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陽谷縣政協:有事好商量 架起連心橋

發佈時間: 2020-11-16 11:19:05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張正朋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政協積極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助推基層協商民主建設,在全縣探索建立了“有事好商量”政協委員工作室,政協委員走進一線,聆聽基層聲音,了解群眾需求。縣政協搭建協商平臺、規範協商制度,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實現了建言資政與凝聚共識“雙向發力”。

  搭建服務群眾“新平臺”

  完善機制。陽谷縣政協認真踐行“協商於民、協商為民”的要求,按照“請進來、走出去、聯起來”的思路,迅速建機制、搭平臺,選擇了5個鄉鎮(街道)以及相應的10個村(居、社區)開展基層協商民主建設試點工作,制定印發《關於加強“有事好商量”政協委員工作室建設實施方案》《關於政協委員密切聯繫群眾服務的實施意見》《基層協商議事工作規則(試行)》等文件,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建設鎮、村協商議事工作室,建立“有事好商量”基層協商議事會制度,探索開展基層協商議事會活動。

  建立網路。成立了縣基層協商民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指導全縣協商民主建設工作。鄉鎮級層面依託政協工作聯絡委員會,設立“有事好商量”工作室建設小組,由專人全程參與工作室建設,確保工作室合理規範,既方便接待群眾,又有利於社會監督。

  拓展內容。成立的鄉鎮(街道)“有事好商量”工作室,以政協聯絡室主任為協商議事會議召集人,負責協商議事相關組織協調工作;村居(社區)社情民意聯繫點工作,由聯繫該村的縣政協界別組或聯絡委負責人,負責相關協商議事組織工作。利用微信群、公眾號等載體,探索建立網路議事平臺,讓群眾在指尖上就能進行廣泛協商。健全制度規範,做到有牌子、有場地、有內容、有程式、有制度、有反饋。截至目前,陽谷縣試點鄉鎮(村)圍繞縣城周邊垃圾清運、農村住房條件改善、區域供水遺留問題、縣城停車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基層便民服務中心不便民、營商環境優化等組織協商議事會議10余場,協商解決各類問題125余件,推動了一批民生實事得到妥善解決。

  完善服務群眾“新路徑”

  強化指導。基層協商民主建設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陽谷縣成立推進“有事好商量”政協委員工作室建設工作指導組,認真研究謀劃委員工作室工作的重大問題和關鍵環節,把好政治方向、發展方向;出臺了《關於充分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推進全縣基層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把這項工作作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決勝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舉措。

  深入基層。縣政協主動作為,認真研究制定政策文件,科學確定試點單位,精心指導“有事好商量”工作室建設,組織召開基層協商民主工作推進會,發揮了統籌協調、組織推進和督促指導作用。縣政協主席、副主席帶領專委會成員和政協委員下沉到鄉鎮(街道)、村居(社區)一線,組織議題有關人員實地調研走訪,積極做好“會前功”,獲取第一手資料。同時,把協商活動搬到戶外廣場、車間工地和農家小院,倡導沒有會場只有現場、沒有官話只有實話的“簡易協商”。

  及時總結。總結提煉好的經驗做法,推動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建立“有事好商量”工作成果採納、落實、反饋機制,推動工作成果轉化為黨委政府決策、民生實事項目等方面的內容,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

  創新服務群眾“新模式”

  創新模式。陽谷縣政協借助“有事好商量”搭建制度化、常態化的協商平臺,建立了“4+X”協商主體模式,“4”即政協委員、村居幹部、黨政部門負責人、群眾代表作為協商會參與主體,“X”即利益相關者。協商議事會議協商什麼、誰來協商、如何協商等都有明確規定,議題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既聚焦鄉村振興、“兩不愁三保障”等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又關注小區物業管理、城市停車難、城鄉居民醫保辦理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通過張貼公告、發放徵集表、召開座談會等方式,收集篩選議題並公示,基本做到“議什麼由群眾説了算”,打通了基層協商“最後一公里”。

  豐富活動。每年縣政協定期組織適合專委會和界別特點的聯誼活動,不斷增進委員間的溝通和交流。專委會、界別委員工作室和鄉鎮(街道)“有事好商量”政協委員工作室建立了良性互動交流機制,專委會、界別工作室每年到鄉鎮(街道)“有事好商量”政協委員工作室定期開展兩次活動。

  發揮實效。縣政協把“圍繞熱點問題,緊盯社情民意”作為“有事好商量”政協委員工作室建設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人才薈萃、聯繫廣泛、渠道暢通、代表性強的優勢,引導和鼓勵政協委員牢記職責使命,在凝聚人心、增進團結、維護穩定上發揮積極作用。如:獅子樓街道“有事好商量”工作室在集市中心“擺攤設點聽民聲”,累計發放宣傳頁2000份,收集意見建議45多條,當場答覆問題22個;縣政協教科衛體專門委員會組織開展“到人民中去”政協委員走基層系列活動,送文化、送健康、送溫暖,共為群眾政策性解答80余次、解決實際困難45件次,形成高品質提案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