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萬里長 金色名片世界揚——全國政協“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監督性調研綜述

發佈時間: 2020-11-12 09:41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李冰潔 | 責任編輯: 李晶

長城,作為我國乃至世界體量最大、分佈最廣的具有線性特徵的軍事防禦體系遺産,已于1987年被列為世界遺産。長城是人類歷史上宏偉壯麗的建築奇跡和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景觀,在中華文明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與地位。

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明確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範圍,重點建設管控保護區、主題展示區、文旅融合區、傳統利用區等4類主體功能區,並計劃用4年的時間,到2023年底基本建成。

8月28日至9月4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奇葆率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赴山西、河北兩省5市13縣(區),就“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行監督性調研。調研組實地踏查長城及相關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重要遺址遺跡20余處,與兩省人民政府、文物局及相關市縣(區)基層文物部門負責人、長城保護員和當地群眾進行多次座談,而後於9月9日在北京召開座談會,深入了解長城保護利用工作成績與問題,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

精准保護是基礎公園建設是主體

從山西到河北,委員和專家們一路考察了不少長城遺址,有不同年代的、不同類型的、不同風格的,大家有一個總體的感受:長城情況複雜、差異很大,需要著力推動保護理念、手段方法、體制機制創新,以達到高品質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目的。

“我們這次調研是站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大背景下,也就是説,長城的保護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劉佳義説。

委員們認為,綿延2.2萬公里的長城,其保護不可能按照同一標準,不同類型的長城要採取不同的保護措施,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那麼,怎樣進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命題下的長城保護呢?委員們建議要精准保護,同時要分類施策,這其中大致要分為4個等級。

首先是實施“現狀保存”,保護好遺址的現存狀態,守住不能繼續被人為破壞的底線。

第二是“關聯保存”,即與一些標誌性、典型性的保護線段相聯繫的長城墻體、建築等,需要不斷積極搶險,儘量延長其壽命。

第三是“遺址修繕”。在崇禮長城嶺,大家看到的“長城”實際上是不足一米高的“石碓”。“不介紹還真不知道這是長城。”“兩步就能跨過去了。”“看不出來長城軍事防禦的功能。”“儘是滄桑,卻不雄偉。”大家的觀感百喙如一。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實際保存相對完好的段落城墻高度能達到6米,也是經過修復的。由於要協同舉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委員們建議崇禮的長城還是要進行一部分遺址修復,讓世界各國遊客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

第四是“原樣修復”,這是保護中等級最高、難度最大、標準最嚴的要求。在北京座談會上,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文化和旅遊部《長城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專項規劃》編制負責人董耀會舉了居庸關的例子。他説,原本居庸關只剩下一個雲臺,但是後來堅持復建後,成為北京標誌性的景點之一,景區年收益能達到五六個億,帶動了整個區域的發展。因此,委員們建議每一種類型的長城都需要有一段進行原樣復建。

“加強長城文化的研究、傳承、保護,一定要建立在考古與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王亞民認為,長城保護還是要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保持古代建築,包括長城的建築主體與歷史風貌。

對此,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十分認同,並希望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當中,可以在國家層面和各省能夠增加文物部門的發言權。“長城本身就是因地制宜的,長城的保護也需要因地制宜。放在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這個新的背景下,要儘量避免不專業的問題。”

分類施策、精准保護,需要有一個標準。國家文物局已經委託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在做中國長城修復的一個導則,就是將各地遺産點分類,制定保護方法。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王世明認為,公園建設依然要作為主體,打造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統一標識。他建議可以在保護的基礎上,下大力度建設一個核心公園,並且在每個關口建一個小公園。“小一點不要緊,但是要樹立起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標誌,形成一個串聯型的公園,才是一個完整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

注重規劃引領合理展示利用

“國家文化公園究竟是什麼,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過去的長城保護又是什麼關係?”全國政協常委、原國防大學副校長畢京京拋出來這樣一個問題。幾天調研下來畢京京感到,兩省在工作層面都非常認真,但仍需要理論層面的建設。這就要求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堅持規劃先行,只有高起點、高品質做好規劃,才能夠使保護和利用更加科學合理、有據可依。

據了解,按照《建設方案》的要求,文化和旅遊部結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實際,已經建立了一個“1+2+15”的規劃體系。“1”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已形成初稿;“2”是《長城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專項規劃》和《長城沿線交通與文旅融合發展專項規劃》;“15”則是沿線15各省份建設分省保護規劃。

如何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係,一直是遺址保護中一個重要問題。調研過程中,“數字化公園”的概念被多位委員提出。“建設一個數字化的公園,將各地長城遺址溝通起來,連點成線。”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劉廣説。

“我前段時間去敦煌莫高窟,進景區前要先看40分鐘的數字電影,感到非常震撼。”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張建國説,因為莫高窟不能全部開放展示,再加上裏面燈光也比較昏暗,拍成數字電影給遊客一種很全面的體驗。“我覺得我們長城也應該用航拍、數字修復等先進技術,對區域內整段長城有個完整展示。”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長丁偉也表示同意,他建議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手段,從現在開始建立“數字長城”,對於無法實際修復的長城進行數字修復、數字展示,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促進融合發展文旅相得益彰

