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而生 向海而興 廣東省政協大做“海洋文章”

發佈時間: 2020-10-25 09:14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林儀 揭春雁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廣東擁有全國最長的海岸線,海洋生産總值連續25年位居全國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省。然而,從海洋大省進階到海洋強省,廣東仍需要克服不少問題: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比較粗放、海陸統籌力度不夠、沿海城市海洋發展規劃缺乏聯動和協調、海洋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等。

今年,廣東省政協圍繞海洋問題做文章,從海岸線角度切入,開展了“實施與完善我省海岸線使用佔補制度,促進沿海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專題調研。

“海岸線不僅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而且是重要的生態過渡帶、資源富集區和人類海洋開發利用活動的聚集區。但是,高強度的人類開發活動與氣候變化,正損害著海岸帶提供生態系統産品和服務的能力,嚴重威脅沿海區域社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省政協委員唐冬生説。

5月以來,省政協調研組沿著海岸線,深入碼頭港灣、涉海企業,了解海項目建設運營情況,察看近海生態保護修復效果,並召開座談會聽取基層發展訴求。

調研組組長、省政協人資環委主任淩鋒提出,廣東省海岸線使用佔補制度的探索實踐效益明顯,繼續完善和全面推進海岸線使用佔補制度,將有效遏制海岸線特別是自然岸線不斷損減的態勢,撬動有限的岸線資源支撐沿海經濟帶高品質發展。調研組建議試點先行,堅持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形成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同時爭取國家層面支援,厚積政策基礎,以點帶面,全面推動全省完善並實施岸線使用佔補制度。這些建議得到了省政府領導高度肯定。

省政協委員賀軍認為,目前對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保護觀念淡薄,並且對其可持續發展統籌不夠,未充分考慮海洋開發利用活動和涉海規劃的影響。他提出要制定分類分區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生態修復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定期開展資源調查並建立數據庫和資訊監管平臺,把海洋生態系統開發、監督與保護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

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進一步推進海洋環境治理,減緩大灣區高速發展對海洋生態環境的衝擊,使大灣區建成擁有良好海洋生態環境的一流灣區?省政協委員黃小彪建議,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環境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健全大灣區海洋環境合作的利益協調機制、聯防聯控機制、陸海統籌機制、法制相容機制,深化大灣區近岸海域的合作治理。

海洋對於人類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其中,海洋生物醫藥作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其研究與開發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今年年初,農工黨廣東省委會提交了《關於推動我省海洋生物醫藥研究與開發的提案》,建議確立深圳為廣東省海洋生物醫藥研究與開發的中心城市,推動深圳建立海洋生物醫藥研究中心,爭取建立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省級重點實驗室,重點培育地方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海洋醫藥研發機構,突破海洋藥物研究開發中的關鍵技術,提高海洋醫藥發展層次。

鮮為人知的是,廣東省是一個水質型缺水的省份,而缺水主要體現在總量匱乏和水污染上。“相比于普通的調水或引水工程,海水淡化則屬於水資源的增量化技術,可以有效解決單一水源帶來的安全性問題,更能為不斷發展的經濟提供持續的水資源動力。”省政協委員何唯平建議,把海水利用納入城市用水安全保障體系,推動海水綜合利用産業規模化應用;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加大海水利用科技投入支援力度;打造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裝備産業基地,建設國家級海水利用綜合示範區;健全海水資源綜合水利用標準體系。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廣東正在迸發出駛向星辰大海的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