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市政協建議推廣種植金銀花替代硒砂瓜産業側記

發佈時間: 2020-08-24 09:10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範文傑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從“硒砂瓜”到“金銀花”寧夏中衛市政協建議推廣種植金銀花替代硒砂瓜産業側記

8月18日晚10點,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行政大樓十樓的會議室依舊燈火通明,一場有可能對中衛市農業發展産生巨大影響的“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專題協商會在此召開。會場內,除了中衛市政協的主要領導、市政協委員和該市相關負責人,聞訊而來的還有中央和自治區及中衛市主要新聞單位的記者。到底是什麼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關注?這還得從中衛的特色農産品——“硒砂瓜”説起。

種瓜富了農民卻傷了土地

説到中衛市,就不得不説硒砂瓜。

硒砂瓜産于中衛市香山地區,被譽為“戈壁西瓜”“石頭縫里長出來的西瓜”,因採用壓砂栽培技術而得名,是中衛市特産。由於當地特殊的降水、光照、溫差、土壤條件,所産硒砂瓜不但個大、甘甜,而且皮厚、質硬,耐貯運,自然保鮮期近50天。近年來,中衛市不斷扶持推動硒砂瓜産業化、品牌化發展,産品打入日本、新加坡等地市場,成為寧夏産品走向全國一張亮麗的“綠色”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硒砂瓜不僅僅是寧夏的一張“名片”,也為中衛市脫貧攻堅做出了積極貢獻,一大批種植硒砂瓜的農民由此致富,有的還在城裏買了商品房和轎車。

但是,硒砂瓜因連續播種,沒有輪作休耕,導致土地板結、地力下降。同時,沒有採取科學化、標準化種植技術,致使硒砂瓜品質逐年下降,品牌也打了折扣。中衛市沙坡頭區區長郭愛迪介紹,沙坡頭區現有壓砂地52萬畝,其中,10年以上老砂地35萬畝左右,20年以上老砂地10萬畝左右。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老砂增溫效果差,嚴重缺少有機肥,且地面積在逐年增加,未來必將對硒砂瓜的發展造成惡性迴圈。

“近年來,隨著硒砂瓜産業的發展,出現了品質下降、病蟲害多發、土壤連作障礙嚴重等問題,因此,探索老砂地接續産業迫在眉睫。”中衛市政協委員、陽光沐場農牧公司總經理王朝武2010年開始涉足農業領域並大面積種植硒砂瓜,在協商會上,他直奔主題,建議以金銀花替代部分硒砂瓜的種植。

實踐出真知,壓砂地種金銀花更有優勢

“金銀花替代種植部分硒砂瓜可行嗎?”帶著這個疑問,8月19日上午,中衛市政協主席羅成虎帶著記者來到了位於沙坡頭區的金銀花種植基地。

採摘期雖然剛剛過去,但依然有少量金銀花挂在枝上,青翠的綠葉、淡黃的花瓣隨風起舞,花香撲鼻而來。王朝武告訴記者,2015年,在陜西省農高會上,他第一次關注到金銀花産業。隨後,開始跟蹤考察、引種試驗和小規模種植金銀花。2016年,他率先在壓砂地裏種植了6畝金銀花作為試驗田,之後不斷擴大種植面積。截至目前,已累計種植砂地金銀花面積達2000余畝。經過連續4年的不同種植試驗和生長性能觀測,初步驗證了金銀花非常適合在壓砂地種植。

王朝武介紹,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具有抗旱、耐寒、生命力強、適應性廣、莖蔓著地即能生根的生物學特性,壓砂地具有蓄水保墑、提高地溫、透氣性良好等特點,故金銀花在壓砂地這種特殊立地條件種植更具優勢性。

“對於我們中衛市來説,金銀花就是環境保護花、脫貧致富花、增收幸福花、健康促進花。”羅成虎隨口總結出了四個金銀花的特性。

“從目前的長勢來看,在金銀花種植後給予少量的水分補充,其兩到三年便可成林,是砂地種植較為理想的灌木樹種,大面積種植可快速提高森林覆蓋率,對涵養水源、凈化水質有著促進作用。”羅成虎認為,單從金銀花種植成活保存率及其生態效益來講,金銀花種植技術不存在問題,金銀花發展瓶頸目前主要是水源和採摘期用工的問題。大量種植金銀花,必須配套滴灌水利設施,每年補水4次以上,大面積發展需要充足的水量保障,分散種植水源無法保障,這對於相對缺水的硒砂地也是一種考驗。“但是,金銀花生長週期近40年,盛産期畝産幹花預計可達100公斤,我們按畝産50公斤,近10年統貨最低價格120元/公斤計算,畝産值可達6000元,刨除水肥、人工等成本,凈收益達2000元以上。”王朝武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不僅如此,金銀花種植還需要大量勞動力,也是帶動貧困人員就業和農業增收的優選産業。”

採訪結束時,記者看到了一份文件,是中衛市政協辦公室今年6月送交中衛市委書記何健的一份《關於培育推廣金銀花種植作為硒砂瓜後續産業的建議》。何健要求分管的副市長閱研。這代表著,金銀花的大面積種植完全有可能在中衛市成為現實,而中衛市政協創立的“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協商平臺也因關注民生、凝聚共識、服務大局收穫了滿滿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