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8月7日訊 (記者 宋柏霖)8月6日,在北京召開的第17期中國網議庫系列沙龍活動暨“講好大運河故事”主題研討會上,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副教授、中國地理資訊産業協會大運河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孟丹就空間資訊技術助力大運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打造智慧化全方位的文化遺産保護體系發表觀點。
孟丹指出,大運河的空間跨度大,遺産數量及類型繁多。申報的系列遺産分別選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産點,包括河道遺産27段,河道總長1011公里,相關遺産共計58處。分佈在2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級市,遺産區總面積為20819公頃,緩衝區總面積為54263公頃。遺産類型包括閘、堤、壩、橋、水城門、縴道、碼頭、險工等運河水工遺存,以及倉窖、衙署、驛站、行宮、會館、鈔關等大運河的配套設施和管理設施,和一部分與大運河文化意義密切相關的古建築、歷史文化街區等。為保護大運河,需要摸清大運河的家底,空間資訊技術為其提供給了可能。借助空間數字化、文化傳播網路化、裝備智慧化等現代高科技手段,文化遺産保護從傳統的實物保管、維護轉變為數字化的文物保管、維護,再升級為智慧化全方位的文化遺産保護體系。
為此,孟丹就空間資訊技術助力“講好大運河故事”提出以下建議。
一、空間資訊技術助力大運河文化保護與傳承
(1)地理資訊技術(GIS)
地理資訊技術能夠將文本、典籍等資料通過相應的地理位置進行挂接,實現各種空間資訊與非空間資訊的存儲、查詢、檢索以及圖示表達。豐富的分析功能,如疊加分析、緩衝分析以及空間插值等功能為歷史與社會研究領域提供了強大的時空分析工具。
(2)遙感技術(RS)
衛星、航空飛機、無人機、地面測繪等平臺,能夠提供多源遙感影像數據資源,為我們進行遺址遺跡的發現、探尋以及文物的保護等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從不同尺度觀測大運河水道分佈、水質狀況、土地利用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舉例:夜光遙感大數據研究表明,2011-2014年這四年的內戰導致敘利亞83%的夜間燈光消失,大部分敘利亞城鎮處於黑暗之中,其中以阿勒頗省最為嚴重,夜間燈光損失高達97%。從夜光損失比例看,敘利亞人民正在遭受極大的苦難)。
智慧建模、三維展示及資訊入庫等輔助實現文化遺産的數字化及其管理。(舉例:2019年4月15日下午6點50分左右,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整座建築損毀嚴重。借助3D鐳射掃描技術,巴黎聖母院有望“復活”。Andrew Tallon教授曾在2016年利用球形相機拍攝了巴黎聖母院內部,並創造了全3D掃描。從技術上講,Tallon的工作對於重建燒燬的大教堂部分至關重要。)
(3)全球定位技術(GP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
實時提供準確、連續的位置、速度和時間資訊。2020年7月31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作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可為相關遺産提供精確的空間位置資訊。
二、運河與文化傳播——為唐詩宋詞為例
大運河是一條歷史文化長河,從吳王夫差開鑿邗溝,到隋煬帝疏浚邗溝、通濟渠、永濟渠、江南運河的達成,為唐宋繁榮奠定了基礎,也為唐詩宋詞的登場準備了舞臺。運河古詩詞側面反映了當時大運河及其影響區域的社會狀況、人文風貌、生活方式,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是我們時空之旅的歷史記憶之河。
按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人地關係“流空間”理論,大運河一直是人類非物質空間與物質空間高強度相互作用,是一個典型的人流、物流、文化流、資訊流、資金流等構成的流動空間。
如今,大運河與高鐵網、網際網路、物聯網等多網合一,為我們新時期穿越唐詩宋詞的大運河,探訪一座座名城名鎮、一首首唐宋詩詞形成的文化地標,提供了諸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