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織牢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發佈時間: 2020-09-29 09:31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林儀 揭春雁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廣州市政協常委會議熱議基層疾病防控體系建設 織密織牢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本報訊(記者 林儀 揭春雁 通訊員 范勝龍)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是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網底”,是城鄉居民健康的“守門人”。9月25日,廣州市政協常委會議從基層公共衛生“網底”入手,為提升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水準出謀劃策。

廣州市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主任羅京軍表示,近年來,廣州市全面實施健康廣州行動,逐步完善分級診療制度,不斷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醫防融合取得明顯成效。但仍存在不少短板,其中最大短板是“人少事多”和能力相對薄弱,基層公共衛生(疾控)體系這個網底還不夠牢固。

這一點,周鶯委員深有體會。周鶯是廣州市天河區車陂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社區醫生。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她帶領著社區醫生們堅守在防控的前線。從到府排查到核酸檢測,從復工復産到複學,從居家隔離到集中觀察,從慢病管理到傳染病防控,各種報數報表督導,給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挑戰。“全市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像我們一樣,在繁雜任務中盡職盡責。”

要織密織牢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網路,首先要做好“點”的建設。市政協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考察和書面調研等多種方式,對廣州市基層疾病防控體系建設和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等情況進行深入調研。不少數據讓大家頗為憂心。

例如,截至2019年,廣州市有325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平均為0.25個/萬服務人口;上海市擁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038個,平均為0.43個/萬服務人口;杭州市1304個,平均1.60個/萬服務人口。

又如,廣州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築面積按照不少於2000㎡進行設置,遠低於北京(點3500㎡)及國家規定的社區醫院(點3000㎡)建設標準。

人力資源配置不足和服務保障能力不足緊緊扼住了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提升的咽喉。調研組建議,打造廣州市基層公共衛生(疾控)機構升級改造工程,提升建築面積、設備配置、服務功能等標準,與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同時,深化基層編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績效工資制度,健全複合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制度。

“希望我市能通過對這次疫情防控的反思,創新建立聯防聯控的常態機制,在街道設立專門對接的部門辦公室和責任人,明確制度、職責,強化和夯實衛生健康工作的網底。”周鶯和劉移民等委員曾兩次聯名提案,希望在廣州市的街(鎮)政府成立衛生健康管理機構,建立健全網底機構辦公室,落實編制職責等。她的呼籲也被納入到調研報告中。

要實現聯防聯控,“快”是關鍵。但醫療系統內部,醫療衛生系統與公安、民政、旅遊、交通、市場監管等部門之間的資訊共用不順暢,致使大量疾控資訊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若能打通行政壁壘,依託市衛生健康資訊平臺,政府部門、各級醫療機構資訊平臺互聯互通,資源共用,有序防控,分級診療,必將為基層服務提質增效。”周鶯對此深有體會。

為此,調研報告建議,由市相關部門牽頭,加強基礎數據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建立高效、相容、安全的數據共用交換平臺,實現統一的應急數據管理,支撐應急資訊資源的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互通共用機制,促進疾病預防控制數據與醫療數據融合。

市政協主席劉悅倫強調,市政協要繼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情用功。把推進城市更新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協商議政和民主監督的重中之重,建有用之言、獻務實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