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基礎研究雖然取得顯著進步,但同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還是明顯的,對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的支撐力度還存在不足。今天我們很多所謂的‘卡脖子’技術其實也是‘卡腦子’,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10月29日,在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組織召開的“基礎研究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界別協商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如是説。
基礎研究是創新驅動的關鍵,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直接關係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非常重視推動基礎研究的發展,自十二屆全國政協開始,連續8年組織召開“基礎研究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界別協商座談會。今年,委員和專家們圍繞“明確基礎研究領域方向和發展目標,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議題與相關部委負責人協商討論、深入交流,共同推動基礎研究繁榮發展。
基礎研究需要“劃重點”
近年來,“卡脖子”一詞成為高頻用詞,雖然這其中涉及政治和外交因素,但歸根結底還是個科學問題,尤其事關基礎研究,不容回避。
在全國政協常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看來,基礎研究是我國贏得“卡脖子”博弈的關鍵。“因此,應由國家利益牽引,服務國家需求,廣泛發動、全面探索、重點佈局、梯次衝擊。作為科研管理部門,應該從‘卡脖子’問題清單的專利覆蓋和科研基礎出發,構架可通向下一代顛覆性技術的立交橋,尋找到可形成後發優勢的發展路線,並給予重點支援。”
如何實現重點佈局、梯次衝擊?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專家張明森的建議是調整目標,集中力量,在兩三個領域集中發力,做到極致。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新型飛行器推進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樸英也認為,國家可以繼續實行以集中管理和單一計劃調節為特點的科技管理,提高對基礎研究重點領域原始創新研究的支援力度,堅持需求導向,審慎選擇研究方向、研究領域,將有限的資源向基礎研究重點領域動員與集中。
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王宏廣關注的基礎研究創新體系的調整與重構問題。他提出精兵簡政、杜絕重復,建立國際一流平臺,推進協同創新,重新構建國家基礎研究創新體系。“建議從‘十四五’起,基礎研究切實把搶佔新科技革命制高點作為重大使命,進一步明確新科技革命的重點與方向,力爭成為新科技革命的共同引領者。”王宏廣説。
對此,科技部副部長黃衛表示,科技部將認真做好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基礎研究規劃編制,加強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系統佈局,明確未來發展重點和方向。
最大限度激發創新主體活力
基礎研究的興旺在於對學術卓越的追求,在於自由探索的精神。因此,厚植基礎研究土壤,塑造原創探索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目前,受基礎研究機制體制影響,創新主體的研發活力並沒有被充分激發。
“我國政府科技項目資助是按照指南申報,儘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從今年起正式設置了‘0-1’原創專項,但仍採用申請書摘要預審淘汰制,使得很多原創性項目在預審階段就被淘汰。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真正重視原創,採用與傳統方法不同的特殊方法進行原創項目評審。”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協原副主席張勤表示。
楊衛也認為,原創探索不應受預先制定的指南的約束,應請戰略性科學家來評價原創探索建議書的創新、突破性、重要性與可行性,並賦予項目管理人員在負責任的前提下以更多的裁量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樊傑提到了青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承擔者的“心理陰影”問題。“同一年反覆檢查,同行審查評價後,非同行又要從頭再來評議,對研究進展的質詢和判斷讓人無所適從,這是科技界自身改革還不到位的表現。應著力科研體制改革,把避免給青年基金承擔者帶來基礎研究的心理陰影放在重要位置。”
“建議進一步調整基礎研究的評價導向,突出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模型和新發現。同時營造符合我國國情的基礎研究創新環境,力爭做到研發經費穩定、研究方向穩定、評價標準穩定、收入待遇穩定、管理機制穩定。”王宏廣表示。
“總之,要麼建立起相應的基礎研究獎項,要麼建立起與基礎研究人才相適應的評價體系,要麼取消或淡化獎項的杠桿作用。否則基礎研究只會成為科研人員在一定條件下的一道小菜,永遠成不了主餐和大菜,永遠産生不了新知識,産生不了原始創新。”張明森直言。
審慎佈局前沿研究
會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李靜海表示,基金委將按照基礎科學、工程技術與資訊科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交叉科學與管理科學四大板塊優化資助佈局。這也引發了委員和專家們對前沿研究佈局的討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周玉梅認為,應在梳理我國關鍵技術需求的基礎上,主動部署與“卡脖子”技術相關的源頭基礎研究,比如積體電路。同時,利用我國在全球有優勢的行業需求,如5G、特高壓、高鐵等領域,和企業深度融合,了解産業鏈條上的技術需求和技術基礎薄弱環節,以需求為導向,部署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保持我國在上述領域的領先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北京市委會副主委、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羅永章提出,白蛋白藥物研發事關當前防疫和國家長遠重大戰略佈局,應重啟白蛋白計劃,加大對重組白蛋白在衰老、心腦血管病、老年癡呆症、糖尿病及並發癥等重大疾病中的基礎研究和藥物研發投入,並對重組白蛋白藥物研發給予和新冠疫苗研發同等程度的支援和重視,以中國的原創科技支撐14億人的健康。
“當前,正值‘十四五’規劃確定和啟動的階段。空間科學作為實現2035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任務的重要抓手,應該確保將其列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表示,自“兩彈一星”以來,航太科技為國家政治和國防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科學探索和研究上卻沒有後續支援計劃。中國要想儘快進入世界創新型國家的前列,並逐步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就必須持續地發展空間科學,以科學産出最大化為抓手,推動科學空間、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