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的“福爾摩斯”——記北京豐台區疾控中心現場流調組組長楊霄星

發佈時間: 2020-07-24 14:2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孔瑤竹 | 責任編輯: 和海佳

中國網訊  7月15日下午,北京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52場新聞發佈會,九三學社社員、北京市豐台區疾控中心現場流調組組長楊霄星通報北京最新疫情,發佈防控有關資訊,回答社會和市民關切的問題。

楊霄星作為豐台區疾控中心現場流調組組長介紹了新發地市場流行病學調查有關情況。

6月11日10時許,豐台區疾控中心接到西城區疾控中心協查通知,西城區發現1例新冠肺炎核酸檢測陽性者,該患者發病前14日內曾有在豐台區活動史。

在全市56天無本地確診病例的時候接到流調任務,病例感染來源在哪?風險場所在哪?還有多少潛在的病例未在掌控之中?疫情就像一顆隱藏的定時炸彈,此時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火星”。

豐台區疾控中心立即啟動新冠肺炎防控預案。經過認真研究西城區橫轉的資訊,初步確認該患者曾于5月31日和6月3日在豐台區新發地批發市場等5個地點活動過。11時,中心迅速派出15名流調隊員,分五組奔赴五個地點,同時進行現場流行病學調查。

只用了16個小時

新發地批發市場攤位眾多,交易量大,人員複雜,是最難排查的地點。流調隊員奔走查訪,根據患者提供的相關憑證,精準還原患者當天的活動軌跡,追溯患者在每個可疑暴露場所的精確活動時間,排查患者曾接觸的所有人員,最終確定了患者在新發地市場綜合交易大廳採購接觸的4家攤位。十余小時水米未進,隊員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現場調查、採樣和對62名密切接觸者的確定與管理。

當晚,豐台區疾控中心又接到報告:轄區內一醫療機構內一名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區疾控中心立即開展標本實驗室復核,並派出另一支流調隊伍赴現場開展調查處置。經過細緻調查,發現該患者6月5日也曾到訪過新發地批發市場綜合交易大廳,兩名患者活動軌跡存在交叉。據此,疾控人員初步判斷新發地批發市場為疫情的重要風險場所。

6月12日淩晨2時許,區疾控中心核酸檢測實驗室報告,新發地批發市場綜合交易大廳環境樣本中發現陽性,轄區內醫療機構報告的患者新冠病毒核酸復核檢測也為陽性。檢測結果驗證了預判,感染區域有了清晰的指向。

從接到西城區協查通知到對感染區域做出判斷,豐臺疾控中心只用了不足16個小時便鎖定了感染區域,行動快、指向明、目標準、管控嚴,為疫情防控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久經“沙場”,勇擔重任

楊霄星是九三學社北京市委豐臺醫藥衛生支社社員、豐台區疾控中心傳染病與地方病科科長、北京市疾控系統應急隊隊員。楊霄星從事傳染病防控工作已經九年了,參與了多起傳染病聚集疫情、暴發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諾如聚集疫情、集中發熱疫情、流感樣病例暴發疫情、手足口病聚集疫情、霍亂疫情、2014年中東呼吸綜合徵防控、2015年埃博拉病毒病防控、寨卡病毒病防控、 H7N9禽流感疫情、2019年鼠疫防控,都有楊霄星忙碌調查的身影。

在一次次疫情處置過程中完善技能,磨練心志,帶領隊伍不斷學習研討,組織開展現場調查、實戰演練,成長為豐台區衛生應急隊伍的核心力量。

“就像是偵破案件”

“流調”是流行病學調查的簡稱,也是疫情應對中一項基本的工作,它為描繪清晰的病毒傳播鏈、判定密切接觸者、採取隔離措施以及劃定消毒範圍提供了依據,直白地説,流調就是要搞明白:在過去每一個重要時間裏,你走過的路、遇到的人和發生的那些事兒。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流調工作與警察偵破案件一樣,越快地排查鎖定相關人員,就越有利於案件偵破或減少‘案件’的再發,越有利於疫情控制。”楊霄星説。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等依法依規開展的。疾控人員是抗擊疫情的一線部隊除了採樣、檢測、消毒人員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專業就是負責現場調查和疫情分析的醫學專業人員,他們到現場開展調查,與患者面對面再進行交流,去詢問患者在發病前後的一些暴露情況、接觸情況以及他的活動軌跡等情況,尋找與傳染源傳播途徑有關的蛛絲馬跡,這樣可以描繪一個清晰的傳播鏈。

高水準的流調是切實遏制疫情傳播的關鍵環節。一份記錄著患者活動軌跡、密接人員等資訊的流調報告是這樣生成的:

