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新時代中國畫的“時代之問”——全國政協書畫室舉辦“新時代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專題座談會

發佈時間: 2020-10-19 09:20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晶


“新時代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專題座談會現場

“新時代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專題座談會現場

9月24日上午、25日上午,全國政協書畫室召開“新時代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專題座談會,議題是學習貫徹《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以習近平文藝思想指導人民政協書畫事業的發展,從政協角度研討“新時代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本期學術週刊承接文化週刊10月12日9版報道,繼續採訪整理與會委員與專家的精彩發言,以饗讀者。

 委員發言·專家觀點(之二)

建立科學的中國畫批評標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怎樣把中國畫中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提煉、展示出來,是國家和民族的責任,也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從古至今,大師層出不窮,那麼我們今天的大師在哪?當我們在經濟、制度等方面為世界作出貢獻的時候,我們文化的貢獻在哪?怎樣運用組織的力量、國家的力量、社會的力量來産生經典作品?這都是我們需要思考與琢磨的問題。還有中國畫的評價標準問題。我們不能用西方標準剪裁藝術創作,也不能用商業標準引導藝術創作,而是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社會價值放在第一位,科學標準的提出是很重要的事情。過去常説文藝批評和文藝創作是車的兩輪、鳥的兩翼,現在文藝批評不僅要引導創作、推出精品,還要提升審美、引領風尚。可以看出,文藝批評不僅與作家、藝術家有關係,還跟整個社會有關係。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當評論家,都可以在網上發聲,這時我們需要有引領主流價值觀的評論出現,不僅對文藝創作有作用,對社會審美的提升也有作用。這些都需要我們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中國畫的“變”與“不變”

全國政協常委、書畫室副主任、國家民族畫院院長王林旭:講到新時代中國畫的發展創新,存在一個“變”與“不變”的問題。變與不變不是片面割裂的,而是一體共存的。改革、創新,就是對傳統的伸展;保護、積累,就是對傳統的繼承。從事文化藝術事業,既要有革故鼎新、大膽探索的藝術精神和勇氣,也要有對自己的民族、國家和傳統的文化自信。這就要“正本清源、守正創新”“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文藝工作者如果沒有很好把握這一點,那麼不是故步自封而不求發展,就是花樣換盡卻不得其法,只是盲目在世界林立的藝術高峰的夾縫中亂闖,終無登上頂峰、撥雲見日之時。因此,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不是把既有成果當成理想的標準,而是追求創造的無限;立足於腳下厚實的文化傳統,著眼未來的超越。對於當代文藝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偉大成就中發現創作主題、捕捉創新靈感,反映新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新時代的精神圖譜,創作精品力作,登頂藝術高峰,讓中國人民群體精神閃光的精神洪流走向世界。

錘鍊中國畫的基本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李翔:中國畫基本功的錘鍊,就是對其共性規律的把握,這直接牽扯到作品的生命。品質是作品的生命,這屬於藝術本體範疇。比如造型問題,新時代中國畫造型應該站在中國畫傳統造型與西方繪畫造型基礎上,並高於傳統造型、高於西方造型,這是有規律可循的。再如色彩問題,新時代中國畫色彩理論體系,應該在繼承中國畫傳統色彩技法基礎上,吸收西方已形成的科學的色彩理論體系精華,形成新的色彩理論。還有筆墨問題,筆墨的基礎是書法,並涉及文學修養、哲學思維等,都有規律可言。這都需要批評家或理論家在把握共性規律基礎上,梳理成完整的中國畫理論體系,以指導新時代中國畫的健康發展。否則,新時代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就會受到阻礙。

中國畫創作要有家國情懷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劉萬鳴:中國畫創作屬個體勞動,每幅作品應該與國家、社會緊密相連。作品為誰創作、為誰立言,是決定畫家格局大小、區分大家和小家的標準。跳出自我,跳出身邊的小小悲歡,心懷敬畏,以真情真感來表達民聲,是當代中國畫家提高繪畫水準的前提。每個時代的優秀中國畫家的作品都表達了時代的心聲,蘊含著家國情懷。如漢唐藝術,宋代的山水以及蘇東坡、歐陽修等人的藝術作品,崇高、偉岸、自信是其精神價值,家國情懷是其作品精神內核,因此他們的作品博大令後人敬畏,體現的正是那個時代中華文化的自信與國家的精神力量。徐悲鴻作為中西相容的一代宗師,他的作品呈現出時代的精神,他的花鳥人物所承載的精神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有的花鳥畫作品以小題材開拓大主題,已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這正是藝術家在大情懷之下體現的大格局。前輩大師為我們樹立了大我、大境界的榜樣,當代中國畫家的創作更應關注國家命運,讓體現大境界、大格局的藝術作品成為中國繪畫主流,方具中國特色,方顯中國氣派。

