鉤制度
《專項監督報告》建議,施行生活垃圾分類與信用評價掛鉤制度。將生活垃圾分類與信用體系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針對不施行生活垃圾分類,以及侮辱相關工作人員等行為,研究制定懲戒措施。在正式實施前,可設置一個緩衝期,面向社會廣而告之,對有關行為予以提醒、勸誡,引導和推動更多人形成生活垃圾分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