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政協探索委員下沉“一線”履職紀實

發佈時間: 2020-11-15 09:23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高新國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從“廟堂之人”到“身邊之人”——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政協探索委員下沉“一線”履職紀實

“原來覺得政協委員開會是給國家出主意的,關注的是大事,沒想到他們也關心老百姓身邊事,給老百姓辦實事。”

秦庚明是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蓮花湖小區居民,他對政協委員的“新認識”,源於小區堆積一個多月的垃圾在政協委員的協調幫助下被清理,居民乾乾淨淨喜迎2020年元旦。

像秦庚明一樣,越來越多的山海關區居民對政協委員有了“新認識”——他們離自己很近,不是坐在會場高不可及的人。

從“廟堂之人”到“身邊之人”,普通民眾對政協委員認識的轉變,始於山海關區政協在社區、村委會建立委員工作室,讓委員活躍在群眾身邊,把政協協商延伸到基層,在社會治理中發揮出“接地氣”的“一線”作用。

讓所有委員活躍在“一線”

“除了參加會議,不知道該如何更好履職。”山海關區政協委員張繼宏的困惑在基層政協委員中有一定代表性。時間一長,“年委員、季常委,偶爾參加一次調研視察”成為委員履職的“自畫像”,即便提交提案,由於缺乏深入調研,大多意見建議不具針對性、可操作性,久而久之在群眾心目中形成“會議委員”印象。

“原因是委員與群眾打交道少、離老百姓遠。”不久前,從山海關區政協主席任上履新秦皇島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的張洪順説,如何展現新時代政協委員新形象,增強“四個一線”意識,促進政協發揮好“三個重要”作用,充分展現人民政協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這成為區政協的新課題。

委員走近群眾,就要沉在基層。2019年1月,以孫鐵軍委員名字命名的試點委員工作室成立,地點設在孟姜鎮關門口村委會,5名委員排好班,每週六上午在這裡“聽民聲、集民意”。“通過幫助解決劉道莊村水管漏水等問題,村民得知委員工作室有用,來諮詢問題、反映情況的逐步增多。”孫鐵軍説。

去年7月,根據區政協方案,以宣傳政策、議政建言、服務群眾、民主監督為職責的委員工作室建設在全區推開,城鎮每個社區設一個,農村附近幾個村設一個,全區共設立28個委員工作室,每個工作室包括1名組長在內有4-6名委員,每週六上午有1名委員值班,實現“服務區域覆蓋全區城鄉、工作主體覆蓋全體政協委員”。隨後,包括工作職責、走訪制度、懇談會制度、民主監督辦法、協商議事流程、工作室考評制度、委員履職量化考核細則等14項制度相繼出臺或完善,促進委員工作室規範化運作。

真正使委員走近群眾

委員工作室還設有公示牌和委員聯繫電話,居民反映的問題,能辦的幫助協調解決,或告訴居民通過什麼渠道解決、找什麼部門解決,有些問題通過區政協辦公室向有關部門反映。如果沒有居民來訪,委員可以調研走訪。區政協領導分片包聯工作室,每週六到各工作室指導工作。委員工作室與社區、村委會對接後,確定年度和階段性工作重點,確保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在新影社區委員工作室,記者打開一本值班日誌,其中一頁記錄的是高文學委員在7月18日值班情況:劉冬梅希望儘快清理小區堆放的垃圾;走訪4戶居民,有反映垃圾清理問題的,也有反映底商夜晚聲音大影響休息的。在反饋意見中記錄:與負責小區垃圾清運的環衛公司聯繫,儘快解決居民反映的問題;與小區底商溝通營業時間,儘量不影響住戶;同時,將問題反映給區政協辦公室。

李穎是新影社區黨委書記,説起蓮花湖小區垃圾清理問題,對委員工作室的幫助深表感激。由於開發商放棄物業服務,蓮花湖小區垃圾堆積一個多月無人清理,2020年元旦將至,居民怨言不斷。“在委員的幫助協調下,先把垃圾清理走,再做居民工作。”李穎説,自己擔心的居民不交物業費問題沒有出現,反而更加配合社區工作了。

“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跟自己有關的民生事兒。”新影社區居民高愛民説,委員工作室幹了不少實事,居民都是受益者。

第11委員工作室負責人、區政協委員關鍵協調來水泥、地磚,幫助石河鎮陳莊村硬化、綠化村路,清理垃圾,村裏環境得到了改善。

“以前在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評比中經常受到批評,現在不怕評比了。”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陳景波開心地説。

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歷娜説,委員深入基層更容易發現部門發現不了的問題,幫助協調解決,對部門工作有很大促進作用。

幹不好都不好意思

政協委員越來越受居民歡迎,委員工作室成了居民抬腿就來的地方。一年多來,委員工作室推廣建設成效顯著。

“但剛開始推廣時,區政協也擔心委員能不能堅持、有沒有精力、能不能幹好。”山海關區政協副主席王印昌説。

“看到其他工作室內容豐富多彩,老百姓那麼認可,就要想辦法幹好自己負責的工作室工作。”第14委員工作室負責人劉利新坦言,剛開始不知如何開展工作,但在區政協培訓指導下,幫居民解決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提案意見建議也更加具體深刻,“發現委員工作室是個好平臺。”

劉利新的話,在平安裏社區黨委書記趙蕊那裏得到印證:“7名社區工作人員為7000多名居民服務,壓力很大,委員工作室除了支援創城、疫情防控等工作外,還協調解決430戶居民取暖等一些問題,成了社區‘編外人員’。”趙蕊説,委員幫助社區工作的同時,從網格管理員那裏獲得社情民意資訊,實現了資源共用。

而許兆靜委員説,安排好本職工作後到委員工作室值班,直接與老百姓打交道,除了便於深入調研外,還能結合本職工作,了解群眾需求,有助於改善公司工作,也是一大收穫。

大家都在努力提高接待群眾的能力。景絮委員剛到工作室值班時很納悶:“一句話能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到工作室反映?”不了解政策、不知道找誰、不清楚程式,隨著接待人次增多,景絮發現,恰恰正是這一句話的事兒,可能造成幹群矛盾,幫助解決好,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誤會。王穎委員也深有同感,曾幫助聯繫解決了一戶雨水倒灌問題,家庭內部矛盾得到化解,對有關部門十分感激。

搞好工作室工作,委員們還有自選動作。孫鐵軍委員工作室開展送醫藥衛生下鄉、慰問抗戰老兵等活動;關鍵委員負責的工作室開展公益主題活動;劉利新帶領工作室與第12委員工作室聯合完成北營子滿族村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項目申報……

“在一線引領群眾、在一線獻計出力、在一線匯集民意、在一線服務民生、在一線增強本領。”區政協辦公室主任曹長路介紹,委員工作室成立以來,組織民情懇談會39次、協商26項次,接待群眾1000余人次,走訪群眾近1200戶,收集上報社情民意資訊312條,進行專項民主監督86次,開展政策宣講活動18場次,為群眾辦實事好事285件……

小小工作室,展現大作為。從“廟堂之人”到“身邊之人”,委員離群眾越近,協商越深入基層,政協力量越得以充分體現,越能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出應有作用。

豐富的實踐成果,讓山海關區政協推動委員下沉“一線”履職,得到區委大力支援,秦皇島市政協予以指導,河北省政協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