中國畫創作應該是開放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成:中國畫應該以開放的姿態面向未來。圖像時代正在塑造我們新的視覺感知,來自手機螢幕、電腦、網路遊戲、廣告、海報等的視覺經驗,將成為滋養當代中國畫生長的寶貴資源。世界各國藝術家的優秀視覺創造將為中國畫疆域的拓展帶來有益啟迪。開放的場景為中國畫的未來發展提供多樣的可能。這一切又是以堅守中國畫的本質內核———中華文化精神為根本前提的,而事實上,中國畫的發展也正是在堅守與開拓的雙重節奏中前行的。敞開懷抱的中國畫既與世界繪畫建立起語言互相借鑒的有效通道,又與世界觀眾建立起相互讀懂的情感連接。隨著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畫必將迎來空前廣泛的國際傳播。如果説油畫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繪畫語言,那麼,讓中國畫成為世界性繪畫語言,則是當代中國畫家的共同責任與擔當。

要處理好中國畫與新時代的關係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如何處理好中國畫和新時代的關係,使得中國畫真正服務於新時代,這是對中國畫古今中西理解之後有關“通變”的問題。李可染先生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中華傳統文化是血緣,外來文化是營養,營養是需要的,但不能代替血緣。這是一個藝術家的思考,裏面有很深刻的理論支撐。上世紀傅雷先生在探討繪畫尤其是中國畫發展問題的時候,他雖然是從西方留學回來的,但沒有過度強化中西結合的問題,而是談到中國畫向深處去的問題。這對我個人研究中國繪畫尤其是中國畫本身的價值很有幫助。我覺得中國畫是中國藝術的壓艙石,是我們引以為自豪和能夠有信心的一個核心點。“五四”以來,我們探討更多的是科學和藝術的問題,今天大家也在談,有一點我們也許可以換個思路,即科學的基點可能是藝術的,包括愛因斯坦創造了那麼好的公式形態,本身就是藝術的。而從接受美學角度來看,中國畫這樣的藝術形式不一定是那種簡單的、邏輯化的科學,但一定觸碰了人類內心中相通的、共情的部分,這也是探尋新時代中國畫發展所需要重視的。

新時代中國畫重“神”也要重“形”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王珂:中國繪畫講究移貌取神,把神的表現放在第一位。但中國畫是造型的藝術,沒有高品質的造型,神的表達是無從談起的,神依形而顯,以形寫神是也。尤其是人物畫。元代,取消了科舉制,文人們沒有了通向仕途的路,很多人拿起了畫筆,逸筆草草,聊寫胸中之意,提升了當時繪畫的精神品格。但他們不是畫家,沒有相應的造型、寫形的訓練,得意而忘形,使得元以後的幾百年裏,沒有了像《歷代帝王圖》《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等宏篇巨制,不能不説是得意忘形的代價。中國畫的核心是以線造型,中國畫是靠線與線的疊壓表現空間,因此它表現的不僅僅是外輪廓,這就是中國畫的高妙之處。另外中國畫的底線是筆墨,沒有高品質的筆墨,很難有中國畫的高品質。

中國畫要建立以自身價值為標準的評判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畫院院長孔維克:中國畫要建立以自身價值為標準的評判體系。我們正處在一個思想碰撞、觀念交匯、社會變革的偉大時代,中華民族正在悄然崛起。中國畫如何塑造中國形象、體現中國精神,這需要發揮藝術批評的作用。面對西方藝術的涌入,我們需要分析來龍去脈,了解現象背後的本質;面對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以及外來藝術的比照,我們不能沒有自己的立場和判斷。無論是中國畫走向世界,還是讓世界來認識中國畫,都要建立我們自己的審美框架和價值標準。只有建立以自身文化為參照的審美價值評判體系,才能創造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具有中國立場、具有中國價值觀的藝術批評體系。只有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來建立中國畫評判體系,才能使中國畫在大框架大格局下健康發展,才能真正做到堅定文化自信。

