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兩岸共同記憶 開始思考統一後台灣治理問題|中國世界觀.027

發佈時間: 2020-11-20 18:3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本期主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對兩岸關係的表述相較“十三五”有了新的變化,應作何解讀?目前臺海局勢持續緊張,美國借台灣問題向中國挑釁動作逐漸升級,中國如何應對?推動兩岸凝聚共識、和平發展的重點是什麼?

本期微評:近日美國大選飽受關注,無論結果如何,其遏制中國發展和亞太戰略都不會改變。在美國啟動全面遏制中國戰略的背景下,要做好備戰和應急處置預案。儘管目前臺海局勢詭譎多變,但國家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時與勢不會改變,“十四五”期間祖國統一的條件會更加成熟,要將實現祖國統一納入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容,開始思考和共同探索祖國完全統一後台灣地區的治理問題。一方面,要在加強兩岸産業合作和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基礎上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臍帶”,是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應遵循的“大一統”和合文化的重要支點,在網際網路時代,尤其要重視中華文化在兩岸的共同話語體系建設。抗日戰爭時期台灣同胞沒有缺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台灣同胞不該也不會缺席。愛國主義基因要在台灣同胞中予以激活,喚醒台灣青年一代的民族魂、中國心,讓兩岸共同記憶、共同文化、共同生活行為習慣成為一種不需提醒的自覺。

特約評論人:駱沙鳴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協副主席

本期責編:江虹霖 李培剛

台灣東北角海岸基隆嶼。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中國世界觀》評論欄目由中國網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十四五”期間祖國統一的條件會更加成熟

新鮮出爐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為兩岸關係發展新階段作出戰略謀劃。具體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加強兩岸産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援臺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援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

“十四五”規劃《建議》對於兩岸關係的表述與“十三五”規劃是一脈相承的,體現了對臺工作的戰略定力堅如磐石,同時也為兩岸關係重回正軌留下空間,蘊含著台灣可以利用的歷史性機遇。

目前臺海局勢詭譎多變,美臺各懷鬼胎,以臺制華與挾洋自重,這一唱一和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近日美國大選飽受關注,無論結果如何,其遏制中國發展和亞太戰略都不會改變。我們應警惕美國越來越出格的粗暴行徑和臺美關係不斷升溫對涉臺工作嚴重干擾,在美國啟動全面遏制中國戰略的背景下,不能排除美國的局部軍事干預及我“以戰止獨”的可能性,要做好備戰和應急處置預案,充分準備應對台灣失序和臺海危機等各種可能發生。

當然,我們還要看到另一面。最近台灣一項民調顯示,94%受訪民眾希望兩岸和平相處,有超過80%民眾贊成兩岸要交流,贊成對抗的只有2.6%。這充分顯示求和平、求合作、求發展仍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訴求和民意民心,增互信、聚共識、促融合才是兩岸統一的必由之路。

我個人認為“十四五”期間祖國統一的條件會更加成熟。要將實現祖國統一納入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容,開始思考和共同探索祖國完全統一後台灣地區的治理問題。


構建兩岸區域經濟命運共同體 鼓勵臺胞臺企融入“雙迴圈”浪潮

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思想的重要內容。儘管目前臺海局勢詭譎多變,但國家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時與勢不會改變。如今正處在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節點,我們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和促進臺胞臺企融入大陸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雙迴圈”浪潮,推動構建兩岸區域經濟命運共同體,讓台灣同胞共用兩岸一家親的福祉和共為中國人的尊嚴。

建議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構建兩岸區域經濟共同體制度體系;支援有條件的臺企同等享受大陸企業技術改造投資扶持政策;設立兩岸特別金融機構或建立兩岸特別基金,為優質台資企業和民企對外直接投資提供專項外匯資金支援;引導兩岸共建5G産業鏈和兩岸行業標準的制定;整合兩岸海洋專業高校專業人才,先期成立兩岸線上海洋大學;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引導臺企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建立“專精特新”代工企業庫名單,有利於龍頭臺企尋找誠信良好、技術設備先進的代工夥伴。


文化是兩岸和平發展的“臍帶” 要確立中華文化的話語權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的一個亮點是2035年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治是最大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臍帶”,是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應遵循的“大一統”和合文化的重要支點,是推動兩岸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重要內容,所以繼續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勢在必行。

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光大抗戰文化、鄭成功文化、孫中山文化、閩南文化、媽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在網際網路時代,尤其要重視中華文化在兩岸的話語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多媒體載體和網路文化,應用直播VR、AR等傳播模式,主動回應台灣同胞的關切和疑問,及時主動有效地引導,講好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故事,積極構建兩岸分眾化、差異化傳播格局。

例如,河洛文化“大一統”理念是“促統反獨”強大的思想支撐和理論支撐。兩岸智庫和兩岸青年要深入開展河洛文化與閩臺關係的研究,深化“河洛文化圈”的研究,進一步做好轉化利用,落實加強保護與活化利用並重,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閩臺文化産業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完善臺胞臺企與大陸居民企業在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方面同等待遇政策,加強涉臺文物保護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係牢兩岸文化精神紐帶。

兩岸文化通則觀念通、情感通、民心通,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就將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增強。


喚醒台灣青年一代血液中的愛國基因

歷史的問題必須歷史的解決。今年是台灣光復75週年,兩岸同胞共同回顧抵抗日本侵略的歷史,紀念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到祖國懷抱,呼籲兩岸人民銘記這共同的血淚記憶。這類紀念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鑒古知今,才能更好體悟台灣同胞的特殊歷史遭遇和複雜心態,我們要客觀認識台灣同胞在民族分裂悲劇的歷史中形成的所謂“台灣人的悲情意識”,同時警惕歷史悲情之下的過度詮釋與史觀錯位。應當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糾正台灣教科書中“去中國化”的內容,幫助兩岸青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駁斥“台獨”勢力所謂的“殖民有功”和“台灣地位未定論”謬論。正確理解台灣青年對於自身身份認同的障礙和焦慮,引導台灣同胞重建並弘揚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理清台灣歷史文化和台灣及南海諸島主權重歸中國所具有的歷史與法理依據。

歷史告訴台灣青年,抗日戰爭中台灣同胞沒有缺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台灣同胞不該也不會缺席。昔日,台灣英烈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尊嚴;如今,這種愛國主義基因要在台灣同胞中予以激活,喚醒台灣青年一代的民族魂、中國心,重建台灣同胞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無論臺海局勢如何發展,兩岸凝聚共識都是必須全民大力推動的,尤其使兩岸青年交心交融,讓兩岸共同記憶、共同文化、共同生活行為習慣成為一種不需提醒的自覺,讓祖國統一成為新時期全體中華兒女的共識和行動指南!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進入專題:

中國世界觀:在中國理解世界 從世界觀照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