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協和醫院主任醫師侯曉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湖北省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呂文亮等一批曾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工作者們聚到了一起,他們或以委員、或以專家身份受邀參加湖北省政協召開的月度專題協商會,主題正是“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經驗教訓,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從抗疫的直接參與者到政協協商的建言者,與到會的湖北省副省長楊雲彥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面對面,他們有話説。
重視“治”更要重視“防”
為做好專題協商會的面對面溝通,5月份開始,湖北省政協就結合會議主題擬定的12個子課題組織委員及專家代表交流座談,就《湖北省委關於加強重大疫情公共衛生服務和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徵求意見稿)》提出意見。6月至7月,組織調研組赴武漢市、十堰市和潛江市進行專題調研,並結合調研成果在漢召開專家座談會,聽取公共衛生專家、相關醫院、市州疾控人員及委員代表的意見建議。
“回顧疫情的暴發,大家一致體會: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是防範新發傳染疾病的關鍵之關鍵,重點之重點。”省政協副主席、民建湖北省委會主委郭躍進在會上第一個作主旨發言,不回避問題,話鋒尖銳:“由於新發傳染病的報告未納入法定要求,早期檢測預警網路不健全,不能適應對新發傳染病需要的早防早控,疫控部門對新發傳染病研判能力不強,導致黨委、政府啟動應急響應時缺乏科學有力的決策支撐,存在行政決策取代專業判斷的現象。”
省政協委員、湖北醫藥學院黨委書記涂漢軍説:“目前逐級上報和網路直報是我國傳染病疫情報告的兩條主要途徑,理論上我國傳染病疫情資訊的報告制度具有高度的時效性,但問題主要在於新發傳染病不在直報系統目錄中,調整系統設置、培訓上報人員需要一個過程,醫療機構也需多次審核、初步認定傳染病後才會上報,直報系統的上報門檻高、環節多、填報內容雜、有效培訓少等諸多問題導致疫情資訊漏報、延報。”
徐漢軍建議,建立“寬報嚴判”的制度,對醫務人員、公共衛生人員報告的疫情嚴肅嚴格嚴判,簡化逐級上報程式,降低直報門檻,探索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社會報告”制度和“首報人“獎勵制度。
省政協委員、武漢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認為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既要重視“治”,更要重視“防”。他説:“此次疫情基層醫療機構敏感性、警覺性不夠,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和早治療能力欠缺,因此首先還是要緊盯前哨,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確保基層‘哨能吹得響、門能守得住、病能防得住。”
武漢大學健康管理學院流病室教授、博導李十月發言説,目前醫院作為第一哨卡和第一防線,沒有建立完善的流行病學調查制度,只負責診斷,不負責判斷。醫院上報也不叫預警,因此醫防是脫離的。為此要建立醫院為基礎的多點觸發預警體系,在醫院預警啟動同時,邊控制邊向疾控部門報告,由疾控部門決定是否向政府上報啟動社會應急響應。
武漢暴發疫情後,宜昌市充分發揮健康大數據平臺和資訊化應用優勢,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宜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徐勇到會發言認為,利用資訊化、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開展監測預警和應急防控,是精準有效防控的必然趨勢,也是早發現早預警機制建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技術支撐。要建設高效完善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防控的“硬”技術體系,建立相應的觸發模型,從而實現傳染病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
構建醫防融合新模式
疫情後,湖北省在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文件中規定,將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工作完成情況納入醫療機構績效考核和等級評審的重要內容,強調鄉鎮(街道)公共衛生管理職責,加強疫病預防控制工作網格化管理。
立足完善體制機制,重在增強疾控體系工作合力。張玉建議構建“一橫一縱兩平臺”的醫防融合新模式,即建立高效協同、整體聯動的運作機制,加強醫療機構與疾控部門的工作“粘度”;構建平戰結合、梯次佈局的應急防治網路,同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大型醫院應急救治能力;搭建分級聯動的病原體鑒定檢測平臺和高效的應急指揮調度平臺。
委員們也建議,探索省級疾控機構對新發傳染病的判斷權和地方政府對突發重大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的決策權的試點改革,賦予縣級及以上疾控部門預警許可權和資訊發佈許可權,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區域處置權。在進一步加強省疾控中心相關檢測鑒定能力基礎上,在市州配套建設3-4個高標準、高水準的區域檢驗檢測中心,大力推進第三方檢測。以需求為導向,補齊人才短板,加大病原學鑒定、流行病學調查、傳染病疫情研判等領軍人才培養力度,以探索建立公共衛生專業的績效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穩定疾控人才隊伍。
呂文亮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也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應以此為機,重視和充分挖掘傳統中醫藥的治療優勢,加強科研攻關,促進中醫藥新藥研發和産業發展。
與此同時,委員們建議建立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日常防控機制,堅持大健康教育理念,將愛國衛生運動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做好群眾日常防控工作,切勿因過後的“風平浪靜”就淡化了公共衛生防控意識,要把疫情之後養成的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分餐制、看病網上預約等良好習慣保持下來,把常態化的防控機制轉化為持續性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