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老演老戲,老戲老演”怪圈

發佈時間: 2020-10-09 09:26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高新國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走出“老演老戲,老戲老演”怪圈——河北省三級政協聯合開展推進評劇事業發展專題調研

“接到開這個會的通知,我既激動,又感動。”

9月17日,河北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召開“振興地方戲曲藝術推進評劇事業發展”專題調研座談會,81歲的葉志剛老人受邀參加。從事文藝事業63年,他希望在政協調研推動下,不僅僅是評劇事業,而是整個戲曲事業早日振興。

直接推動此次專題調研的是河北省政協主席葉冬松。

今年6月,葉冬松赴唐山市調研,了解到這一具有百年曆史的劇種,面臨活力不足、劇目減少、人才斷檔、市場萎縮等問題,當即提出應推進評劇事業發展,開展省、市、縣三級政協聯動調研。

人才出現斷檔

評劇起源於河北省唐山市,流傳于北京、天津、河北及東北等地,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百餘年發展中,評劇曾經輝煌過,留下了《楊三姐告狀》《劉巧兒》等膾炙人口的劇目,但現在生存發展難以為繼。

河北省文聯副主席、省戲劇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賈吉慶説,“小梅花”是從15歲以下孩子中發掘戲劇苗子的重要活動,但河北梆子“小梅花”已經8年沒人報名了,評劇“小梅花”現在已減少到每年三五人報名。

“老演員離開舞臺,現在青年演員很少有‘冒尖’人才。”國家一級作曲家、全國戲曲音樂學會常務理事葉志剛認為,除了演員人才不足,劇目創作人才同樣嚴重缺乏。沒有新的優秀劇目,“只能陷入‘老演老戲,老戲老演’的怪圈”,市場會越來越萎縮。

待遇需要提高

人往高處走,其中一高就是待遇。戲曲從業人員收入低,甚至沒保障,不僅很難吸引人才,還會造成人才嚴重流失。

“我們曾對全省院團情況進行過摸底,評劇院團有180多個,比河北梆子院團還多。”河北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趙惠芬説,看似數量挺多,但有的已經消失,有的名存實亡,目前主要是唐山、石家莊兩地的評劇院團在支撐全省評劇事業。

“院團自給自足靠市場運營發展太難了。”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原院長龐彥強説,不能完全用市場杠桿去撬動戲曲事業發展,政府要在人員基本收入方面扶持保障,同時結合市場機制提高待遇。他建議,在調研中注意對相關政策連續性進行研究,用好政策指揮棒,更好推動戲曲事業發展。

除了院團待遇低,龐彥強認為還需要解決好“高齡”演員問題。許多演員到一定歲數不適宜再登臺演出,又沒有適當“出口”,只能院團背包袱,時間越長,這方面問題越嚴重。他提出,可以實行戲曲演員“退役轉業”機制,既解決演員後顧之憂,又可減輕院團人員經費負擔,進而整體提高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市場應該拓展

要走出“老演老戲,老戲老演”怪圈,在各方面支援下,院團要發揮好主體作用。

“要借助現代傳播技術手段,激活傳統戲曲藝術。”省政協常委、省廣播電視局局長王離湘説,除了舞臺,要在多種網路平臺上呈現戲曲藝術,推陳出新,關注現實題材,創作更多符合現代審美視角的劇目,“不僅白髮人喜愛,黑髮人也能接受,吸引黃髮人看更好。”

趙惠芬認為,院團應多在劇目上下功夫,創作精品劇目很重要。她建議,在更加關照現實題材的同時,通過新編歷史劇、整理改編傳統戲,讓老劇跟上時代步伐。

在賈吉慶看來,舉辦必要的比賽是促進戲曲事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但現在有些比賽受限,不能評獎,不利於戲曲業務互促互進。他建議,在一定範圍內開展表演比賽,增加社會關注度,發現新人,也促進提升戲曲業務水準。

省政協副主席孫瑞彬表示,將深入了解評劇現狀、遇到的問題,力爭到10月底形成一份高品質調研報告,為評劇事業乃至整個戲曲事業振興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