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不毛之地都變綠浪起伏

發佈時間: 2020-09-10 09:08:18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範文傑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願不毛之地都變綠浪起伏——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助力鹽鹼地生態治理小記

8月18日上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渠口鄉鹽鹼地改良示範區項目一標段,“轟隆隆……”一架植保無人機從綠油油的稻田由遠及近慢慢飛過來,稻浪層層翻滾。不是親眼看到,很難想到這裡曾經是“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大片鹽鹼地。當天,自治區政協主席崔波帶領調研組,就自治區政協重點提案進行現場督辦。2018年9月崔波曾赴位於銀南的吳忠市紅寺堡區就土地鹽漬化治理重點提案進行督辦,今年,崔波繼續到位於銀北的石嘴山市就“建立河套(寧夏)引黃灌區鹽鹼地生態治理和高品質發展示範區”重點提案進行督辦。

有“塞上江南”之稱的寧夏自古以來因引黃灌溉而興旺,但長期受大水漫灌和部分地區排水不暢等影響,寧夏引黃灌區長期出現頗為嚴重的土壤鹽漬化問題。

大面積的鹽鹼地嚴重影響著寧夏的農業生産,現有耕地潛力難以有效釋放。針對這一問題,2013年寧夏開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當地第一次大規模、系統性鹽鹼地治理工作,實施了《銀北地區百萬畝鹽鹼地改良工程》,取得了積極成效。為進一步推進鹽鹼地生態治理,今年,自治區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教科衛體委員會部分委員聯名提交《關於建立河套(寧夏)引黃灌區鹽鹼地生態治理和高品質發展示範區》的提案,被確立為重點提案。

實地調研後的座談會上,提案人代表、自治區政協常委許興認為,雖然自治區在鹽鹼地生態治理工作方面成效顯著,但還存在尚未把鹽鹼地改良利用與農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尚未樹立起“大治理”的理念,農田生態系統退化問題依然嚴峻、尚未構建起鹽鹼地多元治理的機制和高效運作模式等問題。

許興建議,設立自治區引黃灌區鹽鹼地生態治理和高品質發展示範區;創新鹽鹼地多元投資機制,形成協同共建模式;構建生態治理與生態補償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加強科技支撐,鼓勵創新創業。

聽取提案主辦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協辦單位自治區水利廳、財政廳負責人介紹提案辦理情況後,與會人員紛紛發言交流。

“要切實處理好鹽鹼地‘鹽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問題、處理好産業振興和資源稟賦、鹽鹼地和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等問題。”長期研究鹽鹼地改良的自治區政協常委、寧夏農林科學院副院長周濤説。

“鹽鹼地治理要算經濟賬,算投入和産出比,不能為了治理而治理,而要與産業開發結合起來。”“鹽鹼地的治理應建立穩定、長效的投入機制。總結篩選鹽鹼地的科信技術和治理水準。”石嘴山市委書記王文宇坦言。

“全國鹽鹼地改良和治理處在一個關鍵時期,同時也是黃金時期。寧夏鹽鹼地該上臺階了。”委員們交流間表達著自己的心願:“希望不毛之地都涌現出綠浪起伏的景色。”

崔波表示,實施引黃灌區鹽鹼地生態治理,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要指示及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實踐。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加大科研力度,針對不同類型鹽漬化開展試驗監測,制定科學可行的治理方案,分類提出治理措施,提高鹽鹼地綜合治理水準。創新機制,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提高鹽鹼地綜合開發利用水準,做好後續産業規劃,為寧夏乃至黃河流域鹽鹼地治理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提供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