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信仰的現代詮釋

發佈時間: 2020-10-29 09:22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溫金玉 | 責任編輯: 李晶

在中國佛教信仰結構中,菩薩信仰是最為顯著的特徵,明清以來在民眾供奉的四大菩薩中,文殊代表大智,普賢代表大行,觀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願。隨著佛教聖山化的推廣,更有“金五台、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的説法。與其他三位菩薩相比,地藏菩薩擁有更多的身份與職責。

大願弘深

地藏信仰是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而産生的,早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就已有地藏菩薩之名。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記載地藏曾發的大願:“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因這一弘深誓願,被譽為佛門“大願王”。在佛教信仰譜係中,地藏原是眾多菩薩中的一員,並不引人注意。因他胸懷大願,而受到釋迦佛的特別看重。如《佔察善惡業報經》中記載,有堅凈信菩薩曾問釋迦佛:假如佛入滅後,善法消減,惡法熾烈,眾生將依靠誰來修行,以何種方便開示化導,令大眾生信心,除煩惱?釋迦佛就推薦了地藏菩薩。説地藏依自己的本願自在力,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然可以遊化于一切剎土,並圓滿功業,但與我們人間最有因緣,所以他發下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願,將帶領大眾修行。

正是因為地藏菩薩的這一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願,受到廣大信仰者的推崇。我們都知道佛門中有一種説法,佛萬德莊嚴,法力無邊,但也有“三不能”,即“無緣難度,定業難逃,眾生難盡。”第一條是説,佛法再好,也有人不信,你就無法讓他接受而度化他。第二條是説,自己的業自己了,自己吃飯自己飽,父母可以給孩子買最好的鞋,但無法代替其走路,佛教稱為“自作自受”。“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是佛教的因果律,相當於我們世人所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許下的承諾就是欠下的債。第三條是説,眾生為無明業力所牽,前赴後繼,生死輪迴,難以窮盡,猶如河沙。眾生真是無法度盡的。但地藏菩薩卻發下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願與眾生同甘共苦,共證菩提,這就是大乘菩薩信仰中“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真實寫照。他希望在覺悟成佛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在《地藏十輪經》中曾給“地藏”下定義説:“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密藏。”就是説地藏菩薩猶如大地母親,承載世間一切,無論美醜、好壞、凈穢,就像天地含有好生之德,攝持萬物,令萬物生長,這樣的願力安忍不動。地藏因了眾生的緣故,而成佛遙遙無期,這一份悲憫,這一份期盼,這一份救贖,希望眾生最終能夠自覺自悟,其實覺性就藏于眾生心中,“覺”這個字,可以理解為“睡覺”,也可以理解為“覺醒”,生命的本質就是一個從不覺到覺的過程,地藏菩薩用他的“誓不成”喚醒眾生的“自覺成”。當有那麼一天,所有的眾生成為自覺覺人的地藏時,就是地藏“證菩提”的時刻,這應是地藏信仰的核心。

孝心廣大

有詩讚地藏菩薩説:“五乘該盡孝慈心,最是醫王願力深。百草根莖皆不棄,贏來大地足知音。”地藏菩薩是佛門中“孝”的形象代表,而《地藏菩薩本願經》也被視為佛教的“孝經”。

原來地藏菩薩曾是一位婆羅門女子,因其母聽信邪言,不依正法,死後墮入地獄受苦,為了拯救母親,即“為母設供修福,佈施覺華定自在如來塔寺”,並立誓發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正是以此功德不但令其母得以解脫地獄之苦,還連當時在無間地獄中所有罪苦眾生,都得以解脫超生。在這裡,地藏是以一個“孝女”的身份出現,不僅解救了自己的母親,也拯救了眾人。這樣的孝,超越了“小我”的局限,而擴展至對眾生的愛與孝,實現了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理想。

我們知道,佛教傳入中國後,因剃髮染衣,被秉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中土人士所指責,而“不染紅塵”,棄絕親愛,更因有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受到批評。中土的佛教學者始終進行著協調,如東晉慧遠提出“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流行于東亞地區的《梵網經》甚至説:“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將“孝”直接等同於“戒”。唐代高僧宗密在《佛説盂蘭盆經疏》序中説,孝道“始於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貫貴賤,儒釋皆宗之。”盂蘭盆節甚至演化成為孝親節,在中國佛教史上還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孝僧”。北宋僧人契嵩寫下著名的《孝論》,詳細闡述佛教孝道觀,他説“夫孝,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認為佛教不僅不違背儒家提倡的孝道,甚至佛教提倡的孝道比儒家的還要廣大、深遠。清代東林寺沙門知性專門寫有《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一書來闡述地藏菩薩的孝道。當年弘一法師在金仙寺聽靜權法師宣講《地藏經》時,聽到佛在臨涅蓜時,為報答母親的生養之恩,升到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講經,觸動他對逝去母親的懷念,竟在課堂上失聲痛哭,令人真切感受著佛門的孝道與感恩。

幽冥教主

在大乘佛教的菩薩團隊中,菩薩大多現的是在家相,身披瓔珞,頭戴寶冠,只有地藏菩薩現的是出家相。地藏的形象常是手拿錫杖,掌托寶珠。有偈讚曰:“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智慧音裏,吉祥雲中。為閻浮提苦眾生,作大證明功德主。”

佛教信仰體系中,認為眾生輪迴于六道之中,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還有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地獄道的眾生最苦,但地藏菩薩卻説“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地藏為什麼要入地獄?唐代趙州禪師有一公案故事,一天有個弟子來問道:師父修行這麼好,日後會上升哪呢?禪師回答説:“下地獄。”弟子大驚道:“您這樣的高僧,怎麼可能下地獄?”禪師説:“我若不下地獄,誰去救你呢?”這樣的情景同樣在佛經中可以看到。一弟子問佛曰:“誰當下地獄?”佛曰:“佛當下地獄。不惟下地獄也,且常住地獄;不惟常住也,且常樂地獄;不惟常樂也,且莊嚴地獄。”修行者的使命就是令恐怖的地獄化為莊嚴的凈土,令煩惱的眾生成為清凈的菩薩。地藏入地獄就是要真切感知眾生之苦,併發誓與他們共同解脫痛苦。像德蕾莎修女所言:如果我們不像窮人那樣生活,又怎能理解他們的苦難呢!又如王爾德所言:“吾輩皆身處溝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

地藏菩薩與我們最有緣,“護持震旦,化洽無窮。”在歷史的演變中,形成了所謂《地藏十輪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佔察善惡業報經》的“地藏三經”,組合了金喬覺、閔公、道明的“地藏三尊”,更有了固定的地藏節,七月晦日(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民間還演繹出朝山進香、點地燈、放河燈、造法船等活動方式,有七七齋、中元節儀式,更以九華山為信託,建構了影響東亞文化圈的地藏信仰中心。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凈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