新時代中國畫要在傳統上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劉廣:對於新時代中國畫的發展來説,傳統不能丟,創新只是表現形式的變化及對新事物追求的一種新表現。沒有傳統資源作為基礎,藝術家猶如盲人摸象,不得要領。有傳統經典指導,初步掌握前人積累的技能,再結合在現實生活中認真觀察和領悟,親自在藝術實踐中加以印證,取得真切體會,逐漸培養自己的創作能力,再加上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斷探索和創新的精神,可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現在我外出寫生,一般是動筆少、觀察多。觀察什麼?觀察自然,通過與自然、與古人對話,在創作上留精華、作取捨,找到在當今時代獨屬於自己的創作方式。中國畫的創新是在繼承傳統上加以創新,筆墨精神當隨時代,如果丟了筆墨、丟了線條,就丟了中國畫的筋骨,丟了中國畫的靈魂。“皴、擦、點、染”繪就的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而這些都需要引導,所以我建議在藝術高考中,加上一些有關中國傳統繪畫的元素與課題,讓中國畫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創新,使遵循傳統與發展創新真正結合起來,如此才能真正推動新時代中國畫的發展。

中國畫創新要守住底線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會長高雲:我認為,中國畫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它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審美價值取向。作為中國畫畫家我們有責任傳承發展中國畫藝術,有責任回答好新時代中國畫守正創新的課題。正本清源,傳承好優秀傳統是創新的前提,所以無論怎麼創新,都要牢牢守住中國畫的底線。這個底線我個人認為有三點。一是書寫用筆。中國畫不僅用線表現造型,還講究線本身的品質,賦予線豐富的內涵,是藝術家修養與性情的集中體現。二是散點透視。與西方的焦點透視不同,中國畫家的視點是自由的、多點的,如此才能畫出《長江萬里圖》《千里江山圖》等中國畫特有的長卷形式的作品,這是西畫無法完成的任務。三是神采意境。中國畫家畫人,講究以形寫神,重點在神采;畫山水也不同於西畫的見山畫山、見水畫水,而是把山水作為交流的對象,強調寫心、寫情、寫意,畫胸中的山水,追求詩情意境。因此我建議,新時代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必須要有底線意識,守住底線就守住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新時代中國畫要有創造性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館長何加林:

新時代中國畫要發展,就一定要有創造性,要具備造血功能。我認為,創造性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動源,如果在一個歷史時期沒有了創造性,就沒有了動力。炫技似的東拼西湊不是真正的創造,真正的創造一定要有思想性、文化性,要有高度與深度。而藝術家這個群體是最具有想像力也最具創造性的群體。如果我們能夠在藝術的世界裏盡可能地發揮想像力,去創造新事物,就會影響周圍的人,影響下一代,而這些人中説不定就有可能是未來的科學家,藝術的創造性思維一旦影響到科學家,他們就會有無盡的想像、創造和發明,所産生的影響不可估量。縱觀世界歷史,凡是科技革命一定是文藝復興先行,歷次文藝復興都曾帶來過科學的革命。所以在創造性上,藝術必須先行。當今藝術家應該勇於擔負起這一使命,創作出讓人們獲得精神崛起的藝術作品。

讓中國畫走進群眾文化深處

廣西政協委員、廣西美術館館長龍建輝:廣西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廣西政協書畫院藝術家發揮自身優勢,著力投身扶貧題材創作。他們深入廣西貧困山區采風寫生,了解當地貧困群眾生産生活情況,了解群眾脫貧致富經典案例,為扶貧工作者畫像,畫好扶貧故事;他們建立文化扶貧機制,開展書畫藝術扶貧及文化下鄉公益惠民活動,組織書畫作品公益拍賣,捐資助學,支援教育脫貧;他們認真組織實地調研,為缺乏藝術創作力量的地區培養創作人才,傳授創作經驗,指導市、縣政協以及當地藝術愛好者進行創作,為幫助提升地方美術水準、提高藝術修養積極作為;他們走邊境、訪村寨,聽民意、察實情,從所聞所見找出小切口,捕捉創作靈感,去切身思考、感悟、書畫鄉村巨變和百姓生活,身體力行推出貼近百姓、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書畫精品力作,表現新時代新風貌,彰顯作品親切感和影響力,把傳承與推廣延伸到基層,讓中國畫走進群眾文化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