6月25日下午1時許,楊霄星接到第三方檢測機構電話——一名不到4歲的兒童核酸檢測結果陽性,已被送至定點醫院隔離。楊霄星是北京市豐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現場流調組組長,接到報告,立即與李若曦和李洪興組成此次流調小組。

“現場流調組目前由26個小組共74人組成。每次流調任務,都要以3人為一個流調小組出動。其中,2人為現場流調組,相互配合,負責與患者及密接人員溝通詢問,另一人承擔後勤保障,負責現場流調同伴的防護用品準備及後續消殺。只有分工明確、互相配合,才能在高效完成流調任務的同時,保證我們自身的安全。”楊霄星介紹。

下午3時,李若曦和李洪興與醫院隔離病區負責人簡單交流後,穿上二級防護設備準備進入隔離區。悶熱的天氣讓流調隊員們還沒開始正式調查就已經滿頭大汗。

比溫度更令人煎熬的是風險。“流調中要與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及病毒所在區域接觸,具有一定危險,流調員需要承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

“49分鐘問了50多個問題”

詢問會具體到乘坐交通工具的方式,甚至和他人接觸時佩戴口罩的型號。對於記憶不太清晰的時間段,流調員還會引導病例家屬查看聊天軟體記錄、移動支付記錄等喚起回憶。

“14天畢竟是個比較長的時間跨度,我們需要盡可能細緻地詢問各種細節,才能精確了解、還原患者的活動軌跡。”除了詢問患者的活動軌跡,流調員還會借助專班配合部門的數據加以佐證,確保流調資訊無誤。“49分鐘站著問了50多個問題。”李若曦説。

在對大量資訊進行綜合分析後,李若曦和李洪興初步判斷:小患者的感染原因是曾和之前確診的親戚同桌吃過飯。

有時被詢問者情緒極為緊張,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遺漏關鍵資訊或者記憶錯誤。這時候,流調隊員還要積極安慰,讓對方儘快穩定情緒配合工作。

“有的患者活動軌跡比較單一,這樣相對容易確定其活動軌跡。但有些患者由於自身職業等因素,活動範圍大、接觸人員多,這也增加了流調員的工作難度。有時一個病例的活動軌跡,要花好幾天才能調查清楚。”楊霄星説。

流調員還會對患者活動過的地點,如餐館、商店等重點場所進行環境流調,通過調取監控錄影等方式,進一步縮小流調範圍。

晝夜兼程,隨時打響戰鬥

流調的要訣是“三準”——首發病例要找準、發病過程要問準、核酸檢測要採準。

首發病例是群體中第一個出現症狀的病例,及時準確地找到首發病例,並以其為中心判定密接,可有效控制風險人群、較快控制疫情。同時,流調時仔細詢問患者發病過程,明確最早發病時間,可有效避免因發病時間誤判而導緻密切接觸者遺漏的情況。而核酸檢測採得準才能獲得病例和風險人群的真實感染情況,完善流調證據鏈條,提高溯源調查成功率。

下午5時,李若曦和李洪興完成詢問,在隔離區外等候的楊霄星作為後勤保障人員為他們全身消殺。2個小時的流調下來,流調員的衣服早已濕透,臉上口罩和眼罩的勒痕清晰可見。但3人馬不停蹄返回中心,小組與中心同事便立即開始撰寫流調報告以儘快上傳。在接近淩晨1點時,近1萬字的報告終於完成並成功上傳。

“核酸採樣工作一般安排在白天,生成核酸檢測結果又需要五六個小時,所以大部分核酸檢測陽性結果都會在晚上報告。但無論多晚,只要接到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的報告,我們就會第一時間趕往現場開始流調——這樣才能儘早發現密接人員,避免病毒進一步擴散。”楊霄星説。

“這個工作就是這樣,不分晝夜、風雨無阻,雖然辛苦一點,但這是我們的使命。”——新的病例隨時可能出現,流調的戰鬥隨時打響。

配合流調工作,向流調人員提供真實詳細的資訊,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負責。讓密切接觸者儘快得到排查,讓患者儘快得到救治,是防止更多人感染的一個關鍵措施。

“有些患者隱瞞行程病情,不僅不利於自身治療,而且對疫情防護工作就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楊霄星表示,積極配合流調工作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義務,也是應當履行的法律責任,“我們一定會保護被調查對象的個人隱私資訊,公民可安心地予以配合。”

據了解,北京市、區兩級疾控中心組建了500余人的流調隊伍,分別在北京市疾控中心以及16個區的區級疾控中心24小時值守待命,接到疫情報告後可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默默風險,為疫情防控保駕護航。(作者:孔瑤竹  九三學社北京市委)