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宜良縣政協聚焦“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協商議政

發佈時間: 2020-07-28 09:38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呂金平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宜良‘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正處於第二期規劃方案徵求意見和審議的關鍵節點。為加強對文化古跡的保護,充分發揮文化價值效用,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廣泛收集各方面意見,並報請縣委同意,決定就此議題開展協商。”近日,隨著宜良縣政協副主席劉海燕的開場白,在宜良縣文廟牌坊前,一場特別協商會議開始了——臨時搭建的會議現場,宜良縣黨政領導和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圍桌而坐,聚焦“宜良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坦誠協商、建言獻策。會場邊就是施工工地,堆滿著房屋拆除後的磚瓦碎片。

宜良文化底蘊深厚,建城迄今已有上千年。舊城內包含著文廟、法明寺等諸多歷史文化古跡。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舊城區內土地利用率低、環境衛生差、消防安全隱患大、生活服務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越來越突出。2017年1月,宜良縣啟動“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社會各界對“歷史文化街區”建設關注度高,對“歷史文化街區”充滿期待。

“我們的任務是拆除,騰出土地,為地方發展奠定基礎,但在這個項目中,我們不敢拆、不能拆、也不願拆,我們有責任為子孫後代留下宜良的歷史文化脈絡。”會上,宜良縣城改局局長王林介紹道。

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邵永平介紹了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作情況。據介紹,項目主要包括縣城歷史文化遺産恢復改造,以覲光街及匡山東路為十字軸,以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及城墻為整體空間框架,以文廟、法明寺等保護建築為空間核心,通過保護建築的空間完善梳理,恢復縣衙(民族博物館)、文公祠、城隍廟、關帝廟、真武觀等重要歷史建築,再次呈現千年古城的歷史風貌。

縣政協委員、縣政協智庫專家和職工代表、群眾代表紛紛發表見解。

高志勇委員表示,“一顆印”是最能代表雲南特點的建築形式,最早流行于宜良等地區,目前宜良還保留著200多幢該種建築形式。建議在項目建設中突出“一顆印”建築風格,這將成為中國唯一、不可複製的建築群,將對宜良旅遊文化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要按5A級景區的目標,恢復重建宜良歷史文化名城。”縣政協智庫專家徐俊對此贊同,建議把“一顆印”建築群主要建築風格,使之成為宜商、宜學、宜文、宜人、宜居院落,成為宜良文化建築地理標誌。

“法明曉鐘”是宜良老縣城歷史悠久的地標,是最具特色的景色之一。郭聰委員建議將“法明曉鐘”規劃建設好,讓其成為宜良歷史文化建設的點睛之筆,為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嵌入一顆明珠。

“應把餐飲業作為歷史文化街區長效運營的基礎,在街區內打造一條宜良美食街。”王寶林委員建議道。

“文廟是文脈的載體,建議恢復重建宜良文廟。”職工代表、宜良縣文管所所長楊妍瑛建議,恢復宜良文廟建制,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加文化內涵,同時對人居環境會有較大的改善。

大家的好點子,得到黨政部門的現場採納。

宜良縣匡遠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張翎指出,將加強綜治維穩和司法保障等工作,為歷史文化街區建設保駕護航。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委員們的建議對推進宜良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推進宜良旅遊産業發展,打造網紅打卡地具有積極重要意義,文旅局將積極採納。”宜良縣文旅局副局長許文兵回應時表示。

“在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中要堅持一體規劃、分類實施原則推進,規劃中要注重文化元素融入,體現神形兼備,要正確把握歷史文化思想的特殊表現形式,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手段有效融入,保證推進進度服務於品質要求。”縣政協主席段富提出,力爭把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成為優質百年工程。

“委員們的意見建議,對講好宜良千年古城的前生今世,很有指導意義。”宜良縣副縣長李錦昌説,歷史文化街區抓好了,會留給子孫後代的一個優質百年工程。縣政府將積極採納委員們的建議,按照“保留住煙火、留得下鄉愁”為原則做好規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確保招進來、活下去、運營好,深入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