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蘇州篇

發佈時間: 2020-08-07 15:01:2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蘇州篇

享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文化古城

圖為《古運回望圖》蘇州段采風資料圖

蘇州,是一座文化古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五六千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生産生活,代代繁衍。三千年前的商代末期,周王的長子泰伯為讓他的小弟季歷繼承王位,以採藥為名來到梅裏(今江蘇無錫縣)建勾吳國,這是蘇州地區稱吳的開端。

周靈王十二年(西元前560年),吳王諸樊將王都從梅裏遷至這裡,且修築方圓三里的都城。周敬王六年(西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將都城擴建為周長47里,設水陸城門各八座,這就是後來蘇州城的基礎。

圖為《古運回望圖》蘇州段采風資料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比較穩定,加上北來人口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推動了江南經濟的發展,江南開始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稻米之鄉的吳郡,號稱糧倉,紡織業也較他處發達。隋朝統一中國,特別是大運河的開鑿,此地是水路運輸的必經之地,並且中外貿易更為興旺,促進蘇州快速成為我國的經濟重區。五代時期,黃淮流域爭戰不已,這裡一片昇平,經濟持續發展,城市愈加繁華,吳越王錢镠統治下的蘇州,正如明代歸有光的《滄浪亭記》描寫的那樣,“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園囿,極一時之盛。”蘇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享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唯一一座把整個古城打包申遺的城市

圖為大運河蘇州段資料圖圖片來源蘇州市旅遊局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蘇州作為運河重要節點城市,也是唯一一座把整個古城打包申遺的城市,引人注目。

大運河流經蘇州時,通過山塘河、上塘河、胥江,流入蘇州古城內,經過古城內部水系以及環古城河,最後再匯入大運河,流向杭州,可以説大運河是蘇州的母親河,孕育了蘇州千年的文化。

根據最終申遺文本,蘇州共有4條運河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環古城河,和7個點段--虎丘雲岩寺塔、山塘歷史街區、盤門、平江歷史街區、全晉會館、寶帶橋、吳江運河古縴道等列入申遺名錄,蘇州也因此成為運河沿線31個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進行申遺的城市。

歷史與創新共融的蘇繡文化

圖為蘇州“蘇繡”資料圖

2006年,蘇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遺産編號為Ⅶ-18。

蘇繡是蘇州地區刺繡産品的總稱,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繡。

圖為蘇州“蘇繡”在德國柏林展出資料圖

清代確立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中國四大名繡。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蘇繡以蘇州刺繡研究所的高新區鎮湖鎮(現改為街道)刺繡最為有名。

近年來,蘇繡也走上了創新之路,可總結為:技法上的創新、題材上的創新、理念上的創新等。如今,漫步在繡品街上,小到手錶、耳機、手機殼,大到服裝、傢具、茶具,蘇繡的跨界融合衍生品層出不窮,讓人目不暇接。而這些都為其成為家喻戶曉,而聞名世界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工藝奠定了深刻的基礎。

建設綠色現代航運示範段打造“四美運河”

圖為新時代蘇州運河資料圖

蘇州運河文化廣場、地景雕塑公園、水廠風情街等一系列“運河工程”的興建,改變了兩岸環境,也讓大運河更可親;一系列科技化、資訊化手段的運用,使大運河遺存保護有了新抓手;各部門在保護過程中通力合作,理順了保護機制。

石橋、駁岸垂柳,燈塔、高架、現代建築,站在蘇州城區獅山橋上,看著川流不息的運河水奔騰,南來北往的貨運船隻,讓人分不清歷史和現實——古城蘇州,因京杭運河萬商雲集;今日蘇州,貨物水運仍不可或缺。

圖為護岸生態修復效果圖圖片來源江蘇新聞網

據蘇州市航道管理處消息,作為江蘇省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示範段之一,到2020年底,蘇南運河蘇州白洋灣作業區至石湖景區段將完成建設,屆時該示範段將成為一條綠色生態、智慧管理的水運通道,展現蘇州航道“河城共生、運河追夢”的發展理念。

圖為新時代杭州運河資料圖

蘇州是大運河沿線流經區域多、遺産最豐富的城市,蘇州的目標是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擔負“蘇州責任”,打造“蘇州樣板”。

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藍紹敏曾在蘇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要在加強傳承保護中,讓一河碧水源遠流長。要全面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指導思想,秉承保護優先理念,抓好文化底蘊發掘、文化遺産保護、生態環境修復等工作,讓江南文化的文脈永遠流傳,讓江南運河的水脈綿延不絕。使大運河底蘊“亮”出來,亮出蘇州風采。

大運河是活的遺産、流動的文化。要發揮大運河“文化+交通水利”的獨特價值,推進大運河蘇州段航道航運提標升級工程,實施通航設施完善工程,加強大運河水文監測,深入推進運河堤防加固工程,讓人民群眾更好地親近大運河、感受大運河。

要推動大運河“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促進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和享譽中外的繽紛旅遊帶融為一體,系統推進“三園、四帶、十八點”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勾繪運河文化加工業物流、都市休閒等“五彩文旅畫廊”。

要促進大運河“文化+創意”的蓬勃發展,將運河文化融入沿線特色小鎮、特色老街、文創園區建設,引導文化遺産邁向高端化、個性化、定制化、品牌化,挖掘吳門畫派及現代文藝産品價值,形成以藝術品創作、交易及衍生品開發為核心內容的新興産業鏈。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蘇州篇

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深入,如今,蘇州正在將運河沿線各個景點串聯在一起,為市民遊客呈現一幅完整的蘇州運河畫卷,也期待這幅畫卷為我們帶來更豐富的運河蘇州故事。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