“長城+”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被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在長城保護基礎上適度發展文化旅遊、特色生態産業。

長城文旅融合,不只是基於遺址遺存,其區域內還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比如大跨度的歷史延續和空間範圍,形成燕趙、黃河、戈壁、草原、西域等鮮明的區域文化;長城沿線的大量村落中,保留著許多相關名人軼事、民俗節慶等文化遺産;長城沿線地貌類型多樣,自然景觀豐富,氣候和生態環境複雜,有著諸多生態涵養區、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長城+”就是要讓這些旅遊資源成為長城文化活動地,並通過長城文化導入助力其發展。

這其中,2022年冬季奧運會就是與“長城+”緊密相關的項目。

在河北崇禮,委員專家們聽到當地工作人員介紹説,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崇禮段)以“自信自強·冬奧盛景”為主題,緊緊圍繞舉辦冬奧會這一歷史契機,打造“長城腳下的冬奧會”時,都頓覺眼前一亮。

“現在這個時機特別重要。”丁偉説,“能夠把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和冬奧會開辦結合起來,抓住這一重大契機,對於長城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互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抓手。”

大力做好“長城+”的文章,需要鼓勵開發長城品牌,建設沿線特色長城小鎮。據了解,“長城人家”旅居帶已經在崇禮長城沿線謀劃建設,其他省份也都在打造長城腳下的美麗鄉村。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戰略支援部隊原政治委員劉福連建議,在傳統村落中植入冬奧元素,打造冬奧長城小鎮和民宿,以冬奧會的契機擴大影響,增加沿線百姓收入,也讓世界各國遊客在冬奧會結束後依然能夠因為長城走進來、住下來。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希望能夠“牽手冬奧會,打響長城牌”,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把散落在京張大地、長城內外的文化珍寶和遺産,在京張協同辦冬奧的過程中“串珠成鏈”。他認為,長城這張中華民族的“金名片”,要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的世界舞臺上“亮起來”,需要加快集中實施一批文旅融合標誌性工程,開展長城周邊生態文化遊,推動從“三億中國人上冰雪”到“三億外國人登長城”,讓世界感知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挖掘精神內涵講好長城故事

“朔漠陰山度漢夷,雲中落雁女兒奇。開關置驛通商賈,塞上干戈可鑄犁。”按我們慣常的理解,長城是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實際上,長城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既是城內外發展商貿的口岸,也是各民族文明互通的橋梁。

山西省左雲縣摩天嶺長城最具特色的,當屬鎮寧箭樓。一般的長城墩臺都只作瞭望、點煙之用,而唯獨這座500公里明長城上的特殊箭樓,能夠駐兵一個連。戰時一旦敵兵來犯,樓上駐兵用箭即可封殺入口;而到了和平時期,箭樓又作關城之用,遊牧民族與漢民族在這裡進行茶馬互市,也因此得名“馬市樓”,馬市城遺址到今天仍依稀可見。

走過箭樓內外,分別是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轄地,這座箭樓作為蒙漢互通的關卡,矗立了近600年。長城,與其説是領土的守衛者,不如説是秩序的守護者。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是一般的工程建設,一定要把‘文化’的文章做足。”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吳尚之建議,深入發掘長城文化的資源,提煉長城文化、架設精神內涵;加強長城沿線主要遺産點、博物館、陳列館對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的宣傳和展示,講好長城的故事;還要成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和新興媒體,向社會大眾、青少年兒童傳播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科學認識長城。

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則提出“愛我長城,知我長城,護我長城”的概念,其中“知我長城”就是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揚長城精神,使其得到很好的傳承。“我建議中小學課本中適當增加一些關於長城方面的內容,傳承長城精神從孩子抓起;再者是從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上,特別是通過影視作品來宣傳長城,它在老百姓中所起到的作用,遠比一般説教宣傳的影響更大。”童剛説。

對此,張建國表示贊同,“講好長城故事不單要通過講解員,也可以用藝術的形式來講。”張建國認為,沒有文化內涵的商業性景區十分枯燥,他建議結合當地的文化藝術特點來傳播與長城有關文化、歷史、建築、文物等故事。“在山西可以採用當地地方戲和曲種,北京可以用京劇,以更豐富多彩的形式來展示長城文化故事,講好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的長城精神。”

“長城沿線博物館眾多,我認為不妨在裏面建立傳統的民間音樂藝術傳習所。”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孔子學院辦公室及“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主任劉月寧認為,這樣不僅豐富了長城的文化內涵,弘揚了民族精神,同時也是一個愛國統一的教育基地。她打算和作曲家一起創作一部“長城組曲”,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些貢獻,通過音樂來增強文化自信。

以古為鑒,無論是團結統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還是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弘揚長城精神、講好長城故事,都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託。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