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遏制糧食浪費 和袁隆平一起堅定中華農耕文化自信

發佈時間: 2020-08-17 09:1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張寧銳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袁隆平先生被媒體譽為“國寶”,他因為解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問題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而受世人敬仰。除此之外,袁老也應當是新時代樹立中國農耕文化自信的一面旗幟。

筆者提出這一説法的啟迪,來自於兩點:一是在中國網和江蘇衛視熱播的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第四期因對話袁隆平先生,深談中華農耕文化而被網友和觀眾熱捧。據悉,該節目當期在晚間黃金檔期所有衛視節目中收視率位居第二。二是近日一則令習近平總書記“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的消息在朋友圈熱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把袁老先生畢生奮鬥事業與總書記“令人痛心”的指示對照起來,我們發現兩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是,工業社會的崛起、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網際網路經濟的革命性演變,讓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大都市聚焦了太多的資源和關注,誰也離不開的、但與大都市相隔甚遠的“三農”卻成了“問題”,傳統的農耕文化、勤儉精神也被當下最潮的人和事甩出去不知多少條街。

二是,物質水準的提高和分工的細化、深化,阻隔了享受美餐的人與辛苦種田人的直接接觸和交流,一些人往往因為缺乏對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農耕文化應有的走近和了解,僅憑“粒粒皆辛苦”這樣時空上都遠距離的賞析,難以對浪費糧食産生切膚之痛。

所以,某種意義上或可説,浪費糧食的文化成因,與農耕文化自信的缺失有關。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農業。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相關文件、開展“光碟行動”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費之風,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但從長遠來看,要貫徹落實總書記的指示,文化抓手不可少。

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左)對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

《似是故人來》節目主持人、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對中國農耕文化的點題和讚譽,呼應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繁衍發展之路。

從歷史看,插秧點豆,耕田除草,是中國農民用勤勞的雙手寫在大地上的點、線、面的藝術;鑿渠建壩、開山破土,是中華民族既敬畏自然又敢於改天換地的智慧和勇氣;馴化禽獸、選育種苗,是炎黃子孫為追求種族傳承生生不息的追求和創造。從世界範圍看,中國農耕文化裏飽含的勤勞、智慧和勇敢,是中華民族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基礎。

中華民族是從耕地裏走出的民族,中華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農耕文化自信是保障糧食安全、遏制糧食浪費的重要文化土壤。農耕文化自信的建立是一套系統工程,我們要和袁隆平先生一起,更加堅定中國農耕文化自信,響亮地講述中國農耕文化裏的好故事,我們要深情地歌頌從古至今養活中華民族的中國農民。中國的崛起是中國人民奮鬥出來的,中國農民是重要的力量;中國的文化自信,不能少了農耕文化自信。

(作者:張寧銳,中國網資訊中心副主任、中國網議庫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